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的村支部“第一书记”

2016-03-21 10:06韦佳妤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6年6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村民

韦佳妤 邓万里

编者按:2015年8月以来,按照中组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先后选派了21名优秀干部到贵州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他们和贵州选派的近万名驻村干部一道,为推动贵州农村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本刊选取四名代表,讲述他们的驻村故事。

刘为:真心为民,才能赢得民心

连续几日的冬雨过后,南猛村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弯曲而上的山路边,总长1100米的安全防护栏向云雾深处延伸,有了这段防护栏,村民们前行的脚步轻快了不少。

“以前走这条山路要提心吊胆,特别是晚上,经常有人摔伤,还曾摔死过人。”村民杨秀明说,南猛村依山而建,受地势高的影响,寨子里经常云雾缭绕。有了安全护栏,大家出行放心多了。

因为刚建好不久,护栏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油漆味。每当行经于此,村民就会想到他——国务院扶贫办选派到南猛村挂任第一书记的刘为。自2015年8月驻村以来,刘为用真情换来真心,用实干赢得信任。

说起这个34岁来自北京机关大院的干部,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大家已经把他当成了村里人。

到南猛村后,刘为就俯下身子,挨家挨户开展走访、调查、座谈,与村民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

第一次入村走访,刘为叩开了上寨一户人家的木门,门板已被岁月染成灰白色。开门的是刚从浙江打工回来的吴兴春。吊脚楼基本荒废了,楼下的厨房,兼有客厅、厨房、卧室功能。

吴兴春的心愿是:“当在家种茶、绣花卖的钱比在外打工挣得多,南猛村就脱贫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刘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为自己立下“军令状”:“南猛村脱贫,我是第一责任人。”

南猛村发展山地乡村旅游有优势,但就是找不到好路径。刘为因势利导,组织村民成立了雷山县南猛村共济乡村旅游合作社,筹集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全村44户贫困户的股金注入合作社。

合作社内设芦笙表演组、民族手工艺组、农业经营组和电子商务组,村民可根据个人特长和爱好,分别加入4个小组,通过合作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鼓励非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继续入股,使大部分村民都能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我儿子阿福现在是芦笙表演队里的名人了,经常去外面参加演出,一个月至少能收入2000多元。我爱人也在芦笙队,还是村里合作社的理事,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丰富了文化生活。”村民杨锦全说。

“借助资源优势让村民增收有产业支撑,帮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是我该做的事情,再苦再累都无所谓。”合作社建起后,刘为结合产业资源,又把目光投向了茶叶种植。

原先南猛村种了很多茶树,但信息不畅,很少有人来收购茶青,村民自己也没有技术加工,茶叶基本没有销路,茶园近乎荒废。刘为带着村委成员,天天上山考察,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去给茶树除草,他来帮村民找销路。

前不久,他给村民带去了好消息,已经为村里的700亩白茶找到了销路,村里的茶青统一由贵州苗家春茶叶有限公司负责收购。

目前,刘为正准备为村里的茶叶注册“南山白茶”商标,他还打算利用村里的荒山土地搞白茶种植示范基地。

“真心为民,才能赢得民心。我要在这里任职两年,一定会竭尽全力,为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收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贡献自己的力量。”刘为说。

李章伟:百姓心声,是办事的指针

“才大半年没回家,村里就通水泥路啦,变化真大!”1月20日,外出务工的院坝村村民付正江骑着摩托车快速地驶过通村的硬化路。

“你有所不知,村里来了个北京的干部,这条路就是在他的帮扶下修通的。”付正江家人口中提到的人正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李章伟。

2015年8月,李章伟向单位申请,请求到西部挂职锻炼。在单位提供的广西和贵州两个帮扶点中,李章伟最终选择了贵州。

一个月后,李章伟只身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院坝村,开启了他第一书记的新事业。进村不到20天的时间,李章伟便走完总面积15.4平方公里的21个村民组,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百姓心声”:没有硬化路,出行很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盼望外出务工的父母早点回来……

百姓心声,是办事的指针。走访过程中,群众反映最为集中、制约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便是交通。为此,李章伟积极向中国科学院争取到35万元修路资金,由当地老百姓投工投劳,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不到半年时间便让院坝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

一路通百业兴。院坝村有近1000亩茶叶基地、8000余亩核桃基地。考虑到核桃的管理、施肥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李章伟想,若能发展林下养殖,不仅能为核桃树施肥、防治病虫害,老百姓还可以实现种植核桃和养殖家禽的双重收益。

为了鼓励村民发展林下养殖,李章伟专门制定了一套帮扶机制:针对想发展林下养殖而无力出资的贫困户,他主动拿出单位拨给村里的帮扶款予以支持,等项目有了收益后村民再返还本金的80%,作为流动资金用于帮助更多想要发展产业的贫困户。

村民张正朝主动找上了李章伟。李章伟拿出3000元帮扶张正朝在自家核桃林里围起养殖栅栏、选购血毛土鸡育苗。四个月后,张正朝养殖的血毛土鸡卖出了钱,如约将80%本金返还给了李章伟。

除了林下养殖,李章伟还协调资金50万元修建茶叶加工厂,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今后还会将茶叶收益的部分资金帮扶村里五保户……

为给村里的留守儿童搭建一个新“家”,李章伟以村活动室为平台,整合远教资金和县老干局的帮扶资金两万元,建立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基地、科普站,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现在,村里的留守儿童利用网络QQ及微信平台,实现了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面对面交流。

每到傍晚,村里的留守儿童都会聚集到村活动室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李章伟也会抽空帮孩子们温习功课,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并陪伴他们一起看教育片、做游戏。

“他们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每当看到村里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总会勾起李章伟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中孩子的思念。

孙绍华:来了,就得干出个样子

雄营村是一个河谷深邃、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偏远山村。2015年8月7日,初到雄营村时,村里的贫困程度让孙绍华倍感压力:小小的村委会孤零零地立在山顶,破破烂烂,一所小学早已荒芜破落,孩子们要走十几公里到邻村的小学读书。

到任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孙绍华实地走访全村7个村民小组305户人家后,对全村1211人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低保户20户,五保户4户,残疾人52人,留守儿童67人,空巢老人51人,外出打工486人,2014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325元。

群众反映,虽然2014年修通了通村路,但只到达村口,山上山下还有13公里联组路没修通,山高路险,百姓出行非常困难。另外70%的人畜“靠天吃水”。

孙绍华因此总结出雄营村发展滞后的三大问题:一是山村偏远,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没任何资源;二是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执行力不高,遇到困难通常是有想法没办法;三是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导致全村劳动力匮乏。

看到村民们渴望改变村容村貌、脱贫致富的眼神,孙绍华时常彻夜难眠。“中央选派我们来驻村工作,我们要切实承担起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职责任务。”

“来了,就得干出个样子,否则有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期盼。”孙绍华暗下决心,要根据村民反映的情况理清发展思路。

针对群众反映最紧迫的交通及饮水困难,孙绍华积极带领村干部对全村山上山下13公里联组路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帮助查找全村山上山下所有能出水的水源点。

在村委会没有集体经费的情况下,他主动向上级党组织申请经费帮助村里修缮一所闲置的旧学校,以及村支“两委”办公用房和群众议事办事用房。

同时,借助自身人脉,孙绍华请来东莞市特土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雄营村募集捐赠20万元物资,为赫章县捐赠2000万元农村电商平台;协调中国佛教基金会慈善捐助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村里的发展,并为贫困群众募集捐赠了200件新衣服……

产业发展上,孙绍华认为,雄营村土质良好,适宜发展核桃、樱桃等果林经济。“下一步,我们将像做工业一样做农业,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农民参与,让村产业兴起,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让村寨美起来,让人民生活富起来。 ”孙绍华坚定地说道。

郑滨成:驻村要起“引智借脑”作用

采访郑滨成费了不少周折,前两次打电话给他,他都在山上和村民一道干活。两天后,他主动联系了记者。

采访中,郑滨成说得最多的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重要指示,坝盘村的新路在哪?群众致富路在何方?

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是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2015年参与试验区建设重点打造的三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

2015年8月,民进中央选派郑滨成到坝盘村任第一书记。来贵州时,他特意带了一个义诊队,免费为群众义诊、发药。

坝盘村沸腾起来。乡亲们不停地打招呼,邀请义诊队去家里做客。来村里之前,郑滨成通过村干部了解到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村里老人和贫困家庭舍不得花钱,生个病,感觉不是特严重也就忍着,有的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

“贫困山区要脱贫,需要增强内生活力,只有群众拥有强壮的体格,同步小康建设才有力量。”郑滨成说。

坝盘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3年人均收入2300元,享受民政保障的农村低保户有27户48人,农村五保户7户7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外出打工和造纸出售。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逐渐认识到,一是产业基础薄弱,自从库区移民以来,在国家库区移民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村里的生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村民的致富手段依然有限。”郑滨成说,全村耕地240多亩,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村民自用尚且不足。地方上也没有规模产业,解决劳动就业能力不足。

仔细掌握情况后,郑滨成决定要做一个“脱贫计划”。“一个村的建设,没有规划、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就是盲目的。我要尽力为村里找专家、出主意、想对策,寻找坝盘脱贫的拔根之道、治本之策。”郑滨成说。

2015年10月,郑滨成邀请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农委等专家亲临坝盘村,召开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坝盘规划修编的想法,为坝盘村发展建言献策。

“提升群众脱贫致富能力,首先得打开群众的视野、拓展思路。我们驻村就是要起到这‘引智借脑的作用。”郑滨成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外出学习取经,带领群众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乡村旅游示范点参观学习,并动员外出务工群众回乡创业,做致富带头人的榜样。

在走村入户调查的时候,郑滨成还对全村中小学生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将村级的活动场所利用起来,将图书室对外开放,用周末时间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坝盘村的生活环境日改日新,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已被点燃,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对于下一步发展,郑滨成的思路是整合资源,突出产业支撑,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建设,把农户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抓点、建线、带面,把“一个个盆景”打造成“一路路风景”,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产业协调发展。(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
驻村第一书记
勃利县 采取措施助推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