周义龙,钟小东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口 571127)
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分析与区域发展策略
周义龙,钟小东
(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口571127)
摘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对于因地制宜、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休闲农业点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析探讨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海南休闲农业“二点三线五区”的总体发展区域布局,提出结合各个区域的特色和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发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休闲需求正在快速成长。于是,休闲产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的新型边缘交叉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而且日益发展成为国内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亮点。休闲农业是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生”一体,把自然资源与休闲活动完美结合,并具有最原始的乡土性与草根性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也是现代服务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有效载体[2-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台湾和日本等地率先开始“休闲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观光旅游开始在我国大中城市迅速兴起。进入21世纪,我国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带动2600万农民受益[4]。
目前,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特征、作用、发展模式、资源分析、类型划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及介绍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等问题上。尽管当前国内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内涵概念、特征模式等方面并没有统一界定,但对休闲农业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特性达成共识。但是,在对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相关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只有史佳林(2012)[6]、贾凤伶(2013)[7]、朱华武(2013)[8]、李蕊蕊(2014)[9]、李有绪(2014)[10]等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依然十分欠缺。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对于因地制宜、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休闲农业点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析探讨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南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据此针对海南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景观和农业品种资源,乡村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越,乡土气息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农业产业形式多样,客源市场基础厚实,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海南目前休闲农业基本空间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出北重、南优、东旺、西衰、中空的鲜明特征,区域布局和发展极不均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海南休闲农业逐渐形成了以海口、保亭、三亚为中心的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聚集区。海南休闲农业总体发展布局为“二点三线五区”:“二点”即海口、三亚两市为重点;“三线”即沿环岛高速公路线、环岛高铁线、海口至琼中高速公路线;“五区”为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11]。从总体上来看,海南休闲农业遍及全省各个地区,但整体表现出以“省会经济圈”和“大三亚经济圈”为核心地带、以琼东和琼西地区为两翼、以琼中为腹地的发展态势。从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琼北休闲农业的发展较快于琼南地区,但琼南知名休闲农业园区更多,规模更大,名声也更响。当前,海南省休闲农业园区主要还是呈现点状分布,没有形成紧凑的线路,不利于团体游市场的开拓。休闲农业园区形式单一、布局零散、产品雷同、特色缺乏,又导致了客源的后劲不足。
(一)“二点”
即以海口、三亚两市为重点。依凭海口、三亚北南两大旅游中心城市,背靠琼北“省会经济圈”、琼南“大三亚经济圈”等两大经济圈,发展大海口、大三亚两大休闲农业示范带。
1.海口
海口作为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休闲农业景区数量位居榜首,客源基础雄厚。截止2013年底,海口已经建成55家休闲农业园区,约占海南休闲农业企业总数的30%左右。每逢节假日期间,海口许多市民选择到周边地区的农家乐游玩,欣赏田园美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琼山区的龙鳞村、田心村、本立村等,深受游客欢迎[12]。海口拥有很多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如开心农场、环东寨港观光园区、年丰休闲农业观光园、绿枫农业休闲观光园、火山泉休闲农庄等。
2.三亚
三亚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胜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和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好,客源充足。2013年三亚市全年接待过夜游客多达1200多万人次。三亚已建或在建的休闲农业园区(含农家乐)将近20余家,文明生态村572个,从业人员近千人,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亿多元。三亚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景观和农业品种资源,乡村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人文旅游资源丰厚,文明村镇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土人情,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一些较有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如槟榔河国际乡村旅游区、田园温泉、田独兰花基地、南山生态园等,已经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三线”
即休闲农业园区沿环岛高速公路线、环岛高铁线、海口至琼中高速公路线等三条南北纵向公路、铁路线路展开布局,聚集发展,突出打造沿环岛高速公路的“全国十佳环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交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按照海南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布局开发。
(三)“五区”
即按东南西北中五大区进行海南热带森林旅游分区,分别为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
1.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
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包括海口、文昌、定安和澄迈等4个市县。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休闲农业园区近城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休闲农业布局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较大。区域内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丰富,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古村古镇、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风情村、文明生态村等休闲农业发展依托资源。琼北拥有众多的多元建筑元素交融的独具特色传统民居,包括文昌、琼山等类似汉族四合院传统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澄迈有美榔双塔,以及文昌会文十八行村古建筑群、松树大屋、宝芳韩家宅、林家宅、宋氏祖居等。另外,还拥有海口羊山地区古荔枝树群农业生态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景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海口市琼山区田心村(“现代新村”类)被农业部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澄迈万嘉果园已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海口的开心农场和文昌的龙泉乡园被评为五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
2.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
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包括三亚、保亭、陵水和乐东等4个市县。琼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南现有的呀诺达、南山、大小洞天、分界洲岛等四个5A景区都在本区域,海南其他著名景区景点也大多集中于此,如三亚的天涯海角、蜈支洲岛、亚龙湾、海棠湾,陵水的南湾猴岛、吊罗山,保亭的槟榔谷以及乐东的尖峰岭等。琼南拥有历史文化厚重的村镇如三亚的崖城和地域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的村镇如保亭三道等。琼南休闲农业园区虽然数量不及琼北,但质量在全省最高,拥有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等一些全国知名品牌景区,发展势头良好。保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三亚南天生态大观园、兰花世界、小鱼温泉等景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亚小鱼温泉、南天生态大观园和保亭槟榔谷、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五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保亭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获评“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三亚市槟榔村(“特色民居村”)被农业部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3.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
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包括琼海和万宁。区域内旅游发展相对成熟,著名景区景点相对较多,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对较高。琼海著名景区(点)主要有万泉河、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玉带滩、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万宁著名景区(点)主要有兴隆热带植物园、石梅湾、东山岭等。兴隆热带植物园等景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琼海的丰业红龙果休闲农业观光果园、南强生态旅游娱乐村、多河文化谷、万泉河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万宁的兴隆崇光槟榔园、兴隆热带植物园、“万绿椰园”日月湾椰子种植园和东山羊旅游文化观光园被评为海南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中,琼海市龙寿洋稻田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稻田景观”村,万宁市文通村荣获2014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提名。海南兴科兴隆热带植物园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五星级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另外,琼海还拥有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宅。
4.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
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主要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等4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琼西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文化。儋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厚粗犷,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是“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儋州调声”和晒盐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是海南人文胜迹。另外,还拥有历史文化厚重儋州中和古镇。临高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临高木偶戏和渔歌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被称为“芒果之乡”、“木棉之乡”,拥有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棋子湾等知名景区(点),东方有俄贤岭、鱼鳞洲、“天南第一泉”汉马伏波井、大田坡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景区(点)。海南八一石花水洞休闲农业养生园被评为四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琼西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的影响,限制因素较多,可依托的资源有限,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市场狭窄,知名景区不多。
5.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
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和白沙等4个市县,是海南的“生态绿心”。区域多为高山、低谷、丘陵的地貌,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森林景观与珍稀动植物资源,海南三大河流的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均发源于本区域的琼中境内。此外,本区域是海南黎族、苗族聚集地,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黎苗风情浓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区域内拥有白沙绿茶农业文化遗产和五指山市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浓郁而独特的传统农耕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美丽的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开发的特色和优势资源。琼中县什寒村(“历史古村”)被农业部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三、海南休闲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一)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外地客源较少,因此应以开发本地城市居民客源市场为主,以开发岛外客源市场为辅;继续用好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1小时休闲圈”线路,以海口为中心,打造连接文昌、澄迈、定安等地的完整的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网络线路;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开发的火山文化、城郊休闲、红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和特色乡村等休闲农业产品;通过产品协调开发和优化组合,打造海口西部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带,中、南部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和东部滨海乡村游产业带等特色休闲农业带;积极利用琼北区位优势,策划开发的文化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吸引都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琼北都市休闲农业景区一日游、二日游及城郊休闲游;充分利用琼北众多的古村古镇、风情小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休闲农业园区;以海南省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海南航天育种基地、椰子大观园等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发展高科技示范型休闲农业;以海南欢乐节、定安美食节、澄迈龙水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发展特色节庆型休闲农业;以澄迈咖啡文化等特色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休闲农业等。
(二)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发展策略
与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立足本地城市居民不同,琼南外地客源丰富,本地客源相对较少,因此应以外地客源为主,本地客源为辅。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需要充分借助三亚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的形象效应,利用周边的著名景区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基础,瞄准广大岛外客源群体;做足“热带风光”、“黎乡风情”等独具海南特色的元素,开发独具海南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以此吸引岛外客源;围绕各大景区和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合理布局和建设休闲农业景区(点);积极发挥“大三亚旅游圈”资源共享、协同作战的优势,打造以三亚为中心,连接保亭、陵水和乐东的琼南都市热带雨林休闲线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确定特色主题,三亚和陵水主打蓝色旅游,开发滨海度假、温泉养生、油轮游艇、冲浪滑翔等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保亭和乐东主打绿色旅游,开发生态雨林游、温泉游、黎苗风情游、登山漂流、户外探险等极具特色山地雨林旅游产品;重点发展陵水有机农产品采摘及技术展示园、乐东热带高效特色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等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利用三亚的良好区位和市场效应,以区域乡村农业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区域众多知名旅游景区(点)为依托,以呀诺达和槟榔谷等发展前景较好的休闲农业景区(点)为龙头,建设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
(三)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东滨海休闲旅游农业区城市规模不大,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本地客源十分有限,外地客源相对较多,因此应以开发海口、三亚城市居民客源市场为主,兼顾开发岛外客源市场;积极打造和建设琼海和万宁东部滨海度假休闲农业线路;加大以龙寿洋、博鳌和万泉河两岸等片区为中心的国家农业公园等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的建设力度,建设自然、朴素、生态、和谐的琼海田园城市;将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传统的观光和度假旅游相融合,吸引岛外客人在琼东滨海旅游休闲的同时,也顺道前来休闲农业区(点)进行深度体验;依托优美的滨海风光和田园风情开发消闲欣赏型旅游项目,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东;借助琼海博鳌亚洲论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特色产品,加强宣传营销,开拓客源市场,争取更多的岛外客源;重点发展万宁南药种植与展示植物园等特色休闲农业园区等。
(四)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西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区一直以来不属于海南传统旅游线路,外地客源不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本地居民消费水平低下,本地客源稀少,所以应开通儋州到海口、三亚的旅游专线,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相关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海口、三亚等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同时积极加强与三亚、海口等旅游发达地区的旅行社联系,争取把琼西一些休闲农业景区纳入旅游线路之中,从而吸引更多的岛外客源;琼西地区地域宽广,但休闲农业景点分布稀少分散,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的建设,注意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不良局面出现;应该将休闲农业与本区域内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丰富休闲农业区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农业区;依托西部丰富的山海资源,兼顾发展琼西山区休闲农业带和滨海休闲农业带。
(五)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发展策略
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因为区位和交通等因素,本地居民消费水平很低,而外地游客十分稀少,所以应将主要目光瞄准海口、三亚等地城市居民,同时兼顾开发岛外客源市场。同时,大力开发特色产品,打造五指山、琼中和白沙中部原生态休闲农业线路。
一是突出区域优势,实施休闲农业特色发展战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琼中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和亮点,突出热带田园风光、本土乡村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琼中白沙绿茶示范园、琼中绿橙示范园等特色休闲农业园区。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休闲农业低碳发展战略。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是海南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生态也是该区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鲜明优势。因此,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施休闲农业低碳发展战略,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休闲农业发展道路。利用热带山地雨林资源,建设热带森林公园、热带雨林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农垦文化小镇、土著居民传统农业小镇与山地雨林度假山庄,发展生态休闲森林游,把琼中部原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建设成为养生休闲胜地。
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实施休闲农业文化挖掘战略。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和优势,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开展具有浓郁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黎锦织造、树皮衣制作、黎族纹面习俗参观、割山兰、牛踏田、舂米、酿酒、制茶、采摘槟榔、对唱山歌和体验黎苗风情等体现黎苗风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四、结论及对策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其一,海南休闲农业与我国大陆其他地方一样,围绕城市布局现象明显,近城聚集的特点非常明显,符合国内外各地普遍存在城市周边分布的距离衰减规律和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其二,海南休闲农业园区遍及全省各个市区,但分布很不均衡,整体上形成了海口、三亚、保亭三个聚集区,琼北和琼南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其三,琼北、琼南、琼东的休闲农业受市场区位的影响较大,而琼西和琼中的休闲农业则受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影响较大。与琼中和琼西相比,琼北、琼南和琼东休闲农业的分布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
其四,海南各大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琼中、琼西休闲农业呈现出远程聚集的特点,琼北、琼南、琼东休闲农业呈现出近城聚集的特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随距离衰减变化并不明显,而琼北、琼南则相对较为突出,表明其受城市区位的影响较为明显。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规划,优化布局
加强休闲农业区整体规划,促进游憩资源合理配置。综合考虑资源、区位、交通、市场及对资源优化整合等因素,着手编制区域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对全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空间布局、资源特色、产品开发、开发时序、宣传促销、保障体系等内容做较详细的规划。加强休闲农业景区(点)与区域各大旅游景区或线路的联系,整合形成若干农旅结合的主题线路等。根据海南休闲农业的分布格局,以琼北、琼南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为借鉴,提升远程聚集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均匀化,大力推动海南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
2.开发产品,开拓市场
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产品特色化。选准定位,突出特色,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浪费。海南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依然停留在吸引本地游客的层面,客源市场狭窄。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应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尽力吸引岛外客源市场。
3.加强协调,完善设施
完善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旅游交通瓶颈、人才瓶颈和市场瓶颈。牢牢坚持“大融合”的概念,与蓝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相融合,与不同区域、市县、旅游区间融和,蓝绿联动,八方协调,借势滨海旅游,各扬其长,互补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有机旅游整体,决不能让各区域的旅游区、景点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排斥、构筑壁垒。加强各大休闲农业景点(区)间的交通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自驾营地,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多样化、多功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健雄,陈昭郎.台湾休闲农场市场区隔化之探讨[G]//造园学会.休闲理论与游憩行为.台北:田园城市文化出版社,1996:191-203.
[2]高升,洪艳,詹宁.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9):1511-1515.
[3]程乾,郭静静.基于类型的古村落旅游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7):1226-1232.
[4]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家乐 乐农家[EB/OL].(2013-08-14)[2015-08-30].http://www.moa.gov.cn.
[5]李晓梅.200名琼台学者海口研讨 聚焦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EB/OL].(2011-08-29) [2015-08-30]. http://www.hinews.cn.
[6]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7]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8]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J].经济地理,2013,(6):132-134.
[9]李蕊蕊,李子蓉,赵伟福.建省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优化与发展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4) : 461-465,468.
[10]李有绪,陈秋华,赖启福.福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类型及优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64-167.
[11]况昌勋.海南出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以海口三亚为重点[N].海南日报,2014-11-05.
[12]光明.海口休闲农业带动民俗风情游[N].海口晚报, 2012-10-10.
编辑:黄航
A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ainan
ZHOU Yilong,ZHONG Xiaodo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 Haikou Hainan571127,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leisure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tuation,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Hainan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view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layou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ainan—“Two point,three line,five section”,then the paper puts faward that adop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region.
Key words:Hainan province;leisure agriculture;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reg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17-06
作者简介:周义龙(1975-),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休闲农业;钟小东(1973-),男,海南万宁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酒店管理。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JD)13-06)
收稿日期:2015-08-20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