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娜·伊力汗
【摘要】随着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拓展,其汉语学习的焦虑问题也不断显现。对此,本文基于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简单归纳了几点原因,在此基础上,就消除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焦虑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索,为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焦虑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学习 焦虑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39-02
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不断实行,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不同省份的高校去学习、去深造,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基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语言差异,少数民族到各地去深造的时候,需要先经过预科阶段。在这期间,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的过渡,除此之外,还要对生活习惯和文化进行过渡。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问题就会慢慢显露,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焦虑问题。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汉语学习中的焦虑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评价、语言交流、语言测试等方面,学生对此产生恐惧,进而形成一种焦虑,而本文就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问题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成因
(一)生源地的差异所带来的焦虑
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生源地的差异会带来学习环境的差异,而学习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使用规则,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在头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形成一定的语言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新疆地区而言,少数民族学生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而这些民族学生又是来自不同的区域,一般来说,来自首府乌鲁木齐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上过双语学校,对汉语听说能力的掌握要相对好些。在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他们对老师教学意识的理解要深刻一些,能够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但是,新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难以拥有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他们在当地大多是读民族语言学校。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他们极少情况下会使用汉语,而进入大学之后,学校环境以及课堂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形中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看到其他的学生很快融入新的教学环境,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他们会有一种紧迫感,严重打击了他们开口将汉语的自信心,说汉语与不说汉语的矛盾思想一直纠缠着他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逐渐沉寂于汉语学习的课堂中,而这种沉寂会进一步为他们带来汉语学习的焦虑感。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所引起的焦虑
在大学阶段,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汉语教学的环境中,让他们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大学一般都会设置相应的预科阶段,为少数民族学生各个方面的过度提供一定的条件。基于现在的时代环境,汉语预科阶段的学习也会采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化语音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有力的增强了汉语教学的多样化和生动性,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基于教师传授知识的丰富性,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另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方面的付出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汉语语言的习得。就新疆地区而言,一些少数民族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可能会使用第一语言。但是,如果不是在生源地,一些汉语教师就会避免使用第一语言,在课堂中采用全汉语教学,因为教师对那些语言的运用不熟悉。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习得的环境,让学生能在汉语教学环境中提高汉语学习效率。但是,对于那些汉语基础差的学生来讲,他们一直依赖自己的第一语言进行交流,对于 全汉语化的教学方式会不适应,心中会出现恐慌,对课堂情境也会产生焦虑。
(三)汉语的学习特点所带来的焦虑
1.语音学习
就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焦虑主要体现在汉语的声调上,这种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表现的比较明显,例如维吾尔族。就新疆维吾尔族的语言来讲,他们只是把音位分为元音和辅音,他们的语言不存再声调现象,但是汉语就不同了,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并且声调还可以区分意义。对此,要想使维吾尔族的学生从以往的语言习惯中走出来就很困难了。他们不认同汉语声调的区别性特征,在具体的汉语语言环境中,他们甚至忽略了声调的作用。在汉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维吾尔族的学生对汉语中平、声、去、入这四个声调的区分意义和运用感到异常的迷茫,对他们自己而言,认为自己是根据声调来发音,可实际却是错误的发音,这种矛盾现象严重加剧了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焦虑。
2.词汇知识
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对词义的辨析是他们学习汉语词汇的主要焦虑。在汉语词汇中,具有相近意思的词语比较多,有时候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例如表示范围广,就可以用宽广、广袤、宽阔、广大等词语来表现。这些词语存在语体色彩的差别,因此,从少数民族学生的角度来看,即使汉语教师把这些词语之间的异同都解释清楚,他们也未必完全理解,词语组合错误、发言存在过失的现象仍然不会间断。基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在汉语交流和汉语习得中对汉语词语不能加以有效利用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有一个焦虑。
3.语法学习
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汉语语法的学习构成了他们的又一焦虑,他们的第一语言中不存在结构这个词,但是,汉语却有结构。以维吾尔族的语言为例来说,“动词+结果补语式”的结构是不存在的。因此,具体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尽量避免这种用法,比如在写文章或者造句的时候,学生会以其他的结构形式来代替动补结构,最常见的就是状动结构。以例句来说,动补结构“昨天他回来的很早”,学生会把它变为状动结构“昨天他很早回来了”。有些情况下,维吾尔族语言的语法也会被套用,仅仅使用一个补语或者是一个动词,就可以把短语结构变为一个词。同样拿例句来说,“同桌把我的笔弄丢了”,套用维族语言的语法就会变为“同桌把我的笔(弄)丢了”。另外,汉语学习中存在一些句式问题,例如把字句、被定句、比较句等,“很对人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都推给别人”,“我今天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了”,“生活中,亲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等,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这些语法的过程中,很难理解这些句子的真正含义,因此,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降低,学习汉语的焦虑感也会由此而生。
4.文字方面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了第一语言的书写,因此,对于汉语的书写方式很不以为然。汉字,是比较明显的表意型方块字,与少数民族的文字书写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以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维文为例来说,它是线形的拼音文字。汉字和维文相比较,不论是结构关系,还是书写方向,都存在极大的区别,就此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文字体系也是其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汉语书写的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的笔顺笔画、部件的整体安排不以为意,完全以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书写:例如任意增加或者减少汉字的部件,甚至是对汉字的部件进行移位;对汉字的笔顺进行胡乱书写等,严重损害了汉字的形象。此外,一些学生还会将汉字中的一些相似字弄混,错乱使用,例如将饮用的“饮”字写成吃饭的“饭”字。还有一些同音异形字,少数民族的学生也会将其弄混,从而搅乱了自己对汉字的记忆,例如“生、声、升”,这些字的音节是相同的,但是其字形却是有很大的差异。除了同音异形字,还有一些双音节词,例如“公事、攻势、宫室”等,学生对这些偏误字很难辨清,同样加剧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
二、消除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焦虑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为学生创设“家”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即使在新疆地区,高校中少数民族的学生也是来自不同的区域。对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讲,他们来到高校进行汉语学习,就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为自己博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将来学有所成,好为自己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他们是带着复杂的心情来读大学的,希望自己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但同时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和具有一种恐慌感。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身边的人能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完成语言和生活习惯的过度。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意识到:在新的环境中要靠自己来适应今后的专业学习;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民族的发展,自己需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来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温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就会倍增,心情会放松,由汉语学习环境所带来的焦虑感也会随之而散。
(二)师生合作,共同建设和谐有序的汉语课堂
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一言一行、汉语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可度为标准。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的说,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敢想、敢说、敢做” 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加以积极配合,针对教师的教学有目的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思考,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鼓励学生利用汉语来写文章,运用汉语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渐消解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进
1.语音学习
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学习汉语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个能力就是“听和说”的能力,与很多语言的习得方式相同,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先学会“听”汉语,才能进一步会“说”汉语。鉴于此,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先利用自己的耳朵,慢慢熟悉汉语的语音和语调,将一些固定的汉语发音给掌握到位,并牢记于自己的头脑中,慢慢提高自己校正汉语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用对学生发出的每个错误音都加以纠正,因为很多情况下,发音的错误不是学生说的问题,而是学生听的问题。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对某个汉语的发音进行固定,耳朵在听的时候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辨别。教师这个时候要为学生的这些发音找出系统性的错误,对这些词的发言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统一讲解。例如[tsh]和[s]这两个发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两者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差异,前者是送气、清塞擦音;而后者是清擦音,接着让学生利用耳朵再次进行辨别,不断练习,进行巩固。此外,在汉语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汉语篇目,让学生集中精力来听。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用汉语进行诗歌朗诵会,汉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汉文化的魅力。
2.词汇和语法的学习
在汉语精读课堂中,对一些词的语法、意义、用法进行讲解是课堂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只有充分的结合到一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汉语语法和词汇的内容才能被学生牢牢掌握。例如对汉语词组“结果、后果、成果”的教学讲解,它们在感情色彩上有所差异,词性不一样。对此,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词的感情色彩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这几个词进行造句,锻炼学生运用这些词的能力,并能将这些词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就“动词+结果补语”的语法知识点来说,学生较难掌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述语和补语的结合不是任意的,句法和语义都是其制约因素。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结构的特点和意义,对结构中一些语义的搭配进行细致讲解,然后让学生对此进行练习,习惯这些固定搭配,对知识进行巩固。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汉语,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来积累语法和词汇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自觉的用汉语与人交流,多读书,培养自己的汉语语感,进行语言习得。
3.文字方面
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汉字的结构复杂,比较难辨,难记,自然书写起来也很困难。传统的汉字基础教学中,书写的静态结果是教育者最重视的,而过程的重要性却被忽略了。对此,教师要对学生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进行严格要求,对于这些过程中的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并适当讲解这些字的字理,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汉字的构成,建立汉字思维,进而达到“熟悉一个音节能够通读百字,掌握一个字形能够识得百字”的目的。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语言和形式和其内在的关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把握,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汉语的焦虑进行正视,并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手、眼、心”的配合作用,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三、总结
综合来说,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不断发展发展的情况下,其汉语学习的焦虑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在具体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既要提高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也要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且能够勇于面对学习汉语的焦虑问题,并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真正体会到汉语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扎依达·阿不拉.浅析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 时代教育, 2013(18):34-34.
[2]杨文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后汉语学习及汉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3(6):58-62.
[3]童春香.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4(2):168-170.
[4]胡蓉.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