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彩乡村

2016-03-22 02:23李烨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家小康贵州省

李烨

美丽的贵州有着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故事、美丽的人民,同样也有着美丽的乡村。贵州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发展速度之快,乡村建设之美,令人震撼,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资借鉴。

一、基本情况

从2004年起,贵州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着力推广起源于遵义市余庆县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打造了“四在农家”这一张亮丽的名片,唱响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一享誉全国的品牌,让每个见过贵州美丽乡村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村貌整洁美。如今的贵州农村,山水秀丽,民居别致,公路通达,环境整洁,农村环境面貌实现了全覆盖高品位的提升。其中,遵义县花茂村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湄潭县被授予“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区)”称号,镇宁县桃子村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农村”称号。

二是产业支撑强。贵州各地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通过产业和生态的互促共进,培育壮大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如花茂村的红色旅游、龙凤村的茶叶和烤烟种植、浪塘村的观光农业、大寨村的精品水果种植、桃子村的乡村旅游业、好花红村的电子商务,均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是生态文化美。贵州坚持尊重村庄文化传承,注重保护水资源、古树木等生态环境,按照产业带动、乡村旅游、生态文明、民族特色、农耕体验等不同类型,推出了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美丽乡村。如遵义市的黔北民居新村建设,已成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名片之一。安顺市重点打好“生态乡村”“经营乡村”两张牌,建成了大屯堡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和浪塘等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精神美。大力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挖掘历史文化,培育乡土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

二、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贵州省跳出单纯基础设施建设的狭隘思维搞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村庄建设、致富产业、生态环境同步推进,实现“三农”工作全面开花。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典型助推以点带面。贵州省实施了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主要内容的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对全省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寨进行总体规划,并按照“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核心要素,设计20余套黔北民居建房图纸供群众选用,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特色鲜明。按照聚散相宜、错落有致布局新居,着力打造“依山傍水、村庄城镇、自然村寨”三种模式,使黔北民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全面推进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涌现出田家沟、核桃坝、偏岩塘、“七彩部落”等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的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截至2014年底,小康路累计完成通组(寨)道路9266.7公里,小康水累计解决30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小康房累计开工完工29,168户,小康电累计完成投资33.9亿元,小康讯新增1600个自然村通电话、2300个行政村通宽带,小康寨在5540个村实施“三改”及庭院硬化工程70.8万户。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多抓手带动群众致富。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就跟进到哪里,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扶持计划,打造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四在农家,富字当先,产业为本。湄潭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叶、烤烟、精品水果、优质稻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县拥有茶园56万亩,优质稻基地20万亩,烤烟产业7万亩,精品水果基地5万亩。5个园区被列入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湄潭成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县”。2014年茶叶产量、产值、综合产值分别占全省的19.7%、15.4%、16.8%,茶业综合效益位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湄潭翠芽”“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推介品牌;“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达14.36亿元。茅贡米荣获全国唯一“状元米”金奖。同时,依托农业发展绿色工业,全县仅茶叶加工企业就达487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农业强了、农村美了、农民富了,自然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三是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贵州省有42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二,因此十分注重传统村落长久保护、整体保护,把发展适宜产业纳入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鼓励发展与乡土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相适应、与环境承载力相契合的业态。贵州省始终注重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推动村景共建,重点把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打造成精品旅游景点,把著名景区周边乡村打造成配套旅游景点。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围绕名胜古迹、民俗特色、文化积淀、山水风光、生态农业等,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出一批有特点的“精品”村落。云峰八寨本寨村充分发扬屯堡文化,在保护传统村落时,加强对古路、古桥、古涵、古井、古塘、古树、古藤等历史环境要素的有效保护,做到修旧如旧、传形传神,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贵州省还把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一些生产性保护项目都挖掘出来。从江加榜梯田的“稻鱼鸭”复合系统种植地,是全国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凤冈县在完善茶艺茶道、茶乡歌舞、采制茶叶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膳、七娱、八购、九学、十住”采、制茶的游客体验活动,既彰显了茶文化,又留住了游客,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四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农民积极投入。贵州省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的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各类经济实体、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013—2017年,贵州省拟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建设方面投入经费1422.47亿元,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财政安排、资金调度、平台融资等方式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财政部门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建设。农业银行贵州分行为美丽乡村建设专门设计了“美丽乡村贷”产品,该产品针对村寨基础设施建设而设计,专款专用,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分期投放、流程简短、手续简化,由省政府民生领域重大项目综合性投融资企业——贵州省贵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统一承贷主体,对其专项授信150亿元,由贵民公司将分布广泛而零碎的各县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整合,按实际需求将贷款资金转入相关县财政部门在当地农行的账户上,用于“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5年10月13日.农行贵州省分行已投放28亿元,有效支持了贵州省省辖区内“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杜绝硬性摊派。党委、政府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对有创建想法的村组,大力给予支持,对有建房渴望的群众,积极给予帮助,示范点的投工投劳、土地调整等,都采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办法进行。对修建黔北民居需政府补助的农户,实行申报制和验收制,对于自筹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进行一定的奖补,形成了群众与政府联动建设的良好局面。

(责编 / 郭建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家小康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我家的小康
农家笑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我家的小康
农家笑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春回农家
小康之路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