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韦佳妤
编者按: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阳明文化东传日本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是如何传入日本,并被日本人认知、吸纳和改造的?对日本社会和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怎样的作用?记者就此专访刘金才教授。
阳明心学东传日本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继朱子学之后全面影响日本的重要精神资源。阳明心学东传日本最早是在什么时候?
刘金才:1510年,日本“后五山僧侣”之一了庵桂悟奉幕府将军足利义澄之命出使中国,在中国逗留了3年。1513年,王阳明与门人徐爱等游四明而经宁波时会见了庵,同年五月还写了《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相赠。在与了庵交往的过程中,王阳明把自己写的书也赠送对方带回日本,书中就谈到了自己的思想。这可以说是日本人与王阳明的最早接触。
从这样的史料来看,日本最早接触王阳明、接触王阳明心学应该是在16世纪初。但是,了庵桂悟回国后第二年即谢世,不可能为阳明学的传播做出更多的贡献。根据日本学者柴田五郎的研究推测,阳明的文录、文集、则言、《传习录》等,基本上是在16世纪中叶的“后五山僧侣”时期传入日本的。但由于17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对王阳明的良知心学进行反省的风潮,德川幕府也为了建立绝对化的政治体制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道德秩序,将朱子学确立为官学,因此初传日本的阳明心学的命运并不顺利,直到17世纪40年代中江藤树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开创日本阳明学派,日本的阳明学才算真正诞生,中江藤树也因此被誉为“近江圣人”“日本阳明学始祖”。
:阳明学传入日本后能够扎根下来,并对日本国民性格及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原因何在?
刘金才:事实上,近代以前,“阳明学”一般被称为“王学”或“余姚之学”,“阳明学”这一学名的确定,以及把阳明学定性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东方哲学思想资源之一,并非始于中国,而是开始于日本。具体地说,“阳明学”这一名称,是在日本的明治中期开展的“国民国家”道德教育运动中,由井上哲次郎等日本知识精英提出来的,之后才“反输入”到中国。
为什么阳明学产生于中国,而它的学名却是由日本人来命名,并且成为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呢?直接的原因是,无论是致力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的幕末维新志士,还是明治中后期旨在重建因西化风潮而颓废了的国民道德的国家主义知识分子,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崇尚阳明心学,并把阳明学用作了他们行动的思想武器。更深层的思想史原因则是,17世纪40年代初日本儒学者中江藤树创始日本特色的阳明学后,其把“明德”视为“万物一体之本体”、以“孝德”为“明德”伦理之核心、以良知为镜而慎独、自省和践行,以及反对泥古而强调“时、处、位”之权变等思想,一直得到薪火相传。
明治维新的精神先导
:作为阳明学的重要分支,“日本阳明学”对日本近世庶民道德培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体现了王阳明学说的哪些精髓?
刘金才:日本阳明学的思想精神,首先体现在认同王阳明“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心”是万物之本,从而强调了个体的存在价值。这对于促动严格等级身份制下商工阶级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日本阳明学认为孝德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本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天地万物都“存在于吾本心孝德之中”,孝乃天地万物造化之原理。不分将军、大名、武士或农民等身份和职业的不同,所有人都是来源于孝这一生命的根源,由此为武士以外的社会阶层确立一种主张平等的自我意识。
第三,日本阳明学认为,内在于人心之中的“良知”即“明德”,“明德”之本即是“孝”,而“明明德”之本则在于以良知为镜而慎独。这对于教化庶民养成以“孝·明徳·良知”为核心并能“明辨善恶是非”的正直德性发挥了作用。
第四,日本阳明学注重践履,强调知行合一。如日本阳明学始祖中江藤树,自己一边研修、吸纳阳明心学思想,一边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既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仁爱原则,又奉行了阳明心学“致良知”,将 “良知”与“致知”有机统一,为实现民风德化教育终其一生。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可以看出,阳明学对日本实现明治维新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重要作用。
刘金才:事实上,中江藤树之后,阳明学在日本形成了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具有强烈内省性格的德教派(一说存养派),以渊冈山、梁川星岩、春日潜庵等人为代表,忠实地继承和传播中江藤树的思想和言说。另一类则是注重践履,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主事功派,代表人物有熊泽蕃山、大盐中斋、吉田松阴等人。江户时代后期涌现了大量忧国忧民、勇于实践的学者兼实干家,最主要的是主事功派的阳明学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吉田松阴。吉田松阴是倒幕维新运动时期先驱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明治维新的精神指导家和实干家。在阳明学的影响和鼓舞下,他积极主张尊王攘夷,为倒幕献出了生命。吉田松阴曾办过私塾,据说80个学生中有近半数是明治维新的英杰。明治维新前后叱咤风云、雄飞庙堂的许多俊杰之辈,如伊藤博文、木户孝允、高杉晋作等,皆出自松阴门下。
正是这些信奉或倾向阳明学的杰出人物,以阳明学为思想武器或动力,倡导尊王攘夷和倒幕变革,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实现,瓦解了日本封建体制,由此而开启了日本社会通向近代化的大门,而受阳明学影响的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则直接提倡民权、民主、废藩置县,为日本实现近代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匡救时弊的良药
:明治维新之后,阳明学的用途及精神指向在日本“国民国家”道德教育中亦有所体现,这一时期阳明学呈现出哪些特点?
刘金才: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挤入一流国家,但在西方风潮的影响下,金钱万能的思想甚嚣尘上,道德颓废等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迭出。为了打破这种危急状态,日本开始重启传统思想和文化。在此背景下,明治时期的阳明学复兴运动应运而生。
在近代国民道德建设运动当中强调的阳明学,其特点主要是强调对良心的皈依、彻底的行动主义,强调内心的纯粹以及至诚、积极的献身主义等。因此,官派学者井上哲次郎倡导阳明学,著书梳理“日本阳明学”的谱系,将阳明学定位为代表心德的东洋道德的精华和东洋哲学史的构成部分,其宗旨就在于以此让国民“领悟陶冶和熔铸吾邦国民之心性的德教精神”。而高濑武次郎则将阳明学与《教育敕语》的“忠孝一本”国体精神扯上关系,认为“吾人有先天固有之良知,若以之对君则为‘忠,若以之对亲则为‘孝,……所谓国民道德之事,亦岂离良知而别存有之哉”,因而他与井上氏同样,被称为近代国家主义阳明学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日本近代阳明学被国体主义恶用的一面。
明治阳明学塑造出了两个与阳明学相关的模范国民形象——“孝亲爱人”的榜样中江藤树和“勤勉好学、至诚报德”的榜样二宫尊德,加入到了建设国民道德的队伍之中,并被写进国定修身教科书,作为具体事例列入至诚、孝行、勤勉、力行等德目之下。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下不言而喻,日本运用阳明学重建国民道德,这对当前中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何启示?
刘金才:阳明学对于日本国民道德的建构是卓有成效的,但也应该注意到二战结束前,近代国家主义阳明学有相当一部分被日本军国主义所恶用的事实。也就是说,只有战后恢复的基于近代(1868年始)前的阳明学所建构的道德,才能真正体现日本阳明学道德价值的实相。
就当下中国而言,加大公民道德建设,既需要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正能量,也需要从他国借鉴国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尤其是他国活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经验。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本就与阳明学倡导的“万物一体为仁”“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而前面所说的日本阳明学用于近世庶民道德培育的经验、日本近代启用阳明学加强国民道德建设和匡救时弊的有效性,以及现代日本阳明学者将阳明学用于思考和解决现代人“伦理弱化”等问题的视角,都对我们当前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挖掘阳明学的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公民道德的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