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擴大與沿線國家的利益互惠,與沿線各國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互聯互通、互利共盈的命運共同體,實現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2013年9至10月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倡議。“一帶一路”這條世界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貫通了中國、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將引領世界經濟增長未來的發展趨勢,會產生新的人流、物流互動,拉動世界貿易和投資的新增長。無論是參與的國家地區和個人都將分享“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巨大機會與成果。
針對“一帶一路”,中國提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同的內涵。就本質而論,“一帶一路”實際是在提供公共產品,通過多元化與開放性包容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而基於綜合性與開放性,旅遊經濟合作無疑是貿易合作便利化的重要手段。從這個角度上說,澳門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東盟、歐洲等國家的旅遊經濟合作應是突破一帶一路,特別是融入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極為有效的路徑,更是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的絕好機遇。近年來,澳門和東盟、歐洲等國家旅遊業的發展也為這一路徑付諸實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一、澳門旅遊現狀
回歸以來,澳門旅遊業快速發展,得益於澳門與祖國內地以及其他周邊地區的積極交流與區域合作。但未來澳門仍將面臨來自全球,特別是周邊地區的博彩城市競爭,以及地區新興旅遊市場的競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澳門被納入了“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帶,以推動澳門旅遊業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根據澳門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澳門入境遊客3071萬人,其中內地遊客2041萬人,佔比66.5%,其次為香港遊客653萬,佔比21%,第三大入境流為台灣遊客,98.8萬人,佔比3%。三個地區占據澳門九成以上客源。雖然澳門在《2015世界旅遊城市發展報告》中,依靠可觀的入境市場規模獲得全球旅遊城市前20的排名,但客源單一及其衍生的旅遊產品單一、客源層次和接待承載力等問題已成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的重要限制。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旅遊客源,豐富旅遊產品,提升客源層次,將是澳門旅遊業的新機遇。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的東盟和歐盟入境遊占澳門旅遊市場不足10%。其中,2008年馬來西亞入境遊為42.86萬人,占總入境人數的1.1%,2015年馬來西亞入境遊下降至22.82萬人。新加坡在2008年入境遊為26.36萬人,2015年為15.88萬人,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菲律賓在2008年入境遊為28.29萬人,2015年為27.68萬人,期間小幅波動。相較之下,香港馬來西亞入境遊客2015年為54.46萬人,菲律賓70.41萬人,新加坡67.54萬人,印尼41.35萬人。雖然在波動上與澳門基本一致,但總量上均大大超過澳門。
歐洲客源方面,2008年英國入境遊客7.69萬人,2015年約6萬人,法國2008年4.05萬人,2015年4.09萬人,德國2008年2.9萬人,2015年2.76萬人。同樣,對比香港的英國入境遊客2015年52.95萬人,法國20.98萬人,德國21.38萬人,澳門在入境客流量上也難以相比。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鄰近區域入境旅遊客流量的較大差異?澳門入境遊近年來因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宏觀因素影響,受到匯率波動、客源國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影響,加之周邊博彩競爭興起分散客源,自然在東盟歐盟等國家展現出不同的入境旅遊流特徵。但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入境客源,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仍需從“空間聯通”,特別是道路設施聯通上深入分析入境客流。
二、澳門的旅遊空間系統轉變
(一)旅遊空間系統及效應
現有研究顯示目的地區位影響旅遊選擇行為,客源地和目的地是長期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目的地所在區域系統的各城市間的空間結構,以及客源地所在區域內各客源地之間社會、文化等形成的空間系統都將影響遊客入境旅遊的選擇。且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的旅遊供給和需求空間結構一旦形成,即會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只有當空間內外條件發生重大轉型時, 空間結構才會緩慢地調整形成新的空間格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沿線旅遊業來講,正是一次空間外部條件的巨大轉變,其所倡導的政策、道路、文化暢溝通是對相關地區城市旅遊空間結構的重新塑造。
一般,旅遊市場空間結構形成後會產生3方面的效應:
(1)旅次發生效應,使“機會富集”的客源地可以得到更多旅遊機會, 更大的消費者剩餘存在,因而產生更多的出遊頻率,旅遊目的地更加多樣。
(2)集聚效應,使這一旅遊目的地因其它旅遊目的地的出現而對遠處客源地產生更強的吸引力;競爭效應則會對遠處客源地吸引力減弱, 使旅遊者在空間移動中產生分流。產生集聚效應還是競爭效應的關鍵是兩個旅遊目的地是否各具特色、旅遊資源互補。
(3)語境效應主要涉及客源地所在區域和目的地所在區域是否具有共同的邊界、共享的語言、規範和習慣、態度、價值以及相似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文化心理。
從旅遊空間上看,澳門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旅遊合作,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盟、歐盟市場存在一定的語境效應,即雙方共享一定的文化、習慣、價值及與部分國家有著相似的社會發展水平,但是在旅次發生效應和集聚效應上則較為欠缺。而與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則各方面聯系都較少。
(二)“一帶一路”下的旅遊空間系統轉變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中國入境旅遊流空間分佈範圍在不斷擴大。入境旅遊流遍佈除江西和寧夏外的其他所有省、市、自治區,北到黑河,南到三亞,西到喀什,東到佳木斯,分佈範圍大。與此同時,入境旅遊流集中分佈在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桂林、廣州、香港、上海8個城市範圍內,形成華北、西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集中分佈。
而且北京是入境旅遊流的最中心節點,起到最大的遊客發散作用。西安、上海、廣州、桂林、杭州5個城市的是入境旅遊網絡的樞紐節點,即入境外國旅遊流的一級集散地。香港、成都、昆明、廈門、蘇州、南京6個城市是重要節點,是二級集散地。其中,香港因其發達的航線和交通,在珠三角入境遊中,與廣州一起發揮著入境或出境門戶的作用,廣州和香港之間入境客流的緊密聯繫佔據了珠三角入境客流的最多數。澳門、三亞、深圳、武漢、重慶等城市是三級節點,對旅遊流的旅次發生效應和聚集效應已經不十分顯著。
(三)“一帶一路”下入境旅遊流與航空流的關係
目前,澳門屬於三級節點,並未形成旅遊流的。應該如何藉助一帶一路,重新塑造澳門的旅遊流?現有研究都已證明旅遊流與交通具流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入境旅遊對航空運輸高度依賴。由前分析,北京、西安、廣州、上海、桂林、杭州、香港等旅遊樞紐和集散地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旅遊特色資源外,也歸因於發達的航線和交通網絡,促使他們形成旅次發生效應和集聚效應。所以,認識入境旅遊流,在區域內旅遊城市之間的轉移機制,是澳門合理開發旅遊產品、正確開展入境旅遊市場營銷、擴大入境旅遊市場規模的重要基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沿線旅遊業來講,通過對交通特別是航空流的重新構建,也會對相關地區城市旅遊流和空間結構進行重新塑造。
以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盟地區為例,中國已與東盟沿線國家聯合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合作項目,未來將形成人流與物流的一體化運輸網絡,提升中國與東盟國家直接的旅遊合作,和全方位互聯互通。例如“海口—湛江—北海—下龍灣—河內”一線的環北部灣國際精品旅遊路線打造,以及東盟與中日韓的東盟10+3旅遊合作議題。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東盟旅遊合作機制正逐步健全化。
各國紛紛加強與中國內地的航空和陸地交通網絡建設,未來隨著東盟與內地旅遊合作以及直航增加、成本下降等因素,澳門是否能增強做為內地向東盟出境遊的節點優勢,分享“一帶一路”成果,迎來與東盟國際旅遊路線更緊密合作,取決於澳門參與合作的旅遊機制安排。
此外,中國正在形成通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航空客運樞紐。目前,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為一級的樞紐機場,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國際航空運輸聯系的核心節點或控制性節點;昆明、成都、烏魯木齊、杭州、武漢等城市為次級樞紐機場,是中國國際航空運輸聯系的次級節點,對外聯系較多。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和西亞/中東的客運樞紐主要為北京、上海和廣州,面向中亞地區的樞紐主要為烏魯木齊。由於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中亞的航線聯系較多,航程也較遠,可以設置區域樞紐或中間節點,這也為澳門參與區域合作,提升樞紐作用提供了機遇。
三、“一帶一路”下澳門世界
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二○一五年澳門國際機場共有三十家航空公司運營四十三個航點。全年客運量超過五百八十萬人次,創曆史新高; 飛機起降量超過五萬五千架次,較去年同期增長6%。中國臺灣及東南(北)亞航線的旅客分別較同期上升9.6%和11.4%。三大市場中東南(北)亞航線旅客占40%,中國內地及中國台灣航線旅客分別為33%和27% 。
根據澳門與樞紐機場的聯係數據顯示,針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一帶一路中的旅遊核心集散地,目前澳門往返上海每日航班8趟,可售座位數1200個;而北京,作為一帶一路中最重要的集散地每天往返航班3趟,可售座位450個,明顯與北京在一帶一路旅遊集散核心節點的空間聯系不足。一帶一路的二級旅遊集散中心中,澳門尚未與連接陸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西安、烏魯木齊沿線建立航線,與成都的航班也僅為1趟。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中,澳門目前與其中的旅遊集散中心之一杭州、廈門建立起了空間聯系,與昆明的連接不足。
研究已經顯示澳門旅遊客流受到內地因素的重要影響,是內地旅遊聚集區域的一部份,目前澳門只屬於核心節點外的三級區域。北京、西安、上海、桂林等著名旅遊城市在國際遠程旅遊中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國際知名度,控制了旅遊流網絡中88.94%的旅遊鏈接,在整個旅遊網絡中占主導地位,並對其他二三級節點有控制作用。澳門應該更積極的與一二級節點城市建立緊密聯系和合作,促進澳門的旅遊發展。
借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一方面要聯通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網絡,另一方面要與內地的一帶一路網絡進行搭建。
首先,發揮旅遊流節點的作用,藉助一帶一路開拓來自不同國家的客源,把澳門作為進入內地的門戶之一。以台灣為例,從台灣旅行社的行程統計來看,台灣把澳門作為進入珠三角的一個門戶,進而將珠海、廣州、清遠、中山等地聯系成為一個旅遊聚集區域。成熟的旅遊線路規劃和區域合作為澳門穩定台灣客源奠定了基礎。
同樣,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澳門如何建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內地空間聯系的節點就顯得十分重要,使澳門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旅遊聚集地。
其次,吸引進入內地的外國遊客,拓展旅遊路線,納入澳門作為一帶一路旅遊路線。隨著一帶一路旅遊概念的興起,沿線城市將開發境外新的客源市場,設計入境旅遊的新路線和產品體系,澳門應該與所提到的一二級節點城市建立更緊密的旅遊產品和路線合作,構建覆蓋全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線路的新旅遊空間體系,實現旅次發生效應,吸引新客源。
同時,加強泛珠三角內部合作,順暢對接。目前營運的澳門國際機場,客運量的設計上限是每年六百萬人次,2015年已超過五百八十萬人次,意味著澳門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已接近設施上限。在機場擴建或新建之前,澳門必須與周邊香港、深圳、珠海、廣州的空港加強合作。尤其是香港、廣州本身就是入境旅遊的一級集散地,廣州與香港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強的入境遊客流關系,澳門還需進一步與增強粵澳、港澳、粵港澳之間的制度合作安排,結合區域內的旅遊資源優勢互補,通過整合創新,增強入境客流。更要與香港、廣州實現順暢的入境對接,為遊客進入澳門旅遊提供便利。
澳門作為重要的國際商貿和旅遊中心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過舉足輕重作用,與中國內地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緊密經貿合作從未間斷。相信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應用實施,澳門通過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遊推廣,加強與“一帶一路”空間網絡城市的合作,隨著粵港澳大橋的貫通和更多的航綫開拓,推廣“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未來澳門將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區域內的高層次遊客,促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宋雅楠,副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