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进(扬州市竹西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7)
城乡网络互动与“农业”教学
马 进
(扬州市竹西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7)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在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的背景下,处于城乡不同区域环境下的学生对区域认知、区域联系等方面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农业是反映区域特征的重要部门。它涉及地形、土壤、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是区域认知的典型案例。对初中生而言,由于生活在城乡不同环境,他们对农业认识和感知的角度和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基本没有前认知。另外,受时空限制,实地考察往往成为一种奢望。城乡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够弥补上述不足,成为有效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以八年级地理“农业”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浅谈基于城乡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资源构建与运用。
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资源,可以是对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字、数据、图片,也可以是动画、声音、视频等资料。内容和形式极其丰富,同时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基于城乡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资源不仅具备上述特点,还打开了时空“穿越”通道,显现地理学科的区域特性,地理特色明显。
在“农业”这节课中,有以下主要教学活动。
导课环节: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
探究环节:
1﹒分组角色扮演(农村学生扮演农民、城市学生扮演市民,或者角色互换),从不同角度讨论农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2﹒小组合作(农村学生若干组,城市学生若干组或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混编分组):利用各类地图,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结合区域内代表性的农作物生长特性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画出可以选择其生长的大致区域。
“教学资源是为有效开展教学而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怎样让学生喜闻乐见并富有学科价值,则需要选择有效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海量的教学资源库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素材,比如有关农业的视频资料就有很多。《在希望的田野上》的MV视频在网络上就有好几个版本,选择贴合歌词内容的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农业生产气息,创设有效情境,还能触发学生问题意识(如为什么西村纺花,东岗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城乡互助下的小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触手可及且真实活泼的教学资源。城乡学生的认知差异往往就是从城乡生产活动的差异开始的,此时农村学生往往更有发言权,农村学生本身就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因此,基于城乡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并提醒我们关注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教学资源,让我们在大数据背景下“接地气”地去甄别、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最终达到优化的目的。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是其重要载体和体现。城乡结对打破了以往实地考察、交流的局限,一根网线连通了你我。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网络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城乡网络互动实现了城乡间、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共享,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
“农业”这节课需要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方式以及重要农产品等。单纯的讲授对于学生(尤其是一些城市学生)而言,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或没有体验,或习以为常。有了网络,有了城乡环境下的不同学生,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
1﹒利用电脑,打开谷歌或百度的卫星地图,查找哪里是农业用地;
2﹒打开电脑搜索引擎,搜集水稻、小麦、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的相关介绍,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
3﹒请农村同学介绍一种农作物及其栽种方式;
4﹒城市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农村同学请教。
上述环节充分利用网络设备、信息化手段呈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授课环境,扩展了教学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更多渠道,有助于构建师生、生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地理教学的常态。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在地理学科中体现更为明显。然而受学时和安全等条件影响,乡土地理在教学时往往被忽略或被片面认识。乡土地理是学生家乡的综合区域环境,基于城乡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让乡土地理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农业”教学是渗透乡土地理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农业”一节教学过程中,除了解家乡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外,有关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如下设计。
小组合作(合作形式参照上述设计):
我为家乡农业发展献一策——结合家乡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提出合理农业规划或建议。
上述设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事实情况是:农村的学生缺乏对城市消费市场等的认知;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发展条件等知之甚少。有了城乡网络互动,双方无论自身通过网络搜集还是线上线下交流,都能拓展学生认知的场域,实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乡土地理为广大师生赢得更大的学习探索空间,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渗透综合性思维。
三维目标的提出旨在更全面地达成和评价教学目标和过程。初中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除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外,更强调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城乡网络互动,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性和网络信息的多元性,更能提供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新知。如“农业”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我做农业规划师”的活动。
小组合作(合作形式参照上述设计):
请利用“中国区域图”分析: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怎样做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并将上述四个标签贴到空白“中国区域图”的相应位置。
这需要小组成员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质疑(什么是“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讨论(我国的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特点)——分工(分别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深入探讨)——合作(整合资料,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我国农业分布特征)等,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运用各种地图、书本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伴随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参与探究活动,城市学生的求知欲与农村学生的自信心都会在此过程中迸发。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等观念,培养他们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基于城乡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城乡师生齐互动、共交流,共同开发城乡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实践性等基本性质,渗透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基于城乡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地理教学,通过网络搭建城乡教学资源“流动、融合”的桥梁,为有效地理教学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