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禾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杭城如何迎接G20
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相信我们杭州也一定会借助这个机会来很好地建设和提升杭城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准,因为这其中不仅有政府和大公司的意愿,更有杭州市民自身的现代人生梦和主动有所作为的追求。
G20峰会2016年将在杭州召开,杭城将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世界各国政要的来访当“东道主”,杭州市民真的是太幸运了!因为我们将一路“在场”地参与和体会这个重大“时运”的到来,我们将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这个全球化时代给予我们所有杭州市民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中不仅富含具体而又详尽的中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内涵,更承载着太多城市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能性空间。当年韩国通过成功举办汉城(今天的首尔)奥运会,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国家和普通国民的国际化意识和文明礼仪,相信我们杭州也一定会借助这个机会来很好地建设和提升杭城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准,因为这其中不仅有政府和大公司的意愿,更有杭州市民自身的现代人生梦和主动有所作为的追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强国形象和现代大国心态正在一个个国际交流事件和积极作为中逐渐建立。中国经济的实力要求当代中国人必须走出中国范围、跳出自己的所在地、从全球的整体视野和人类共同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所以首先,作为现代强国的国民,我们不要根据中国人擅长的直觉、经验或者即兴的情绪来做判断和决策,而要学会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分析自己和他者文化,来建设我们的城市国际化,来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杭州确实有我们大家都极为自豪和酷爱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城市设施,但正如我们西湖的“申遗”经过了一个艰难的解释和终于获得理解的历程,我们杭州与目前“国际性”高标准的各种差异,也需要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而不是简单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按自己的口味建设好,凭一腔热情展现风采,然后等待他人的好评和盛赞。在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中,一旦听到批评或不同想法时,很可能立即认为对方不友好、对中国有敌意,故意抹黑杭州。应该看到,做一个有“国际范”的杭州人,首先就是勇于迎接全面的挑战、善于倾听国际多元之声,真正承认世界上是有普世价值和国际性公共意识的,这些概念不是空话套话,是可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和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的。
其次我们要学会从文化“他者”的观察,认识清楚自己文化的“庐山真面目”。比如说,为什么不排队?为什么有的地方那么脏?为什么有的公厕会又脏又臭?为什么人们讲话那么大声?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分场合随便抽烟?这些来杭州的外国专家学者和留学生最初都会碰到的问题,一般我们的现成回答是什么?是说你们提到的那些现象都只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的情况,你为什么不看看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人都是非常文明的、大多数地方都是十分干净的?是说我们中国人多,比你们不知多几倍,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个你们以前体会不到。还有就是在背后说: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再抱怨了,外国人在杭州生活得时间越长,就会越来越喜欢杭州的,所以不用理会那些最初的不良印象。
当我们试图讨论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不是为了仅仅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是要真诚地认识到,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各有千秋、万紫千红;在众多文化相互尊重、彼此促进的前提下,要借助全球化时代信息交流的极大便利,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文明。最新的关于文化的共同探讨显示:“人种”不是对文化差异的恰当解释,因为从真正科学的生物学角度看,世界上不同的人种其实是很相似的。二是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也不完全能解释文化现象,因为对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总结是由不同文化价值观构造、还常常因为新的心理需要而经常改变的;三是经济决定论和政治体制决定论也不足以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言行,因为人和文化既受政治和经济的极大影响,但也经常“超越”这些东西而进行创新。极简地说,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跨文化认识和比较,目前仍只是正当其时、方兴未艾。从现有比较被认可的一些文化比较理论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集体主义、喜爱确定性、权力距离大、重视数量型生活质量、做人做事有长期导向、高语境、多项时间观、交往空间的近距离等等。这些运用理论比较后的文化特色都是客观的、不设定前在的道德优劣;或者说,任何文化都是有长有短、自足自洽的,其长处会有一些他者文化可能无法承受的代价,其短处则也会有许多有效的内部制约方式。
再次,通过现代式的文化交流和比较,也说明我们进行文化或城市的“国际化”建设时,主要不是为了较量高下和比拼实力,不是要做给别人看,让他人承认我们;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与他者共同建设一种超越现实和有理想追求的“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s)、一种符合未来人类发展共同需要的全球文化。美国学者多德最初提出第三文化时:强调这是一种由交流双方或多方共创的文化环境。在此环境下大家共同寻找共同之处,互相建立信任,努力适应新文化。而最新的研究趋势则强调,第三文化或全球文化是一些以具体文化流动方式(人员、技术、资金、媒介形象和意识形态)为载体的共同分享文化、为的是警惕任何形式的霸权文化;同时全球文化的建设依靠“整合”和“差异”这两种不同驱动力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一地同化;第三,全球文化涉及世界上一切文化,而非主要的(如七种或九种)文化。
由此,“第三文化”的主要建设策略和技巧就是:将文化差异性化为动力,利用相关的他者文化社会习性、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知识,采用相应的传播策略和技巧,鼓励大家都主动适应环境和对方。而理想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就是:完成具体任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进了解、相互适应。落实到杭州迎接G20峰会的具体建设内容,我个人认为总体上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用杭州人生活的“原汁原味”来展现城市文化,不要专门为了G20和亚运会去突击建设什么临时的“文化景观”;而在具体改进工作的细节上,则需要很好地动员杭州市民的主体意识去更好地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尤其是将各自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向国际一流标准提升。比如杭州的主要公共标识要有中英文和图像三种语言,杭州的道路交通指引(开车、停车、等车、问询等)要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方法,杭州公共场所的卫生要消灭那些以为“外人”会看不见的“死角”,杭州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要加强传播一些其他城市的做法、并用有效有趣的方式解释背后的文化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是,文明礼仪的养成也可以用文化培训的方式,比如自我评估、真人示范、角色扮演、模仿游戏、跨文化练习、对比文化讨论、跨文化对话、精彩的演讲、电影分享、视觉想象法、分发文字材料、艺术与文化展览、个案研究、突发事件演习、组织参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培训等等,相信我们每个市民都有太多的可能空间可以参与和为杭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