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本在课文外 于无声处见风云

2016-03-22 00:00李金和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头林冲文本

李金和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打败洪教头,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常聚焦主要人物,抓住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在赞同之余,有一些建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人物无关主与次,存在自有作为处

《林冲棒打洪教头》涉及三个人物,林冲、洪教头、柴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林冲、洪教头两个人物的分析,而对柴进涉及很少。柴进作为文中人物,究竟要不要分析,也成了大家争执的焦点。

在我看来,柴进虽然不是文中主要人物,却不可置之不理。

从故事的起因看,是柴进,让林冲与洪教头得以相遇。柴进为人仗义,好习武艺,特别讲义气,广交朋友,正是这样林冲才能来到柴进庄上,并受到很好款待。也正是这样的款待,引得洪教头的嫉妒。这是故事发生的前提。

从故事的过程看,是柴进,在推进故事发生、发展。从柴进与洪教头的对话过程,可以看见,是柴进的言语激怒洪教头,才有了林冲与洪教头的武艺较量;打斗过程,柴进更用“银两”推波助澜,逼两位使出真功夫,决出胜负。

从故事的结果看,柴进所作所为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作为洪教头,在柴进处“混饭吃”,柴进对他应该是了解的,而对林冲,只是耳闻,或许他要试试水深,掂掂分量,或许,他要借林冲之手,教训教训洪教头。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爱习武艺的人,他还想看到高手之间的较量。正是这样一种心态,柴进要促成武松和洪教头的武艺较量。自始至终,洪教头其实是柴进手里的一个棋子,身为教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尊重,落败之后,在哄笑声中,灰溜溜走开,让我们感受到江湖的险恶、人情的冷漠。用洪教头衬托林冲,还不如说,用洪教头试试林冲,假如林冲落败,情形如何?我们的心里肯定打一个寒战。

因此,我们在关注前台打斗的时候,更要关注幕后的策划者、导演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增加阅读的深度和高度。

二、欲擒故把对手纵,情势转换显英雄

文章有势,或如山峦,高低起伏;或如瀑布,一泻千里;或如原野,井然有序。本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人物,而人物的所言所行是随着文本情势的起承变化而变化的,就是在这样的转换中,情节发展有声有色,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因此,教学中要将人物的所言所行放在情节的内在机理中,整体把握,才有意义。

(1)起势:洪教头占尽上风

看人物出场,洪教头“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林冲“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显然,文本开头,洪教头得势。林冲处于弱势。

看人物语言,洪教头语言狂妄,气焰嚣张,说林冲是一个犯人,一个骗吃骗喝的“冒牌货”,一个不敢决斗的“懦夫”。林冲只是以“不敢,不敢”回敬。两相对比,林冲更处于弱势。

(2)运势:洪教头渐处下风

月白如昼,正是比武好天气。洪教头闪亮登场,“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行动语言嚣张狂妄。“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无奈中,透着一份稳重,一种自信。尽管,洪教头耀武扬威,实际,风势渐转。此时,势态已悄然转向林冲。

比武开始,一个想要吞掉对方,气势咄咄逼人;一个戴着木枷迎战,甘于认输。被逼之下,林冲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

再次比试,尽管洪教头使出浑身解数,可惜技不如人,实力悬殊,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林冲已完全占取上风,控制局势。

(3)收势:洪教头落尽下风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像一个涨足气的皮球,陡然破裂;像一座豆腐渣楼盘,轰然倒地。

蓄势越高,输得越惨。两个人物在情势变化中,高下陡分,形象更明。

三、泼墨浓淡自相宜,传神之中见功夫

一般而言,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而对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写林冲,用墨很少;对洪教头,泼墨甚多。然而,林冲形象并没有被遮掩,反而让我们读来更有分量。只有弄清了其中的原因,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文本的艺术性。

我们知道,人物表现必须符合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与人物身份匹配。林冲本是谦逊有礼之人,这是其一;此时,林冲的身份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而是朝廷犯人,这是其二;更重要的是,在林冲眼里,洪教头是柴进的老师,自然得加倍敬重。见到洪教头,“起身让座”,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一句“不敢、不敢”更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可以是谦谦君子的不敢不敢,可以是流犯自卑的不敢不敢,可以是敬重对手的不敢不敢……但,无论如何,读者都不会觉得林冲胆怯、害怕,更多的却是对比试的一种期待。

后文中,“请教了”“我输了”,是弱势之语,却透着分量;尽管被动,却有礼有节。让读者心中的天平不自觉倒在林冲一边,希望林冲能给予洪教头教训。

接着的“一横”“一退”“一扫”三招,就如秋风扫落叶,干净利落,所谓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读到这里,正是大快人心。

由此可见,对于人物形象,我们不能孤立,而应始终将林冲与洪教头放在一起,在人物情势转换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当我们将林冲和洪教头结合起来,忽然发现,洪教头的表现不过是林冲的表现的一种背景,一种衬托。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关注主要的人物或事物,更要看到一般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将文本简单分割处理,要更多站在文本整体的逻辑角度把握文本运行的机理;我们不能将视角局限于文本,更要看到文本所带来的一系列更有价值的文学意味、文化意蕴。于无声处见风云,这样的教学也许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启东市吕四港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江苏】

猜你喜欢
教头林冲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