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三十年,一直在路上

2016-03-21 10:04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16年5期
关键词:麻风病人麻风兴义市

马红梅

奔走在麻风病防治一线,三十年来,王永红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情怀和担当。

一个药箱、一本麻风病人复查记录册、一支圆珠笔,这是王永红下乡行医时的全部“家当”。

疫点普查、医疗救治、麻风研究……32年来,这个黝黑瘦弱的男人,默默地奔走在兴义市麻风病防治一线,与患者甘苦与共,数十年如一日。

2014年1月,医学最高荣誉之一、麻风防治领域一年一度的“马海德奖”揭晓,王永红成为该年度贵州唯一的入选者。

一个人的科长

2016年1月11日,记者来到王永红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埋首工作。

20平方米的办公室被众多资料占据,除了王永红的座位,周边再也找不到入座的地方。王永红连忙在沙发上挪出一块空地,言语间微露歉意:“这些资料都是最近整理的,还没来得及收好。”

王永红的工作并非整理资料那么简单,兴义市各乡镇已治愈的700多名麻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每年他都要检查一遍。因此,一个人下乡成王永红工作的常态。

1983年8月,20岁的王永红从贵州省毕节地区撒拉溪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兴义市皮防站麻风病防治科工作。70年代中期,兴义还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麻风病高发区。信息的闭塞,对麻风病知识的缺乏,使当地麻风病患者常年遭受歧视,甚至被村民赶出村庄独居。在周边亲友们看来,王永红接受麻风医生这一职业无疑太过冒险。顶着种种争议,王永红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1986年,兴义市实施WHO麻风联合化疗,麻风病人留在家中治疗,由麻防专业医生直接为病人定期送药、检查。王永红工作的重心就是下乡送药和查找麻风病人,任务艰巨而且枯燥、孤独。

有一次,王永红从兴义市去70多公里外的仓更镇送药,送完药时回城的班车已经开走,他只好一个人走夜路回家。“在荒野里走了8个多小时,到凌晨2点才看到城市的灯火。”多年后,王永红仍然记得那个心惊胆颤的夜晚。

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麻风病人后,王永红的情绪有些低落。麻风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溃烂流脓、手足畸残,很多病人身体散发着浓烈气味,作为麻风病医生,他必须近距离接触病人,即使戴了口罩依然刺鼻,这常常令王永红好几天没有胃口。就在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转机发生了。

2000年5月,美国麻风病专家组队来到兴义考察,王永红在跟随学习期间注意到,这些专家为麻风病人看病从不戴口罩和手套。专家告诉王永红,麻风病人本身已受社会歧视,如果为他们看病还全副武装,不仅会增加病人的压力,还会令病人更加自卑。

专家的一言一行,令王永红陷入沉思。他逐渐甩开思想包袱,转变心态,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艰苦的工作使得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少,最后整个科室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理所应当地升任科长。人少事更多,此后他变得更加忙碌,兴义的乡村小路上总能见到他孤独的背影。

病人眼里的亲人

2016年1月12日上午,兴义市清水河镇。

王永红轻车熟路地穿过几条狭窄的小巷,来到村民刘其明家。一阵寒暄后,他拿出简单的医疗器械给刘其明及其儿子刘勇抽血,再撩开两人的衣服,仔细查看他们身上的皮肤状况。

这是王永红第三次来这里。多年前,刘其明的妻子患了麻风病,王永红将其治愈后,一直担忧其家人的健康问题。从2014年开始,每年他都要为刘其明和刘勇抽血检查,这项检查要一直持续到2018年。

“麻风病患者一方面生活艰难,另一方面,由于长久受到歧视,他们只能常年呆在家里,就算不得不出门,也总是绕着人走。”除了超乎想象的病痛折磨之外,这个群体的贫困和自卑也让王永红内心隐隐作痛。为此,每次下乡前,王永红总要动员身边的人捐钱捐物,再分发给麻风病患者。而在出诊或复查时,嘘寒问暖、多陪患者聊聊天也成了他的份内之事。为了早日帮助患者摆脱经济贫困问题,王永红还尽自己所能,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物资等各项帮助。

“要是没遇到王医生,我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王医生就是我的亲人。”提及王永红,泥凼镇金竹凼村村民张强感动不已。2002年5月,张强患上麻风病,当地村民出于害怕将其逐出村庄,张强被迫在3公里外的岩洞中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

得知此事后,王永红当即携带治疗麻风病的药物独自上山,交给张强并叮嘱他按时服用。然而,由于村民不接纳,张强在痊愈后仍旧不敢下山,只能继续在在洞穴中生活,孤苦伶仃。王永红一方面坚持每年为张强做复查,另一方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多次努力,张强最终被纳入城镇低保对象,从山洞迁入兴义市麻风村居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居住在敬南镇的李民和李向曾经也是麻风病患者,虽然已被治愈,但由于当地村干部对麻风病的偏见,使得两兄弟的危房改造及低保补助问题迟迟没有落实。多年来,兄弟两只能居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年久失修的小茅屋里。2004年8月,王永红到该村复查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摄了危房的照片,到敬南镇民政部门汇报此事。

一个月后,当地民政部门划拨两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危房改造,历时三个月,老人的住房终于旧貌换新颜。此外,民政部门还陆续为两位老人补办了农村低保。

麻风病学界的精英

王永红办公室的书柜里有66本由他记录的麻风病患者复查资料,不仅如此,他还亲手整理了一本150页的《兴义市麻风病人花名册》,这本花名册涵盖了兴义市所有麻风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年月、患病年月、治愈年月、症状反应等。

问及为何整理那么多资料,王永红神情有些落寞:“现在学习麻风病治疗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而我们科室又只有我一个人,我怕以后我干不了工作了,后面的人无从下手。”

之前的工作哪怕永远只有自己一个人,王永红也并未觉得多么忧虑,但皮防站麻风病防治科的未来令他忧心忡忡。因此,王永红变得越发忙碌,他说只有在忙碌中才能感觉到踏实,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更多患者。

从80年代中期到2015年,在王永红的主持和参与下,兴义市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疫点普查,3000余人次的线索调查,共接受检查9万余人次,查出确诊新的麻风患者450余例。目前,兴义市麻风病经过长期的综合防治,麻风患病率已呈现下降趋势,全市的麻风患病率由1982年最高的76.79/10万下降到2015年底的0.6/10万。

如今,年过五旬的王永红依旧坚守在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上。每次下乡一周,就要花上两周的时间来整理资料。整理完资料,又忙着专研,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吃饭,几个馒头就对付一顿,因此他人显得特别消瘦。

“瘦有瘦的好处,下乡腿脚特别利索。”王永红不以为然地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麻风病,同时也将自己的治疗经验分享出去,王永红作了许多努力——

2012年,他与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协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并于当年12月以第二作者身份在美国感染遗传学进化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麻风人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流行省和非流行省麻风追踪新调查》的论文。

2013年他与贵州省艾防所协作,开展了《贵州省兴义市麻风菌株基因分型及传播链分析》的现场研究,并于2013年元月在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

……

努力就有收获,王永红的努力得到了各方认可——

2011年,他被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评为“全国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2014年,王永红荣获国家麻风防治最高荣誉马海德奖。但是,由于工作太忙,王永红未能亲自前往领奖,马海德奖的获奖证书还是主办方寄送到他工作单位的。

有人问及马海德奖的颁奖盛况,王永红不无遗憾地说:“我想应该很热闹吧。”

对话王永红:

记 者:那么频繁地下乡,会不会觉得疲倦?

王永红:当然会觉得疲倦,但我很享受这种疲倦,你如果让我停下来,我还会很不习惯,毕竟30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记 者:你现在已经52岁了,辛苦了那么多年,退休之后打算做什么呢?

王永红:说实话,我不想退休,兴义的麻风病患者还需要我。

猜你喜欢
麻风病人麻风兴义市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浅谈麻风病
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
兴义市关工委关爱残疾儿童
晴隆县老年大学与兴义市老年合唱团举办文艺联欢活动
花溪区2016年麻风病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兴义市举行“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主题演讲比赛
麻风村护士刘大飞:病人的心灵守护者
麻风病人的守护神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