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邦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物探院甘肃兰州730000)
弯线地震勘探技术在甘肃省复杂地区的应用
■王万邦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物探院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散马池—上吴家勘查区为煤田勘探空白区,属陇中黄土塬梁地貌,属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区。本次采用弯线地震勘探的方法,共布设测线4条。资料处理中料处理中遵循剖面真实度优先、兼顾信噪比的原则,选取合理的面元中心线做网络化,处理中做好静校正和去噪,选择了较好的处理流程和参数,所获时间剖面反映地质现象清晰,初步了解了勘查区构造发育情况及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
弯线地震勘探地震资料处理地质成果
勘查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西临海石湾煤田,属民和盆地的一部分,地形整体北高南低,相对高差200~500m,海拔1800~2300m,面积约141km2。该区位于民和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中央低隆起,该隆起走向呈北西西向,延伸长度达70多公里,侏罗纪地层由南北凹陷向隆起超覆减薄,断裂较为发育,推测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上世纪70年代甘肃煤田地质一四九队曾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工作;吐哈油田开展过地震、钻探工作,但未收集到有价值的资料。据邻区钻孔揭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及元古界变质岩,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地层厚度0~200m,含煤9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煤1、煤2层),平均厚度19m左右。
2.1 表、浅层
勘查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黄土覆盖区约90%左右,沟谷区10%左右。经对表层黄土调查得知,在黄土层15米左右存在一个低、降速带界面,低速带速度为300~500m/s,降速带速度为700~1200m/s,含水率很低,根据有关经验公式,黄土的吸收量是深部地层的100倍左右,厚度15m的黄土的吸收量相当于1500m深部地层的吸收量,因此能量衰减主要是黄土层,黄土之下为新近系红土。全区黄土大多在50米以上,局部较薄,甚至新近系出露;沟谷中基岩出露(速度3500m/s以上),上部为松散的沙砾层,厚度2米左右,大部地段地表水较浅,局部地段泉水出露,因此沿沟谷布设测线比较有利,总体而论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
2.2 深层
据邻区钻孔资料,黄土层底界、新近系底、白垩系内部及底界均具备形成反射波的物性条件,对地震波的屏蔽明显;含煤地层倾角10度左右,煤层埋深较大,尽管特厚煤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大,但由于受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反射波能量不强。综上所述,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但沟谷中地形起伏小,基岩出露且速度大于3500m/s,邻区含煤地层倾角小于10度,发育特厚煤层,符合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的使用条件。
本次地震测线设计为直线,经现场踏勘、试验后优化了设计方案,改为主要沿北东—南西走向沟谷布置的弯线,测线基本垂直主构造走向。因联络线方向跨越沟谷太多,地形起伏太大(局部高达400米),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因此未布置联络线。共布置主测线4条,总长39Km,基本满足预查阶段的要求。
4.1 激发参数
地震波的激发是关健,经大量试验最终确定了本区按2种方式激发:①沟谷区采用单井激发,井深在潜水面3米以下或基岩中4米,药量2Kg;②黄土塬区井深20米,6井面积组合(沿测线2排,每排3井),井距5米,单井药量3 Kg;炮点距20米。震源为瞬发电雷管及地震专用震源药柱。
4.2 接收参数
检波器及组合:T2BS检波器,自然频率60HZ 5个串联,当地形较平坦时纵向线性组合(组内距5m,组合基距20 m),地形起伏较大时堆插组合,挖坑或用石膏固定安置。
4.3 仪器因素
仪器型号:ARAM.AriesⅡ型数字地震仪。记录格式:SEG-Y。接收:全频接收,记录长度:2.0s,采样间隔:1ms。前放增益:24dB。
4.4 观测系统
由于本次地震测线为弯线,我们按弯线地震勘探技术计算的叠加次数24次可叠加性满足空间及时间条件,道间距为10m,炮间距为20m,最大炮检距1190米,共中心点道集分散度小。对每个炮孔采取灌水及埋实等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压制面波、声波等干扰波,突出有效波。排列长度:950m。叠加次数:24次。偏移距:240m。最大炮检距:1190m。道距:10 m。炮点距:20m。激发方式:端点。
该区采用弯线技术,因弯线共面元道集不是严格的共中心点道集,而是离散的,因此资料处理中遵循剖面真实度优先、兼顾信噪比的原则,选取合理的面元中心线做网络化,处理中除做好静校正和去噪外,还须加强面元网格定议和叠加2个工序的质量控制,通过对全区转折部位CMP点分散距的控制获得准确速度和静校正量,达到剖面真实性和高信噪比的统一。其余处理方法和直线方法相同,最终确保时间剖面波组特征明显、反映地质现象清晰、断点归位合理、断面清晰,为资料解释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次地震工作,初步了解了勘查区构造轮廓,覆盖层主要为白垩系及第四系,整体上南厚北薄,最厚处达2000m以上。基底整体北部隆起,南部凹陷,局部有起伏的构造形态;侏罗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受沉积之初基底起伏形态的控制,向基底隆起处超覆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在基底隆起地段变薄或缺失,含煤地层仅分布于基底凹陷地带,范围较小,约60Km2,埋深大于1200m,形态受后期构造影响,北部呈背斜构造,南部呈较平缓的单斜构造。断裂构造除勘查区北部整体呈东西走向的小钱家断层外,其余为孤立断点,初步认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结合该区成煤规律,在中侏罗统含煤地段布置验证孔705和S605,现叙述如下:
705孔。地震推测解释的北部含煤背斜为本次找煤的有利位置,该孔基本位于背斜顶,预测见煤1250米。该孔终孔深度1375.68米,终孔层位为下侏罗统炭洞沟群,见煤9层,其中1米以上煤层有5层,最厚的煤2层为23.9米,埋深1225米,相对误差2%,与地震推断解释基本吻合。
S605孔。为了解北部含煤背斜的空间形态,经物探、地质技术人员反复论证,确定了S605孔,该孔位于地震测线之间。地震推测煤层埋深2000米以上。终孔层位为上侏罗统享堂群(J3x),终孔深度为1506.8米,未及煤层,据现有资料推测该孔见煤深度在2000米左右,远远大于目前开采深度。
甘肃省散马池——上吴家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采用弯线地震勘探方法,改善了该地区地震资料质量和地震数据采集施工方面的优势。我们本着地震先行,提交初步成果,优化设计,钻探随后的施工顺序,验证孔揭露含巨厚煤层,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以后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区及煤炭功深找盲积累了一定经验。
[1]陆基孟地震勘探-理与方法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P315[文献码]B
1000-405X(2016)-6-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