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莹莹
(云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元代白话碑》同义连用探析
樊莹莹
(云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元代白话碑》同义连用从词性看,既有实词型同义连用,又有虚词型同义连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义连用的词性与同义连用中构成语素的词性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副词=形容词;从音节看,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甚至出现了六音节的情况;从节奏看,有1+1式、2+1式、1+2式、1+1+2式、2+1+1式、1+1+1式、1+1+4式。从语义看,有本义同引申义连用、本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假借义连用、假借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连用的双方为通假字等形式。从句法看,同义连用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从词序来看,有些同义连用组成部分的前后词序可以颠倒,其原因主要与两语素的声调或声母的发音舌位有关。
关键词:《元代白话碑》;元代口语;同义连用
《元代白话碑》反映了元代口语的实际情况,是了解当时语言实际很好的资料,但目前学术界对《元代白话碑》的研究力度十分薄弱,再者,大多学者对同义连用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以上古和中古文献为语料来源,而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的这种语言现象研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元代白话碑》的研究,旨在一方面探求元代词汇的特点,一方面填补同义连用现象在近代汉语研究的不足。
“同义连用”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从字面来看,就是一组同义词连接在一起,中间没有停顿,并且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其中“重言”“连语”,“同义词连用”“复用”“同义连文”等等都是“同义连用”的不同名称。这种语言现象是复合词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同素异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这个标准,本文以祖生利的《<元代白话碑>集录校注》(来自其博士论文《<元代白话碑>研究》[1]下编内容)为语料来源,并以蔡美彪的《元代白话碑集录》[2]为参考,对《元代白话碑》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共得出55个同义连用的现象,下面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词性上看,有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形容词、连词组成的同义连用
1.《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名词
A.条理
(8)仰钦依圣旨大条理。*(8)仰钦依圣旨大条理。(8)是指祖生利《<元代白话碑>集录校注》中(8)一二四三年鄠县草堂寺令旨碑。下同。
条/理(节奏:1+1):法度。条:指法令、条文。如: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明条谨狱,氓獠户歌。”理:法纪、法律。如:韩非子《安危》:“先王寄理于竹帛。”陈奇猷集释:“理,法纪也。”
B.事勾当
(89)为做好事勾当
事/勾当(节奏:1+2):事情。勾当:事情。如:(36)没体例的勾当休做。又如:《元典章三·均赋役》引延佑三年诏:“只交当差的百姓每当呵,勾当也成就不得。”
C.其间里;中间里
(95)这的每其间里,不拣是谁,休入来、休沮坏者。
其间/里(节奏:2+1):当中。其间:里面。如:(104)这的每其间不拣是谁,休入去者,休沮坏者。又如:《元典章·户部》卷五:“又爷时不曾分了,爷死之后,爷的财物,一年其间,他这孩儿每分要了者。”
(41)更有在前先生每,三教里,释迦牟尼佛系当中间里安置;老君底、孔夫子底像左右安置,自来如此。
中间/里(节奏:2+1):当中。中间:里面。如:(9)中间或有不兰奚。
D.体例
(20)我每扎撒体例里。
体∕例(节奏:1+1):法度,准则。体:准则,规则。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禁之不成广大之体,民亦未必凛导,不禁又为败风之渐。”例:准则,规则。《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真个的既是例上有的,怎么如今外省还有个体统,京里的官员倒不许他使呢?”
E.根底;跟前
(6)和尚跟底寺。
跟∕底(节奏:1+1):方位词。“跟”与“底”均有眼前、近旁的意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跟底之义,相当于面或边或前,二字分开单用时,义亦同。”[3]如:白居易《代州民问》:“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唐·王建《宫词》:“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
(27)彰德府咱每的上清正一宫有的李大师为头先生每根前。
跟∕前(节奏:1+1):同“根底”,“跟”与“前”同义,均有眼前、近旁的意义。跟前:旁边,近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到跟前,方知是,觑牌额分明是勅赐。”
2.《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动词
A.系是
(9)系是交与皇帝祝延圣寿者。
系/是(节奏:1+1):表示肯定判断之词。系:表示判断之词“是”。如:(12)俱系燕京大长春宫掌教真常李真人的宫观。“是”作为系动词,表示肯定判断。如:(12)那底俺每不是功德主那是么。
B.安下
(9)无得于寺内安下。
安/下(节奏:1+1):安歇。安:安居。如:《左传·文公十一年》:“ 郕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锺,国人弗徇。”杜预注:“安,处也。”下:止宿。(27)使臣休下者。“安下”作“安歇”义在敦煌变文集中已出现,例如:《韩擒虎话本》:“使君蒙诏,不敢久住,遂与来使登途进发,迅速不停,直至长安十里有余常乐驿安下。”
C.将引
(13)俺将引见丘师父去来。
将/引(节奏:1+1):带领,引导。将:带、领。如:(8)将来说底理落底。引:引导;带领。如:汉·刘向《列女传·代赵夫人》:“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说节礼。”
D.行降
(20)代礼行降御香。
行/降(节奏:1+1):赏赐、赐给。行:赏赐,给予。如:《周礼·夏官·罗氏》:“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 郑玄注:“行谓赋赐。”降:赐给,给予。如:(20)当职除已依应准上降香勾当。
E.解典
(29)园林、碾磨、解典库。
解/典(节奏:1+1):典当。解:典押;押当。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江北人谓以物质钱为,解库,江南人谓为质库,然自南朝已如此。”典:抵押,典当。如: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你既不肯嫁人,便典与人家,或是三年,或是五年。”
F.勾追
(90)蒙本县行下勾追得。
勾/追(节奏:1+1):追捕,拘捕。勾:捉拿;拘捕。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勾将来对词供状,这的是王阿张数次骂街坊。”追:拘捕,传拿。如:《太平广记》卷四三四引唐皇甫氏《原化记》:“既而文子以牛身无验,乃讼邻人妄称牛犊有字。县追邻人及牛至,则白毛复出,成字分明。”
J.理问归断
(31)城子里底官人每一处同共理问归断者。
理/问/归断(节奏:1+1+2):审讯。理:审讯,审理。如:唐·韩愈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下邽令笞外按小儿,系御史狱。公上疏理之,诏释下邽令。”问:审讯。如:(40)莱州官司与添气力问当。归断:审理。如:(29)少林壇主等五个头儿依理归断者。
此外,还有:(1)诈推(伪称)、(4)拣选(选择)、(9)侵欺(欺凌)、(15)停藏(非法容留)、(17)迟滞(迟延、耽搁)、(18)扯拽(抢夺)、(19)隐慝(隐瞒)、(25)护持(保护)、(26)起立(建立、修建)、(28)斫伐(砍伐)、(34)起盖(建造)、(34)禁约(约束)、(34)沮坏(败坏)、(34)管领(管理)、(39)争差【查】(差错)、(40)分拨(分派)、(67)干碍(关系、妨碍)、(67)争竟(角逐)、(74)夺/扯要、(77)扯/拽/夺要、(99)定拟(确定、安排)、(108)拦当(阻挡)、(118)亡殁(死亡)等。
3.《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副词
A.即便
(13)即便受拜讫。
即/便(节奏:1+1):立即。即:副词,便,就。如:《战国策·楚策一》:“(苏秦)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便:副词,即,就。如:《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B.须合
(21)今来须合再下。
须/合(节奏:1+1):应当、应该。须:副词,必须。如:(23)须议出给者。合:副词,应该。如:(24)不合来底,都僧省少林长老识者。
C.一处同共
(29)城子里官人一处同共归断者。
一处∕同/共(节奏:2+1+1):共同,一起。一处:一起。如:(41)一处回付与和尚每这么道。同:副词,共同,一起。如:《易·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共:副词,皆,共同,一起。如:《礼记·内则》:“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 郑玄注:“共,犹皆也。帅,循也。时,是也。礼皆如此也。”
D.但凡不拣什么
(107)但凡不拣什么差发休交当者。
但∕凡/不拣什么(节奏:1+1+4):凡是,只要是。但:凡,只要。如:(10)这长老但住的寺院。凡:所有,凡是。如:《易·益》:“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不拣:不管,无论。如:(108)不拣是谁,休拦当者么道。不拣什么即无论什么。
4.《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介词
A.照依
(9)照依故违扎撒治罪施行。
照/依(节奏:1+1):依照。照:介词,按,依。如:《说岳全传》第五回:“这件衣服,与你令堂说,照你的身材改一件战袍。”依:介词,根据,按照。如:(3)粱米你每年依例送得来者。
B.以依
(21)以依故违圣旨治罪施行。
以/依(节奏:1+1):根据。以:介词,犹言凭、根据。如:《后汉书·荀彧传》:“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依:介词:根据;按照。如:(23)依时念经。
5.《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助词
了/来(节奏:1+1)、了/有(节奏:1+1)、了/有/来(节奏:1+1+1):表示动作的完成。
(92)告天祝寿者么道宣谕了来。
(99)定拟了有。
(118)“释教都总统”名分里委付了有来。
了: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如:《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一人死了,何时再生!”来、有:祖生利在《<元代白话碑>中助词的特殊用法》一文中提出:“在《蒙古秘史》、《华夷译语》译文中,主要用汉语助词了、来(偶也用有),来对译过去时附加成分。”[4]所以,“来”具有和“了”一样的用法,即: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29)这少林长老根底把着行踏的圣旨与来。“来”用在动词“与”后面,表示动作的结果。
6.《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形容词
A.破坏
(6)破坏了的房舍。
破∕坏(节奏:1+1):损坏。破:毁坏。如:《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B.赍擎
(45)赍擎的令旨与了也。
赍/擎(节奏:1+1):持拿。赍:持,带。如:(20)赍奉皇帝圣旨节该。擎:拿、取。如:唐·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
C.一应
(50)依例除免一应科役。
一/应(节奏:1+1):副词、都。一:副词,都,一概。如:《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 孔颖达疏:“用三王之龟卜,一皆相因而吉。”应:副词,所有,全部。(10)应有寺地,不得占夺。
D.也只
(80)如今也只依在先圣旨体例里。
也∕只(节奏:1+1):都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也:副词,表强调。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贼头领,闻此语,佛也应烦恼。”只:副词,表强调。如:《五灯会元》卷三:“师又问:‘婆住在什处?’婆曰:‘只在这里’。”
7.《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连词
A.为是
(15)若你每官人为是与我告天祈福祝寿底,怎生般添助气力。
为∕是(节奏:1+1):因为。为:因为。如:(19)你每为与了这金宝文字,却隐慝做贼说谎歹人呵。是:因为。如:元·耶律楚材《和薛正之韵》:“礼义不张真我恨,干戈未戢是吾忧。”
B.缘为
(39)缘为损坏讫前项古迹碑文,欲别铸立。
缘∕为(节奏:1+1):因为。缘:因为。如:(46)今来若不状告,缘永辉在手无恙。为:因为。如:(46)为直此出征勾当。
二、从语义看,有本义同引申义连用、本义同假借义连用、假借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连用的双方为通假字等形式
1.本义同引申义连用
A.破坏
(6)破坏了的房舍。
破:《说文》:“石碎也。” 引申为:破坏、 损坏。《广雅·释诂一》:“破,坏也。”
坏:《说文》:“败也。”《广韵·怪韵》:“坏,自破也。”
B.亡殁
(118)他亡殁了有。
亡:《说文》:“逃也。”引申为:死。
殁:《广韵·没韵》:“死也。《说文》:‘终也。’”
C.斫伐
(28)诸人毋得斫伐。
斫:《说文》:“击也。”即用刀斧砍削。
伐:《说文》:“击也。”即砍杀。引申为:砍伐。
2.本义同假借义连用
沮坏
(34)毋得沮坏。
沮:《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假借为:败坏;毁坏。《集韵·语韵》:“沮,败也。”
坏:《说文》:“败也。”《广韵·怪韵》:“坏,自破也。”
3.引申义同假借义连用
解典
(29)园林、碾磨、解典库。
解:《说文》:“判也。”假借为:典当、抵押。
典:《说文》:“五帝之书也。”引申为:抵押。
4.假借义同假借义连用
A.行降
(20)代礼行降御香。
行:《说文》:“人之步趋也。”据考证“行”的本义是“道路”。假借为:赏赐、授予。
将:《说文》:“帅也。”假借为:赠送。
B.照依
(9)照依故违扎撒治罪施行。
照:《说文》:“明也。”假借为:依照。
依:《说文》:“倚也。”假借为:按照
C.须合
(21)今来须合再下。
须:《说文》:“面毛也。”假借为:应该。
合:《说文》:“合口也。”假借为:应该。
此外,还有管领、系是、以依、了有、了来、一应、也只、为是、缘为、即便等词。
5.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
A.起盖
(34)在平阳路荣河、临汾县起盖后土。
起:《说文》:“能立也。”引申为兴建。
盖:《说文》:“葢,苫也。从艹,盇声。”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多作盖。”引申为搭盖。
B.勾追
(90)蒙本县行下勾追得。
勾: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侯韵》:“句,俗作勾。”句:《说文》:“ 曲也。”引申为:拘捕。
追:《说文》:“逐也。”引申为:逮捕、拘捕。
C.赍擎
(45)赍擎的令旨与了也。
赍:《说文》:“持遗也。”引申为:携、持。
擎:《广韵·释诂一》:“擎,举也。”引申为:持。
此外,还有分拨、侵欺、护持、诈推、安下、将引、条理、跟底、跟前、停藏、迟滞、定拟、干碍、体例、起立、禁约等词。
6.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
A.争竟
(67)寺庙无干碍的水土争竟行呵。
“争竟”从词义上分析,属于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的情况,即:“竟”通“竞”,角逐。
B.隐慝
(19)却隐慝做贼说谎歹人呵。
“隐慝”从词义上分析,属于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的情况,即:“慝”通“匿”,隐瞒。
C.拣选、选拣
(4)你每拣选德行清高道人。(15)选拣年壮可以出气力男子壹伯人。
“选拣”“拣选”从词义上分析,属于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的情况,即:“拣”通“柬”,挑选,选择。
D.拦当
(108)不拣是谁,休拦当者么道。
“拦当”从词义上分析,属于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的情况,即:“当”通“挡”, “拦当”为“拦挡”。
E.争查
(46)如有争查,并不干永辉之事。
“争查”从词义上分析,属于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的情况,即:“查”通“差”, “争查”为“争差”,差错。
7.连用的双方为通假字
当栏
(90)及将伊家祖业地壹拾五亩当栏。
“当栏”从词义上分析,属于连用的双方都为通假字的情况,即:“当”通“挡”,“栏”通“拦”,“当栏”为“挡拦”。
三、从句法上看,《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作主语
A.但不拣什么∕不以是谁
(107)但不拣什么,不以是谁休夺要者,休倚气力者。
在这句话中“但不拣什么”和“不以是谁”共同作主语,翻译为“所有的”。
B.扎撒∕体例
(20)我每扎撒体例里,休别了者,依这言语行踏者。
(扎撒:蒙语。法令,法典。)体例:法度,准则。“体例”作“我每扎撒”的中心语,是整句话的主语。
2.作谓语
《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动词基本都可以作谓语,举例如下:
A.迟滞
(17)无得迟滞。
迟∕滞(节奏:1+1):耽搁、逗留。迟:迟留;逗留。如:南朝宋·鲍照 《登翻车岘》诗:“游子思故居,离客迟新乡。”滞:逗留;耽搁。 如:(21)不得违滞。
B.隐慝
(19)却隐慝做贼说谎歹人呵。
隐∕慝(节奏:1+1):隐瞒、隐藏。隐:隐瞒。如:《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慝”通“匿”,隐藏,隐瞒。如:《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孙星衍疏:“匿者,《广雅·释诂》云:隐也。”
C.起盖
(34)在平阳路荣河、临汾县起盖后土。
起∕盖(节奏:1+1):建造。起:建造。如:(21)精勤起架。盖:建造。如: 汉·王褒《僮约》:“礨石薄岸,治舍盖屋。”
D.沮坏
(34)毋得沮坏。
沮∕坏(节奏:1+1):败坏。沮:败坏;毁坏。如:晋·葛洪 《抱朴子·讥惑》:“丧乱日久,风颓教沮。”坏:败坏;衰亡。如:《左传·襄公十四年》:“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3.作宾语
《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一般名词基本都可以作宾语,举例如下:
A.事勾当
(89)为做好事勾当。
B.条理
(8)仰钦依圣旨大条理。
4.作定语
《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这是同义连用的词性与同义连用中构成语素不一致的情况引起的,在文中的表现是: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副词=形容词。
A.破坏
(6)破坏了的房舍。
B.赍擎
(45)赍擎的令旨与了也。
C.一应
(50)依例除免一应科役。
5.作状语
《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一部分方位名词、副词以及同义连用的介词组成的介词短语都可以作状语,举例如下:
A.其间里、中间里
(95)这的每其间里,不拣是谁,休入来、休沮坏者。
(41)更有在前先生每,三教里,释迦摩尼佛系当中间里安置;老君底、孔夫子底像左右安置,自来如此。
B.以依
(21)以依故违圣旨治罪施行。
C.须合
(21)今来须合再下。
6.作补语
《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连用的助词放在动词后面基本都可以作补语,举例如下:
(92)告天祝寿者么道宣谕了来。
(99)定拟了有。
(118)‘释教都总统’名分里委付了有来。
四、从词序上看,《元代白话碑》中同义词连用时的次序有时候可以颠倒,但次序颠倒后意义一般不发生变化,词性也未改变
A.照依
(9)照依故违扎撒治罪施行。
现代汉语:照依(仄平)→依照(平仄),这种词序符合学者提出的调序标准,即符合先平后仄这样的古声调顺序。[5]
B.选拣、拣选
(4)你每拣选德行清高道人。
(15)选拣年壮可以出气力男子壹伯人。
现代汉语:选拣(仄仄)→拣选(仄仄),这不符合前人提出的调序标准。本文认为两语素声母发音部位对两语素排序也有影响,选拣(舌尖前+舌根音)→拣选(舌根音+舌尖前),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人们说话时候,有一种使发音尽可能省力的本能,所以通常两个语素发音舌位依照由后到前的顺序,而“拣选”符合这一要求。[6]
C.争竟
(67)寺庙无干碍的水土争竟行呵。
现代汉语:争竞(平仄)→竞争(仄平),这依旧不符合前人提出的调序标准,同上,争竞(舌叶音+舌根音)→竞争(舌根音+舌叶音),符合两个语素发音舌位依照由后到前的顺序。
D.当栏、拦当
(90)及将伊家祖业地壹拾五亩当栏。
(108)不拣是谁,休拦当者么道。
现代汉语:挡拦(仄平)→拦挡(平仄),这种词序符合学者提出的调序标准。
五、结论
《元代白话碑》同义连用从词性看,既有实词型同义连用,又有虚词型同义连用;从音节看,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甚至出现了六音节的情况;从节奏看,有1+1式、2+1式、1+2式、1+1+2式、2+1+1式、1+1+1式、1+1+4式。从语义看,有本义同引申义连用、本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假借义连用、假借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连用的双方为通假字等形式。从句法看,同义连用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义连用的词性与同义连用中构成语素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此例外主要有两种类型: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副词=形容词;从词序来看,有些同义连用组成部分的前后词序可以颠倒,元代同义连用的两语素的词序同现代汉语中的词序相比,它们之所以不同,主要与两语素的声调或声母的发音舌位有关。
[参考文献]
[1]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2]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M].成都:科学出版社,1955.
[3]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769.
[4]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中助词的特殊用法[J]. 中国语文,2002(5).
[5] 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2).
[6] 樊莹莹.反义复词的词序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责任编辑:金颖男]
On the Combined Synonym in “Vernacular Tablet in Yuan Dynasty”
FAN Ying-ying
(School of Vo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
(英文摘要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088-06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129);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作者简介:樊莹莹(1984-),女,河南长葛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词汇史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