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视角

2016-03-23 09:47:35金龙云
关键词:韩方学者现实

金龙云

(韩国东亚大学 中文系)



韩国的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视角

金龙云

(韩国东亚大学 中文系)

韩国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在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通过诗歌认识当时的政治指向并判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主要还是韩中学者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视角。韩方学者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上存在着根本差异,或将作品本身同现实割裂开来,视作独立的个体,或试图实证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或全盘收容西方在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时的方法论。而这些研究视角又都受到资料匮乏的制约。

韩国;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视角

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之后,韩国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前的研究均依据台湾及美国方面的资料,多以1949年前的中国诗歌史为研究对象。而民进党执政台湾以前,中国现代文学还是一个禁忌话题,台湾方面的资料,局限于迁台诗人们从“五四”到1949年后的创作,以及台湾收集的大陆资料。因此,韩国对1949年之后中国诗歌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是从1992年以后才开始的。尤其是对政治与诗歌之间特殊关系的理解,更是迟至1997年改革开放后文艺理念转变几乎完成之时才迈出第一步。通过诗歌认识当时的政治指向并判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也不能说是韩方的研究成果,而是在韩中学者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视角。韩方学者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上存在着根本差异,或将作品本身同现实割裂开来,视作独立的个体,或试图实证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或全盘收容西方在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时的方法论,而这些研究视角又都受到资料匮乏的制约。

一、韩中在文本确定和保存上的相异态度

韩国的诗歌研究以“诗人-文本-读者”的关系为原则。首先,从“诗人和文本”的关系来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相对作品处于优势地位,但在作品发表之后即转换为相互独立的关系。作品的创作和完成由诗人包揽,不过诗作发表后诗人不可能再对其进行修改。因为诗作一经发表便独立与读者建立了关系,诗人的任意修改也成为违背常识的举动。“诗人-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相互独立及相互联系,始于文本相对于诗人的独立,终于读者和文本的联系。这一原则是所有诗人都应遵守的常识。韩国的诗人基本上都将对已发表作品的修改视为不合常理的行为。①

与之相反,在1949年至1976年间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根据“当前社会现实”对已发表的诗作进行修改的事例。诗人需要学习并收容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他们来说,修改已经发表的诗作,呈现出一种自我批评的意义。作品修改不是由本人,而是由家人完成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艾丹修改艾青的作品,即为其中一例。不过艾丹对艾青作品的修改,与其说是由于对社会政治形势的考虑,不如说是由于父子之间识见不同,不能将之与建国后中国诗歌作品的一般性修改相提并论。简而言之,诗作中所蕴含的当时社会现实,以及“诗人-文本”关系的相对独立性等等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韩方与中方在“诗人-文本-读者”关系方面存在的分歧,出乎韩国学者的意料之外。尤其是需要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来对作品进行修改这一现实,对于韩国诗人和读者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1949年至1976年间的诗歌形象经历了修改加工这一事实,其实并不是韩国学者研究文献史料后得出的结论,而是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福春教授的介绍。直至进入21世纪之后,韩国学者才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修改加工现象。②

二、韩中诗歌迥然相异的主流倾向

如果说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那么大韩民国建国至1979年“12·12”军事政变的近代化历程,也可以说是在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中追求资本主义发展型独裁(Developmental Dictatorship)的过程。如果说中国诗歌以与纸媒竞争为己任,力求以诗歌承载新闻,与政治融为一体,不分你我,那么韩国诗歌则是表现出了对政治彻底的漠视,换句话说,需要通过回避现实批判来追求诗歌形象超越时代的价值。如果说中国诗歌在追求现实主义的同时也无从摆脱现实批判,那么韩国诗歌则是不得不在权力对现实主义白眼相向的形势下,谋求自身的生存方式。

如果说党和自我的一体性将中国主流诗歌的内容扩大到了宣传层面,那么韩国的主流诗歌,则是无视阶级矛盾导致的不合理现实,间接为发展型独裁助力。一个沦为反映现实的政治工具,另一个则沦为无视现实的政治工具。如果说中国主流诗歌倾向是根据反映现实的指令来进行批判,那么韩国诗歌的局限性,则是逃避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内心世界及不合理现实,沉浸在与之无关的诸如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梦想种种,塑造超越时代的艺术形象。在这种环境下,韩方开展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时,首先关注的即是20世纪20、30年代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1992年两国建交以后,又逐渐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政治与诗歌关系。这是因为在1961年至1987年期间,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绝对不是执政当局所喜闻乐见的理念范畴和研究范畴。

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是内心世界的诗化?

1985年至1986年,韩国民主化运动争取到了1987年的总统直选,但是1988年2月当选总统的却还是军人出身的卢泰愚。1988年至1992年间,韩国的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仍然局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能接触到的资料也极其有限,因为研究社会主义中国诗歌本身,就是在拂当局逆鳞。而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者本来就属于少数派,这也是对当代诗歌现实主义关注过晚的原因之一。

韩方对20世纪20、30年代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将人类的普遍心理形象化的成果。事实上, 中国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成果呈现出中国特有的形式,与西方象征主义中神人关系或现代主义中蕴含的现代性批判相去甚远。即便如此,20世纪90年代韩国学者们对中国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心,还是主要集中于以何种形式来表现人类感情的普遍性这一点。更粗暴一点来说,感情的形象化呈现象征的形态会被视作象征主义,蕴含近代志向的话则被视为现代主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象征主义所具有的指向客观的表现方法,以及《现代》的现代主义呈现出的“没有现代性的现代指向”,都根本无法拿出来讨论。

因此,这些学者们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只能以对诗歌形象的主观解释来填充。将无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观加以客观化,对象征主义进行解读,从自我情绪的现代式表现这一角度,为现代主义赋予意义。如《现代》所表达的情绪明明是“未经历现代的脱前近代”,但其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异却并未得到周密的考察。

这样的诗歌解读,脱离与现实的关系,脱离历史脉络,从超越时代与环境的人类情感结晶这一视角,眺望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诗歌。象征的准确性立足于研究者的主观,对它的评价为“普遍感情的艺术性形象化”,将诗歌的脱前近代指向评价为现代性的倾向被毫无批判地收容。现实与诗歌的关系,20世纪20、30年代诗歌形象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关系,现实反映的成果与问题,未来指向的不可避免的观念化、情绪化等课题,被留给了下一代研究者。两国建交以前,韩国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将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诗歌的现实反映置于关心对象之外,固然可以归咎于当时韩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但更是因为对于韩国的诗歌研究者们来说,经历了大众化论、延安文艺讲话、民族形式争论、国防文学争论等阶段的现实主义倾向,并未创造出超越时代的现代诗歌审美形象。

四、对政治与诗歌关系的关注

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韩国学者们开始能够大量接触中方资料。同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和归来诗人群的平反落实,让诗坛开始呈现全新的格局,也以人性人道主义争论为契机开始了全新的摸索,经历“走向未来”“中国文化书院”“学人”等等的涌现, 文学艺术的理念转换已经完成。尽管如此, 由于中国学者的内外有别原则,韩国学者所能接触到的中方学者有限,资料的局限性等种种原因,韩国学者却并没有及时捕捉到建交以前就已经完成的诗歌蜕变。随着韩国留学生长期逗留中国并与学者们建立起学术联系,这些问题也开始有所克服。

即便如此,指望第四代留学归国学者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现实的。1949年至1979年的中国诗歌史,很难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因为韩国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的研究并未成气候,而且也没有取得足以引发第四代留学生瞩目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后诗歌变化的研究也绝非易事,因为要在对当代诗歌史缺乏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去了解和评价改革开放后的转换。改革开放后克服左倾倾向,是在何种理念指向下、通过何种组织和方法实现的,此间差异又带来了何种成果、导致了何种问题,对此种种的关心,在中国国内也是引起关注的对象。

20世纪90年代,就职于高校的韩国学者开始与中方学者建立大范围的直接联系。经历了韩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韩国学者们,试图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志向、批判现实主义倾向、诗歌的跨时代艺术价值等各自关心的领域出发,确立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视角。无论对诗歌有何种期待,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1949年之后中国诗歌发展的认识”。韩国学者们之所以对建国之后中国诗歌所呈现出的政治与诗歌关系的特殊性情有独钟,固然有韩国社会未曾经历过社会主义阶段这样的历史因素,但更是因为认识到了它才是决定中国当代诗歌内容的根本原因。

因此,韩国学者开始致力于理清建国、韩国战争、双百、反右、大跃进、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阶段创作的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由东亚大学主导的这一研究方向一直延续至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亚大学的学者们无一例外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归功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福春教授。首先,关于诗歌与政治的特殊关系是受到了他的启发,其次,每一研究阶段所需要的资料也都是由刘福春教授提供的,而且立足于实证去捕捉当代诗歌的特殊性这一研究视角本身,也多仰仗于他的《中国新诗记事》。实际上东亚大学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建国时期到韩国战争、双百、反右、大跃进、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小靳庄民歌、天安门诗抄,从不同阶段重构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他们的目标,是自主书写中国当代诗歌史。

五、对西方理论的收容

讨论韩方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史研究成果时,绝对不能排除的一个部分便是收容了西方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全体研究者中,在欧美留学期间学习了该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并回到韩国付诸实践的人数不到一半。但是他们的视角和方法却受到了特别的瞩目,这是因为在欧美地区学习中国文学并留校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数呈日益增加的趋势,他们的研究视角,也呈现出一种超越了现当代中国现状的特殊性。他们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这种特殊性主要是缘于以下几种态度。

首先,他们意图将中国现当代诗歌史的发展历程,视为人类普遍价值实现过程的一环。换句话说,他们试图将中国现当代诗歌史,当作实现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内部链条上的一环。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将集中于人道主义和人类解放之上的倾向呈现出来。他们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文学与政治的特殊关系而导致的中国诗歌史的特殊性,而是在于从现实层面上,从艺术形象的层面上,去捕捉去评价其中蕴含的人类解放的普遍指向。这种倾向立足于文艺史的普遍论,它的出现,首先是由于不可能完全通过资料去揣摩中国国内发生发展的诗歌创作的所有经验,也是由于收到现实条件的制约,难以全盘去考虑诗歌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层面的关系。但是,与1992年之前的韩国研究者们相比,他们能接触到的一手资料要丰富得多。因为美国收藏的资料远远多于韩国。而且他们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视角与国内研究者多少有些不同,相比带有体制指向的作品,他们更重视通过批判和自省实现人类解放的轨迹。这种态度即缘于上文中所提及的现实条件。

以淑明女子大学郑雨光教授为中心的这一研究倾向在被第四代研究者们收容的过程中,生成了一种诱发新视角的倾向。与充满戏剧性但艺术性上稍显无趣的中国诗歌史各阶段发展历程相比,他们更追求21世纪的普遍价值,倾向于用西方视角对中国现实做出认识和价值评价。

六、韩方的课题

韩方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现阶段目标,可以归纳为与中方的同步性、人文地理、艺术性这三点。实际上以韩方目前的研究实力来看,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为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人力在不断减少,社会待遇也不见好转,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涉足这一领域。

韩方学者迫切希望与中方学者保持研究的同步性,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出版机制的变化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需要以极少的人力去查阅中国各地层出不穷的出版作品这一现状,使得研究机构的确保都成为一种奢望。坦白地说,韩方对于21世纪中国诗歌的关注,主要局限于知名期刊上登载的作品,并没有实现对各省代表期刊的系统收集。我们已经在尽最大努力收集中国各地诗歌期刊,借此机会,我们也衷心希望中方学者能够体谅我们的处境,慷慨地向我们提供支援。

部分韩方学者关注的另一个主题,是从人文地理角度研究21世纪中国地域诗歌。他们认为,上海、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的诗歌与当地的人文地理传统依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句话说,当代诗歌所呈现出的地域差异,也是改革开放这一普遍性与各地域思维方式及情感构造相结合的结果。韩国企业为打开中国市场销路,在这一领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基金,也可以说是这一研究倾向得以普遍展开的原因。

韩国学者们在为寻求有效把握21世纪中国诗歌艺术成就的方法和机制而苦恼。发表的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研究人力却极为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单是判断哪位诗人的诗作在艺术上更为杰出,就需要付出大量的辛苦和努力。韩国学者一般都是通过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来间接地接触中国诗歌,而不是直接查阅出版的诗集或在网上检索。也就是说,一般是通过中方主流学者的论文来选择艺术成就受到肯定的诗人,然后将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来开展工作。

七、结语

21世纪的中国诗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篇幅和深度,韩国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最大困难,就在于需要以极其有限的人力来完成这项工作。资料的收集也是一大难关。因此,我们非常期待刘福春老师和孙基林老师的资料室早日落成,以解燃眉之急。也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对中方研究视角的分析方面也存在着现实的局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韩方学者殷切希望中方学者能够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我们及时把握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视角及方法上的变化。如果能够在馈赠资料的同时向我们说明其作为诗歌史料的意义,所有韩方学者都将铭记于心,感激不尽。

①例外当然存在。但是,诗人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修改,多是着眼于语言的变化或提高作品的艺术完成度。换句话说,并不是意在反映变化的政治现实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②举例来说,东亚大学学者也是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福春教授结识之后,才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致力于收集诗歌文本资料,开展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的。

Perspective of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Research in South Korea

JINLong-yun

(DepartmentofChinese,DongAUniversity,SouthKorea)

Korean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China's contemporary poetry has transferred fundamentall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1992. To recognize temporal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to judge the rel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reality through poetry has still become the main stream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lars in the two countries. Korean scholars vary dramatically in their perspectives on China's contemporary poetry: either isolating the works themselves from reality and see them as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or tes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reality; or overall absorbing the methodologies applied in the west in studying China's contemporary poetry. However, all these research perspectives have been restricted because of lacking related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Korea; research on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perspective

2016-08-25作者简介:金龙云(1954-),男,韩国釜山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第31卷第5期2016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1No.5Sept.2016

I207.25

A

1672-934X(2016)05-0088-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14

猜你喜欢
韩方学者现实
Tunable terahertz acoustic-phonon emission from mono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学者介绍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汉方、韩方、日方,自然酝酿完美养肤力
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40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