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琼,林忠章,李俊清,钟丽锋
(1.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2.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 福建 福州 350007 )
践行《指南》活动区精神 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
任秀琼1,林忠章1,李俊清1,钟丽锋2
(1.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2.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 福建 福州 350007 )
摘要:活动区以小组化、个别化教育为主要指向,是实现幼儿差异性发展的重要阵地。贯彻《指南》的活动区精神,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应做到:定位活动区游戏性质,彰显活动区幼儿自主性;以游戏性材料为依托,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有效师幼互动,推进活动区游戏地开展;从结果到过程,从定性到不定性,实现活动区的有效分享。
关键词:《指南》;活动区游戏;差异性发展
随着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深入,儿童差异性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学前教育两大文件的相继颁布,反映了幼儿差异性发展的社会诉求。而实现这一目标,以个性化教育、小组化教育为主要指向的活动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活动区活动,也称区域活动,区角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订活动规划,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活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1]。幼儿在活动区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经验而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以及不同经验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
贯彻《指南》,如何践行活动区精神,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促进每一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定位活动区游戏性质,彰显活动区幼儿自主性
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活动区在我国公众眼里的活动印迹不够明朗,屈从于传统集体教学之下,缺失其独立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活动区概念引进之时,被排斥,被孤立;进而附从,被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强调其作为小组教学的场所; 直至21世纪,才得以对话共存,认为“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2]。贯彻《指南》活动区精神,应强调活动区独立课程地位,凸显幼儿自主性。即,活动区不再是教师主导“教”、幼儿被动学的场所,而是幼儿以游戏为途径进行自发学习的阵地。活动区性质的转变对应的是从“师”到“幼”行为主体的变化,我们应当弱化教师主控“教”的意识,彰显幼儿自主“学”的意识。因此贯彻《指南》活动区精神,强调两点:一是活动区里幼儿应通过游戏而非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二是活动区里幼儿是自主学习而非接受式学习。
活动区的游戏性质定位及对幼儿自主性的彰显有助于幼儿差异性充分的发展。游戏,往往等同于自由与自主,意味着幼儿在其真实的水平和兴趣上表现自己,充分体现其个体差异。将活动区定位游戏性质实际上是对幼儿个体差异及差异性发展的尊重与认可。另外,游戏特点决定了活动区游戏定位,这样更能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1)游戏关注长远目标。相比教学活动关注即时性目标,游戏活动更关注长远目标。游戏并不期待一次活动即能实现预设目标,相反允许幼儿逐级甚至通过多次活动而达成。换句话,活动区允许不同水平的幼儿差异性地达成目标。(2)游戏具有不确定性。同一个问题,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解决,同一种材料或同一种方法也允许其用来解决不同的难题。幼儿对材料方法的选择和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反映着其发展水平,便于教师洞察幼儿差异发展,从而更好地提供针对性指导。(3)游戏重过程轻结果。也正如此,活动区分享倾向于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这使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差异性评价。活动区的游戏性质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活动区目标,正确对待活动中幼儿的不同表现以及能够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差异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个性化、主动的、差异性发展。
二、以游戏性材料为依托,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
材料是顺利开展活动区活动的重要基础与条件。适宜性、层次性和多样化的活动区材料是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的前提;开放式的材料投放方式是幼儿差异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适宜性、层次性、多样化的材料
材料的投放实际上是对某一年龄段孩子发展应然水平的一种假设,同时也是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而对其起作用的。投放的材料首先应能引起幼儿关注并引发幼儿持续的游戏活动。因此,材料的投放首先应适合孩子年龄特点,能引发孩子游戏行为。比如,小年龄的孩子,处于动作感知阶段,因此色彩鲜艳的、会发声的、会动的材料就比探究性的材料更能可能引发幼儿的互动行为。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发展水平、个性特点上是极其不同的,幼儿在同一时间段所达成的目标水平是不一样的,而不同个体达到同一目标梯度的时间也是不一致的。因此,有效的材料投放应是有个体针对性,是层次性的和多样化的。如,同样为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在活动区投放绿豆、花生米、弹珠,以及水果刨、筷子等材料,能引发不同水平的操作行为。教师要在观察幼儿的心智水平、分析个体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投放材料。有效的投放,材料所呈现的梯度应该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基于幼儿个体发展差异的考虑,投放的材料应具适宜性、层次性、多样化的。
(二)开放式的材料投放方式
同一种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投放,可以是开放式的,即教师对材料玩法不作限制,幼儿可以自主处理;也可以是封闭式,即教师对材料目标、玩法都作明确限制。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将引发幼儿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针对实践中材料投放过于关注即时性行为目标问题,《指南》强调,应多投放无固定玩法的低结构和非结构化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游戏地开展。
非结构材料和低结构的材料,意味着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决定玩法。同一种材料,这个幼儿可以用这种方法在这个层次上玩,达成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而另一个水平的幼儿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与材料互动,也能摘到自己的果子。换言之,开放性的非结构化材料本身就是多功能、多层次的,促成幼儿差异性发展。而玩法的自主,也意味着对同一个幼儿对同一种材料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这将使幼儿与材料有不同花样的互动,使活动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笔者在见习时曾对弹珠的玩法进行了针对性地观察和统计。(1)夹着玩。在材料投放初期,诚如教师预设的,孩子筷子、用镊子夹着玩。(2)弹珠排排队。把筷子平放桌面,用镊子夹着弹珠放在两根筷子中间,让它们静立并比较谁排的队伍长。(3)击弹珠。幼儿把活动场地从桌上搬到地面,比赛击弹珠。两个幼儿在一定距离外,用自己的弹珠瞄准并击中对方的,击中则赢。(4)替代珍珠。在玩角色游戏凉饮吧时,幼儿拿来当成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对材料的玩法不作硬性限制的话,同一种材料幼儿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幼儿在这过程中发展了手眼协调、精细动作、比较长短、计数以及替代行为等能力。因此对材料开放性的投放,能使幼儿用不同方法在自主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主动与个性化的发展。
三、有效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
有效的教师指导能够大大地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有效的师幼互动,应摆正教师在师幼关系中的位置。活动区性质的转变使得教师在活动区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台前退至幕后,不再紧盯目标在短时间内的实现与否,而是观察、记录幼儿;从权威退至边缘,突显孩子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褪去活动区组织者、监控者的身份,变身为活动的指导者和游戏者;从知识传授者变身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并作为桥梁和中介,“促进幼儿与材料、幼儿与情境、同伴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目中有物并能为心所用,促进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经验和能力的增长”[3]。有效的师幼互动应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基础上。幼儿的心理具有外显性,只有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经验获得水平、能力的发展,了解个体的学习方式,并敏感察觉幼儿的心理需要,并用匹配的方式支持与推动个体差异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有效的师幼互动,要求教师有差异性指导技能。教师应在观察基础上,正确识别幼儿不同需求的基础上,找准介入时机和选用相应指导方式,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性指导,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从结果到过程,从定性到不定性,实现活动区的有效分享
评价是活动区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活动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活动区评价能够帮助幼儿提升核心经验,延伸下次活动区活动的兴趣。因此应当提倡有效的活动区分享。传统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过于注重同质性评价,而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在活动区活动上,即是过于强调游戏结果,用某个既定的目标衡量、评判活动的有效性,进而给幼儿分级排名。我们过分重视幼儿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活动的过程,过分重视对幼儿的定性标签,而忽视了不定性评价。《指南》理念下,活动区应实施差异性评价。应尊重和关注幼儿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体;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既要了解游戏结果的幼儿的达成水平,更要了解游戏过程中幼儿问题的解决和策略的选择,最终实现活动区的评价服务于其发展。同时,为了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活动区评价教师应该避免幼儿间的横向比较,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2.
[3] 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
[责任编辑:金颖男]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s of the Activity Area of the Guide to Push the Divers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Ren-Xiuqiong1, Lin-Zhongzhangv1, Li-Junqing1, Zhong-Lifeng2
(1Colleg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China 2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Area activity, characterized by its group-study and private-study, is important to children’s diverse development.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s of the activity area of The Guide,and to push the divers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e are expected to follow the following four principles. First of all,we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children’s autonomy when they play in the area; secondly, we should promote the divers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by supplying game materials; what’s m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lastly,we should focus on the game process rather than on the results when we assess the children’s behavior on the area activities.
Key words:The Guide; Activity Area Games; Divers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142-03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项目: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项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观照下的幼儿园活动区差异性教学研究”(JAS150526);莆田学院2014年课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观照下的幼儿园活动区差异性教学研究”(201424)
作者简介:任秀琼(1982-),女,福建莆田人,教师,从事学前儿童游戏及学前儿童语言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