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媛,王 磊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科技思想刍议
吴向媛,王 磊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是对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现实境况的审思回应。其基本内容包含科技地位、科技战略、科技改革发展、科技民生、科技创新、科技人才以及绿色科技等几个方面。在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观背景下,习近平的科技思想对我国科技事业自身的改革发展以及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科技思想;科技发展;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改革发展的科学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宝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无疑是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南。所以,积极深入地探论习近平关于科技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结晶,对于培育和造就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宏大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现实境况的审思回应。
首先,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新形势的科学审思。众所周知,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标志,世界科技在20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更是实现了重大跃迁,极大地提高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步入21世纪,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接踵涌现,使得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发挥了更加强劲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当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每个国家均无法置身事外,我国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如若我们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掌握前沿核心技术,就很难在国际较量中争得一席之地。所以,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科技的创新发展,并纷纷把科技发展特别是前沿高端科技的发展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杠杆纳入本国的施政纲领。可以说,纵览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已实质性的表现为科技实力的角逐对抗。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基于科技优势基础之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垄断了世界科技市场特别是前沿技术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浩荡洪流中霸据着主导地位。而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科技较量中处于劣势。面对严峻逼人的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形势,习近平立足时代前沿,紧紧扣住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及时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科技思想。
其次,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亦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的现实境况所做出的积极回应。一方面,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着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的阻滞困境。纵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能源消耗,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以,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顺利实现由“黑色发展”至“绿色发展”的转型就注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科技事业自身发展也面临窘境。诸如科技资源要素的部门配置不均衡、科技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的纵深发展。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除科技自身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魔咒,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生产力的突破式跃迁,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必须深刻省思和积极回应的问题。正是基于此,习近平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归纳概括了当代科技及其发展规律,就科技发展问题提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论断和观点。
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习近平的科技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置身的19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马恩二人并不专门从事科技相关工作,但是为了创立以新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投入极大的精力去关注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勾连并直接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科学技术。他们立足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宏阔视野,能动自觉地把科技置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阐析框架中,对科技的本质、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与哲学的关系、科技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科技异化与人、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辟论述,这些内蕴科技因子的理论闪光点可归纳统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譬如,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就如他们指出,“[不变资本的]这种再生产到处都以……科学力量的作用为前提,而后者既包括科学力量本身,也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并且已经在生产中实现了科学力量。”[1](P166)而“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2](P553)。除此之外,马恩还十分重视科技之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作用。特别是恩格斯对此有着经典的阐述,科技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3](P372),“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P597)“……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P372)如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P198)概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的相关论述,蕴涵丰富深刻且价值立意深远,这无疑为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其次,习近平的科技思想继承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思想。建国以来,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各自的时代背景,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思想。从毛泽东着重强调“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的观点、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江泽民与时俱进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再到胡锦涛开拓性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理念,这充分体现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更演的逻辑进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发展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改革发展问题的理论观点,关涉到了科技地位、科技战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民生、科技创新、科技人才以及绿色科技等诸多重要问题,这是一个密切勾连、相互融通的完整思想体系,有力确证了习近平对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把握,也充分说明了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结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从多重维度对我国科技改革发展问题阐扬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观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一)科技地位思想: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6]的确,回首历史,特别是立足科技视野回顾我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深刻地感触到科技在一个民族兴盛与国家富强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习近平认为,近代以来,我国各界仁人志士虽苦心孤诣、励精图治、求变救国,但是依然没能避免陷入国门洞开、任人宰割的屈辱泥淖。以鸦片战争为界标,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肆意入侵中国,这给我们上了一堂很有警示意义的教育课:即一个民族人口数量的多寡、一个国家疆域面积的大小绝不是衡量和确证民族兴盛、国家强大的硬性指标。而惟有科技才是检审一个民族、国家强盛与否的真正试金石。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曾感慨,“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7]一个民族若要兴盛、一个国家若要强大,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科技发展才是真正王道。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8]简言之就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7]。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高度阐扬了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要性。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7]这不仅是习近平基于苦难历史的痛定省思,更是他精准把握住了科技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就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9]综上,习近平关于“科技地位”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方略以及加快走科技强国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目标指向和价值遵循。
(二)科技战略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战略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战略的实施,他多次立足国家全局高度论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他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指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众所周知,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和科技发展没能很好地实现联姻协作,没能产生同频共振的联动效应。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敏锐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0]换言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举措。那么如何筑建这项宏大工程?习近平的一系列相关论述给我们指明了现实路向: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具备世界视野,既要紧扣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又要认清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考量,定位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尤其是要全方位、宽领域地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平台的构建,同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各国科技事业的共荣发展。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要务必紧紧扼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三)科技改革发展思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我国科技的发展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诚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和行政化色彩浓重的特点,而这恰是严重制约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枷锁和藩篱。若要破解此科技发展困境,在习近平看来,惟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是真正出路。首先,要切实营造良好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环境。这种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不仅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现实场域,而且还是科技事业自身改革发展的新动源。其次,要全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如习近平所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7],“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8]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严重阻绊了我国科技事业的纵深发展。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去积极探寻可以充分激发科技发展活力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既可让国家发挥强有力的导控作用,又可让企业极尽发挥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彻底“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11]。此外,还要健全和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习近平认为,“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12],即要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高等教育供给。正如2013年10月,他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所强调:“我们将……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13]他还进一步宣示信心和决心:“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14]在高等教育战略的导航和引领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会不断健全完善,走科技强国之路前景可期且指日可待。
(四)科技民生思想: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触角已探及现实社会的每一寸肌肤。可以不无夸张地说,科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党和国家要努力“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15]。其实,我们党一贯秉持科技民生的执政传统。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6]习近平立足新的时代境域,科学发扬了胡锦涛同志的科技民生理念,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以科技为“扳手”去解决以生态民生问题为典型代表的各式社会问题,这既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心之所盼。所以,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就曾高度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在……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加强攻关,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更是多次论及科技民生理念。2014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17]6月,他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工程造福人类。”[9]在此后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他又进一步提及:“科技成果只有同……人民要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7]综上所言,习近平对于科技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既遵循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亦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的满心期待。
(五)科技创新思想:创新、创新、再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8](P432)这从民族、国家的高度凸显了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可以说,科技创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基本助推力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可以毫不讳言,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究底已是科技创新的较量。我国当前面临着资源能源贫乏,高端科技产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若要破除此重重困境,在国际科技创新的洪流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7]的科技发展导向。正是立足这个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创新。就如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7]另外,就如何增强创新能力,习近平也作出了一系列经典论断:一是要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凡事要有寻根究底的劲头,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开拓新的航向;二是要增强科技创新自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7];三是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7]。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所以,要深化国际间科技交流,增进创新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在更高时代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
(六)科技人才思想: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随着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拥有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硬性指标和重要参数。可以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核心关键。所以,着力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一大批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他多次强调,要更好寻觅和培育创新拔尖人才。尤其是“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7]。其次,我们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不唯地域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7]再次,“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7]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造、不惧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各类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七)绿色科技思想: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说,“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途。”[19]那么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指出了正确的答案,“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9]就如有学者指出,“在绿色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主流战略的时代,绿色科技浪潮正扑面而来。”[20]所谓绿色科技,目前学界对此概念还尚无明确的界定,但由名思义,学界论者普遍认为,绿色科技就是指内蕴绿色因子和生态基因的科学技术。绿色和生态是其身份的外在表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其实质要义的内在确证。可以说,绿色科技既与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相契合,这无疑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透过“美丽中国”的愿景去关照现实,当前我国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1]。基于此,习近平高度重视绿色科技的运用与发展。事实上,早在十八大之前,他就开始关注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正如在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所指出,“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22]党的十八大后,他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高速增长,但很明显经济发展快而不优,问题的症因就是资源要素利用、配置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严重不足。习近平所指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在强调绿色科技的发展创新。在他看来,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必须充分倚重绿色科技创新。惟有通过绿色科技创新,才可以高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减少生产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行,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从而营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综上言之,探论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不只是为了单纯呈现这一科学思想本身,更重要的目的是想通过对此思想的大力阐扬,以期充分彰显其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积极意义。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是对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现实境况进行审思的理论结晶,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既敏锐地把握住了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特点,又遵循了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最新理论贡献,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又深化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精神宝库。在实践层面,首先,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现实路向,为我国科技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其次,习近平科技思想中的绿色科技理念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8]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
[9]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N].人民日报,2014-06-04.
[10]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
[11]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
[12]王磊,肖安宝.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教育思想管窥[J]. 广西社会科学,2016(3):216-220.
[13]杜尚泽.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N].人民日报,2013-10-24.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15]习近平.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N].人民日报,2011-05-28.
[16]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3-9.
[17]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新华网,[EB/OL].htt://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9/c_128761312.htm.
[1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肖安宝,王磊.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论略——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谈起[J].长白学刊,2016(3):82-88.
[20]李鸣.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J].前沿,2010(19):155-158.
[2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
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Xiang-yuan,WANGLei
(SchoolofMarxism,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era background whic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oda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accelerating and the real circumstances of China's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ts basic contents include the sta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taff and the green technology. Under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national renewal in the present, Xi Jinping'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ought has important value of the tim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 Jinping;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guide
2016-08-13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020);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4XZX0009);2013年广西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BZX002);2013年广西区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DSBD13YB001)作者简介:吴向媛(1993—),女,山东沾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王 磊(1989—),男,山东泗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31卷第5期2016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1No.5Sept.2016
D61
A
1672-934X(2016)05-0076-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