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刘东莱 王蓓 图/ 于国伟
“一带一路”澎湃地 千帆竞发起新城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城北新区建设纪实(二)
◎ 文/ 刘东莱 王蓓 图/ 于国伟
乌鲁木齐城北新区的傲然出世,让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有了大有所为施展才华的物理空间。从规划到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仅仅5年时间,这片268平方公里的土地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
承担这片区域开发建设的主体,正是经济总量占乌鲁木齐全市四分之一强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承诺兑现了;规划中的城南商贸片区、城北新城片区、高新产业片区、临空综合片区等四片区正在井然有序的建设中,一个个在建、待建项目让功能区日益完善;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产城一体”的城市形态,真正起到舒缓老城区人口、交通、商贸等压力……一座标杆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今日城北新区衍生出的巨大浑厚的能量,正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乌鲁木齐,进而新疆,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
无论是新城起步建设还是项目选择,我们看到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新城正在崛起。作为今后发展的主战场,城北新城将更完美的阐释“产城人共融”的发展理念。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城北新区三纵四横路网一隅
一个城市的发展,首要的,便是路网。承接着整个乌鲁木齐未来走向的城北新区,路网成为首要的建设内容。规划者们用四个字来定义这片新城的基础交通架构——“三纵四横”。
近年来,在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新区(新市区)在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同时,紧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按照“创经济强区、建首府新城”的定位,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科技大区、工业强区、商贸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以每年净增20亿元的速度增长,2014年完成90.12亿元,在建设经济强区的实践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同时,围绕首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全面提升城区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城北新区建设。随着全长15公里的城北主干道和北京路北延绿化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长40多公里的“三纵四横”路网工程的贯通,不仅拉开了城北新区发展骨架,扩展了8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而且改善了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加快了人气商气集聚,成为了企业投资热土,这也为建设承载百万人口的乌鲁木齐城市副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城北新区的建设来说,“三纵四横”路网是打造国际化城北新区交通枢纽的重点工程,它敲开的是城北新区的快速发展之门。2013年3月19日,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三纵四横”路网工程建设由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负责实施。
有一则著名的广告语:“可靠,承载重托!”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之于市委市政府的期望,何尝不是如此。
看着家门口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周围的村民感慨地说:“年初时还是泥泞坑洼的黄土地,到年末已变成了一条条通村通巷的柏油路,新区果然是高效率。”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建设者的汗水,是付出,是强大的执行力。
再次打开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区域地图,一条条规划之路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路的延展,让城北新区空间布局优化的色彩更加浓郁、绚丽。如今走在城北新区,很难不让人想到“康庄大道”这样与幸福和希望连接起来的词汇。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需要呵护,也没有什么能比形形色色的生命更美。正因如此,绿色才成为这个星球的历史和现实中最美丽的颜色。
城北新区的基调是绿色的,夏天来临时,任何一个人走在新区的道路上,都可以体会到“欣欣向荣”的含义。从新区正式开始建设以来,仅仅五年时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将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乌鲁木齐最美的地方之一。其中起到基础性绿化构架的,就是城北主干道、北京路北延、“三纵四横”路网的配套绿化工程。
每一个在新区驻足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影,偶尔微风拂过,青绿的草,盛开的鲜花泛起阵阵涟漪……相信再过两三年,一定能够体会到“车在树中行,路在草中延,人在花中游,鸟在林中飞”的惬意感觉。
2011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在完成城北主干道和北京路北延绿化时,严格按照“宽林带、乔灌花、高密植、看不透”的要求实施的道路绿化工程,如今,这两条道路的绿化带充分发挥了“城市苗圃”的作用,成为“绿色银行”。
“‘三纵四横’道路绿化时,我们把城北主干道、北京路北延等绿化工程中密植的小乔木通过间隔方式进行移植,既解决了原有密植乔木生长空间逐渐受限的问题,又为新建绿化工程节约了成本。在“三纵四横”路网绿化工程中,目前已移植密集乔木2万余株,节约资金4000多万元。”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林业园林管理局局长郭兆进笑着说,要不了两年,“三纵四横”也会成为新区的另一个“绿色银行”。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到2015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绿化工作四年累计投入23.6亿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71万亩,种植乔木、灌木1988万株。全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36%,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标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就在城北新区。五年的时间,原本只在城南商贸片区的绿波已经如潮水般漫延至整个城北新区。
战略步骤之所以引人注目,更需要万众一心,就在于它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而城北新区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点,便是源自中国,对整个欧亚大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既传承了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也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新疆处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对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要充分发挥新疆区位、地缘、人文等方面优势,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努力当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和排头兵,最终使新疆成为中亚各国交流合作的中心。
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指出:“十二五时期,确保在全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把乌鲁木齐建成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五大中心’;构建以“五大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同时强调:“继续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打造高铁、会展片区和城北新区等综合商务功能区。高标准建设一批能够展示现代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巨潮涌起,层层惊澜推向乌鲁木齐城北。让人无法不想到国父孙中山百年前的宏论: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毫无疑问,高新区(新市区)对这座城市发展核心动力源地位的取得志在必得,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所激起的时代大潮中,高新区(新市区)人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手把红旗的弄潮儿。
三星之城正在诞生。这是高新区(新市区)在城北新区建设中提出的创新型概念:即城北新区的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最低达到三星级酒店标准。上海大厦、绿地集团等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的入驻,极大地加快了城北新区建设的步伐。“世界贸易中心——丝路寰球港”项目建成后,将示范城市产业的升级换代,践行“空中丝绸之路”、“临空经济港”留客延伸,在地铁枢纽功能的聚集驱动下,助力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巩固“新疆第一个中央商务区和现代服务区”的核心地位,促进城北新区新兴商圈的早日形成。
处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北扩重心、首府未来城市重要发展极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是连接我国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和中西南亚等地区科技发展的关键桥梁和重要纽带。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西出中亚的重要平台,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注定要承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科技引领的“火炬”使命。
按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乌鲁木齐市正在加快构架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而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这座正在崛起的科技新城的发展完全契合乌鲁木齐“五大中心”建设。
按照建成乌鲁木齐市现代化的科技大区、工业强区、商贸新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建立起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群的一整套产业培育体系,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健康产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高端现代服务业的“5+1”规模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占领了新疆及中亚产业制高点,这个庞大的经济巨舰,正在劈风斩浪,向全疆第一个GDP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园区迈进。
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像历史地图一样,激起豪杰们对往日辉煌的赞叹,和对未来重现辉煌的雄心。丝绸之路这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极具魅力的商道曾成全了无数人的美梦。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又有多少人在这条重新焕发新生机的丝绸之路上驻足凝望。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不愿做观望者,他们注定要成为这条丝路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走在大地的每一步,都坚实稳定,望向天际的每一眼,都志存高远。五年时间,高新区正如逍遥游中的那只不知有几千里长的巨鲲,水击三千里,在2015年的最后时刻腾身而起,化为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九万里,呼啸而去向另一个崭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