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甘蔗条螟应用技术研究

2016-03-23 04:02林明江许汉亮黄志武胡玉伟李继虎管楚雄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
甘蔗糖业 2016年1期

林明江,许汉亮,黄志武,胡玉伟,李继虎,管楚雄(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



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甘蔗条螟应用技术研究

林明江,许汉亮,黄志武,胡玉伟,李继虎,管楚雄*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

摘 要:【目的】为了探索甘蔗条螟性诱剂诱杀防治的田间使用技术,确定最优防控处理面积和防控时间。【方法】通过实施不同面积比例的甘蔗条螟性诱剂诱杀试验,比较3种布盆密度条螟诱杀处理效果,分别从条螟诱杀蛾量、螟害株率和防治成本3方面进行评价各处理的优劣。【结果】试验结果显示:C处理(1 hm2/盆)和B处理(0.67 hm2/盆)诱杀蛾量差异不显著,但与A处理(0.33 hm2/盆)差异显著,B处理和A处理差异不显著;A处理和B处理的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但2处理与C处理差异显著;防治成本由高到低排列为A处理(0.33 hm2/盆)>B处理(0.67 hm2/盆)>C处理(1 hm2/盆);综合评价认为B处理为较优条螟诱杀防治处理。

关键词:甘蔗条螟;性诱剂;诱杀

0 引言

甘蔗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alker)是甘蔗主要的钻蛀性害虫之一,是广东、广西等主产区对甘蔗生产影响最大的螟虫。甘蔗苗期幼虫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甘蔗生长中后期幼虫破坏茎内组织,形成虫蛀节,易导致死尾、风折和感染赤腐病,严重影响了甘蔗产量和糖分[1-2]。从上世纪90年代末,甘蔗条螟在湛江蔗区(包括雷州市)的为害日益加重,并成为本蔗区对甘蔗生产影响最大的螟虫[3-4]。而长期以来甘蔗螟虫的防治主要是依赖特丁磷、呋喃丹等高毒农药,加上蔗农的经常会有超量使用的现象,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为了克服施用化学农药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利用条螟性诱剂来诱杀雄蛾,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治虫技术,蔗农可直接看见螟虫诱杀情况,它具有经济、安全、有效、无害、保护天敌和不污染环境等特点,也是组建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重要一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条螟性诱剂诱芯由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提供,性诱剂诱杀盆为市场购买水盆制成。

1.2 试验地选择与管理

试验地设在翁源县官渡镇大面积连片的旱地蔗区,甘蔗品种以ROC22为主。种植时间为2014年2月上旬,按当地种植习惯进行常规管理。

1.3 试验方法

按一定密度设置诱杀盆数量,设A、B、C共3组性诱剂诱杀处理,即A─0.33 hm2/盆、B─0.67 hm2/盆、C─1 hm2/盆,及空白对照(不设诱杀盆),共4个处理。每组性诱剂诱杀处理设4个相同规格诱杀盆,3次重复,试验共设36个处理盆。在处理盆外围以同样的盆间距离设置相应的保护盆,试验数据只统计处理盆,相邻两处理间以防护林、公路等为隔离带,各个处理区、对照区之间都相距200 m以上。性诱剂诱杀盆采用直径40 cm左右的塑料水盆做成,盛水保持80%(在盆壁上预留溢流孔),加少许洗衣粉并搅匀,当水位下降时要及时加水和洗衣粉。诱捕器用木棒支起,高度为离地面约1 m。螟虫性诱剂诱芯挂在诱捕器上方的铁丝中间,离水面2 cm处,每15天换一次。2014年诱杀试验时间为8月7日至9月24日。

1.4 试验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1.4.1 条螟诱杀蛾量记录

每天清晨按要求分别记录各个诱捕器诱捕到的螟蛾数量并清理,统计各处理诱蛾累计数(空白对照区不设诱杀盆,故无诱杀蛾量记录)。

1.4.2 螟害株率调查

采用五点调查法,每处理小区调查250株,记录螟害株数。螟害株包括条螟花叶和虫蛀株,若调查株既有条螟花叶,又有虫蛀的现象,只算作1株螟害株。调查处理前后螟害株数,并计算螟害株率。1.4.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条螟性诱剂诱杀结果

条螟性诱剂诱杀试验历时48天,其3种处理试验结果列在表1。

表1 条螟性诱剂诱杀3种处理结果比较

从表1中统计数据结果看,3种处理单盆累计诱蛾量总体上随着诱杀盆布盆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诱蛾量最高的为C处理的213头/单盆,但诱蛾量上升和诱杀处理布盆密度增加之间不完全成反比关系,如B处理的一个重复中单盆累计诱蛾量为189头,比C处理中的2个重复单盆要高。3种处理的平均单盆累计诱蛾量从高到低排序为:C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和A处理之间差异显著,C处理和B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B处理和A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从图1的3种诱杀处理诱蛾量变化曲线看,3种处理诱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诱蛾高峰出现在9月5~11日期间,但在诱蛾量高峰期持续时间上C处理>B处理>A处理,即单盆诱杀管控面积大,则在条螟发蛾高峰期诱蛾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单盆诱杀管控面积小,则高峰期诱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出现这种现象的解析,假设各处理蔗田的条螟虫口密度均相同,且各处理区的条螟不串区,即单位面积的条螟数量是固定的,C处理和B处理单盆诱杀管控面积分别是A处理的3倍和2倍,则C处理和B处理的可诱蛾量分别是A处理的3倍和2倍,当A处理诱蛾量达到一定高峰值后,螟蛾扑盆率(诱蛾量)会下降,而B处理和C处理的总虫口量较大,因此仍会在一定时间段保持较高的诱蛾量。

图1 3种诱杀处理诱蛾量变化曲线图

2.2 性诱剂诱杀前后螟害株率变化

从表2中性诱剂诱杀前后田间螟害株率变化情况看,利用条螟性诱剂在螟蛾盛发期进行诱杀防治,能够较好的控制螟害株率的增长,A、B、C这3种诱杀处理相对防效均达58%以上。从相对防效看,防效与布盆密度呈一定的抛物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螟害防效随布盆密度提高而较大幅度提高,当布盆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随布盆密度提升,其防效差异变小,防效曲线逐渐趋向于平缓(见图2)。相对防效由高到低排序为:A处理>B处理>C处理,但A、B 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A、B 2处理均与C处理差异显著。

表2 性诱剂诱杀防治效果

2.3 不同布盆密度诱杀处理成本比较

从表3的数据对比情况看,条螟性诱剂诱杀处理布盆密度越高,螟虫诱杀处理成本越高,A处理的诱杀处理成本是B处理的2倍、C处理的3倍,B处理的诱杀处理成本是C处理的1.5倍。对于害虫防治方法,除了要考虑害虫防治效果外,还需要考虑防治成本,要做到效益最大化,比较而言,笔者认为B处理是3个处理中最优选择。

3 结论与讨论

从甘蔗条螟性诱剂诱杀防治试验情况看,3种诱杀处理最高单盆累计诱蛾量总体上随着诱杀盆布盆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诱蛾量高峰期持续时间上,也是随着诱杀盆布盆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即C处理(1 hm2/盆)>B处理(0.67 hm2/盆)>A处理(0.33 hm2/盆)。C处理和B处理诱杀蛾量差异不显著,但与A处理差异显著,B处理和A处理差异不显著。A处理和B处理的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但2处理与C处理差异显著,相对防效排序为A处理>B处理>C处理。

3种不同布盆密度诱杀处理防治成本由高到低排列为A处理>B处理>C处理。从3种诱杀处理情况看,布盆密度越高,其诱杀处理防治成本越高;结合防效和诱蛾量比较来看,A处理(0.33 hm2/盆) 和B处理(0.67 hm2/盆)的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B处理与C处理差异显著,防效明显优于C处理,B处理和C处理诱杀蛾量差异不显著,2处理诱蛾量大致相当;相对而言,B处理的防治成本是3种处理中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综合评价认为B处理(0.67 hm2/盆)为较优条螟诱杀防治处理。近几年利用性诱剂诱杀法防治条螟成虫的技术已在广东的翁源、湛江和广西的扶绥等蔗区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图2 3种布盆密度诱杀防治效果均值比较

通过对两广多个蔗区条螟各世代的测报情况结合条螟产卵的特性分析,粤西、粤北条螟发蛾量高峰主要集中在越冬代和第2代或第3代[3-5],而桂中南(扶绥)发蛾量高峰主要集中在越冬代(另文发表);由于条螟越冬代产卵较少,第1~3代产卵量较多,雌蛾平均产卵645粒,雄蛾可交配2次[6],条螟越冬代发蛾量的高低又与上年第3代成虫产卵量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利用条螟性诱剂诱杀雄蛾,减少雌雄交配几率,从而降低田间产卵量,可以较大减少田间虫口密度。

条螟性诱剂诱杀防治的效果是累积渐进性的,故笔者认为从整体防控的角度考虑,性诱剂诱杀防控条螟的时段应主抓越冬代、第2代和第3代成虫。但由于条螟每年发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性诱剂诱杀处理也必须依据田间测报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表3 不同布盆密度诱杀处理成本比较

目前使用性诱剂防治甘蔗条螟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诱杀法和迷向法。性诱剂诱杀法直接将条螟诱杀在诱捕盆中,蔗农看得见,也容易接受,而性诱剂迷向法防治条螟虽然效果好,但因受限于目前剂型和农民对技术的感知接受度问题,在推广难度较大。水盆式诱捕器在旱地蔗区因水源问题,在推广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新型干式性诱剂诱捕器将是下一步需要加快研究进度的重要工作[5]。

无论是性诱剂诱杀法、迷向法或是释放赤眼蜂等防治螟虫,都只是一个单项防治技术,蔗田的害虫种类多,制定害虫的防治方案必须从蔗田的整个生态环境出发,综合考虑作物-害虫-天敌-环境因素,甚至要考虑到操作人的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一个适当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林明江,龚恒亮,安玉兴,等.湛江蔗区甘蔗赤腐病的发生与成因初探[J].甘蔗糖业,2011(1):34-37.

[2] 许汉亮,林明江,管楚雄,等.甘蔗赤腐病对甘蔗品质指标的影响[J].甘蔗糖业,2012(3):23-28.

[3] 林明江,欧伟兴,陈火君,等.粤西蔗区甘蔗条螟成虫近年发生动态[J].广东农业科学,2007(7):69-70.

[4] 欧伟兴,林明江,陈立君,等.利用性诱剂监测甘蔗条螟发生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60-61,75.

[5] 黄志武,管楚雄,许汉亮,等.粤北甘蔗条螟性诱剂测报与诱杀防治[J].甘蔗糖业,2015(4):28-32.

[6] 李奇伟,陈子云,梁洪.现代甘蔗改良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9-254.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

Study on Mass Trapping for Controlling Sugarcane Stalk Borer Proceras venosatus by Sex Attractants

LIN Ming-jiang, XU Han-liang, HUANG Zhi-wu, HU Yu-wei, LI Ji-hu, GUAN Chu-xiong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Abstract: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sex pheromone mass trapping technology to select the best application rate and application time.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tes of sex pheromone for controlling the stalk borer, Proceras venosatus were tested. Test A, Test B, and Test C were evaluated in numbers of stalk borers trapped, sugarcane damage rate and management cos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est C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est B, bu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est A. Test B and test A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ugarcane damage rate, test A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est B, but bot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est C. The management costs were different in these three tests. In summary, Test B was recommended for general use for controlling stalk borer, Proceras venosatus.

Keywords:Proceras venosatus; Sex pheromone; Mass trapping

*通讯作者:管楚雄(1961-),男,研究员,从事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E-mail:cxguan@126.com

作者简介:林明江(1972-),男,研究员,从事昆虫信息素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E-mail:lmjjiang@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20-1);广东省科技计划(2014A020208026);广东省科技计划(2015A020209024)

收稿日期:2015-11-02;修回日期:2016-02-02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695(2016)01-0026-05

引文格式:林明江,许汉亮,黄志武,等. 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甘蔗条螟应用技术研究[J]. 甘蔗糖业,2016(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