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报道的比较分析

2016-03-21 03:54范鸿达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海湾战争人民日报

范鸿达,刘 音

(1.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南开大学 纪检委,天津 300071)



《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报道的比较分析

范鸿达1,刘音2

(1.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南开大学 纪检委,天津 300071)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有关中国内外政策导向报道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就《人民日报》的涉外报道而言,其非常紧密地体现着报道时段中国国家利益的指向。19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均对世界和地区局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民日报》对这两场战争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因为两场战争发生时中国国际处境和对外利益诉求相差很大,所以《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也是有明显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对两场战争的报道倾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

关键词:《人民日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媒体与政治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人民日报》不仅对内向人民大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同时也对外传播我国的政策主张,通过宣传国家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形成支持外交政策的舆论,对外传播中国的立场,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服务。正是由于《人民日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所以其报道才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比如美国驻华使馆为每个科室都订阅了《人民日报》,上海的日本领事馆、韩国领事馆等官方机构也都订阅了《人民日报》,[1]20甚至有西方报纸统计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刊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总计有几百平方寸,以此来研究中国政局会有什么变化。[2]1毋庸置疑,《人民日报》在中国政治和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些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人民日报》也一定会做出及时反应。19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春的伊拉克战争,可谓是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而且当时也是中国内政外交面临诸多挑战的时刻,《人民日报》对这两场战争给予了大量报道和深度关注。本文通过统计《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结合这两个时期中国外交的立场及政策,分析《人民日报》报道与国家利益诉求的内在联系,即“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式,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双向交流和合作牵线搭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3]3更进一步说,即报道是否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需求,是否有利于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一、《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一)对海湾战争的报道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恢复科威特主权及领土完整,在联合国的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最终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笔者使用《人民日报》(1946-2007)图文电子版[4]进行搜索,将《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的相关报道在数量上进行统计发现,在1991年1月18日至3月1日间的43天的新闻中,以“海湾”为关键词进行同义词扩展搜索,除去与海湾战争无关的文章,共有349篇,平均每天8.12篇;在此期间,《人民日报》总报道数为3993篇,海湾战争报道占总报道数的8.74%。另外,《人民日报索引》也在“亚洲”一栏下单独列出了“海湾局势”栏目,可见当时《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的关注度之高。

从内容上来看,《人民日报》报道各方进行紧急斡旋,推动海湾危机朝向政治解决方向发展的文章共有84篇,占报道总数的24.1%;报道海湾战争实况的文章共有52篇,占总数的14.9%;报道中国在战争中立场和主张的文章共有40篇,占总数的11.46%;报道世界各国人民反战游行浪潮的有4篇,占总数的1.15%。在图片报道方面,海湾战争的图片报道有6则,内容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对和平的期盼,占总数的1.72%。虽然图片报道所占比例不大,但这种报道对受众的冲击力却很大。正如克里斯托弗·希尔所说:“图像胜过信息和分析,这并不是肤浅和表面的问题,因为带着情感和视觉形象的号召和呼吁要比文字产生更持久的影响。”[5]314可见,《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体现出了反对战争,希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其中,在“希望推动政治解决海湾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多次阐述了伊拉克与科威特的问题应该在阿拉伯国家的范围内解决,反对外部势力的武力干涉立场。

从《人民日报》在海湾战争中报道国别来看,对美国方面的动态报道有74篇,而对伊拉克方面的动态报道有31篇,还不到对美国方面动态报道数量的一半,这也说明当时报道更关注世界超级大国的动向。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在海湾战争报道中,就海湾战争对世界多方位影响的评论报道相当多,达到了59篇,占总报道数的16.9%。在这些评论报道中,既提到了海湾战争对单一国家的影响,还提到了对地区和全球局势的影响,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的报道覆盖了经济、金融、内政、旅游、生活、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业、能源行业、邮政通信业甚至体育界等。而且,在《人民日报》报道的战争影响中,不但涉及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而且还更多地关注了诸如约旦、希腊、孟加拉国、印度、泰国、埃及、沙特、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拉美诸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受到的海湾战争的影响,这样的报道形式体现了海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坚持“面向全世界,但重点放在为第三世界说话,反映第三世界人民呼声,为第三世界服务”的方向。[6]27

纵观《人民日报》的海湾战争报道可以看出,其在报道中的主流还是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世界的消极影响,表达了反对军事冲突,反对美国等大国进行干涉,主张阿拉伯人的问题由阿拉伯人自己解决,并且希望通过国际斡旋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湾危机的基本立场。另外,报道较多地关注战争对第三世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识形态因素对我国当时的外交决策和新闻报道的影响仍然存在。

(二)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美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反恐战略也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并将伊拉克等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名单”。在浓浓的反恐氛围下,布什总统直言,在威胁到达美国国界之前识别并摧毁它,即使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美国也会毫不犹豫地单独行动,对恐怖主义分子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以反恐为借口,以怀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拉克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这场军事行动从2003年3月20日美军入侵伊拉克开始,到4月15日美国宣布其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共持续了27天。

笔者利用《人民日报》(1946-2007)图文电子版,以“伊拉克战争”和“海湾”两个词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统计出《人民日报》从2003年3月21日至4月16日刊载的涉及战争的文章共198篇,平均每天7.3篇。在此期间,《人民日报》共刊载文章3459篇,伊拉克战争报道所占比重为5.72%。其中,世界各国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共45篇,占伊战报道总数的22.73%;涉及战争实况的报道共有37篇,占18.69%;涉及我国立场和观点的报道有7篇,占3.54%;对各国反战游行示威的报道7篇,占3.54%;图片报道7则,占3.54%;《人民日报》对伊拉克战争及其影响进行评论、展望类型的文章共71篇,占35.86%。

从《人民日报》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类型来看,包括了对其他媒体观点的转述,对外交官和著名学者的专访,学者评论以及读者投稿等不同的形式;从报道倾向上看,大多是体现战争残酷性以及国际社会谴责美国非法入侵伊拉克;从报道认为战争可能引发的后果看,主要涉及伊拉克战争引起的国际格局、中东格局的变动,以及对世界经济、美国经济景气程度、欧盟经济、欧美股价、世界油价等经济影响,还有战争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还涵盖了包括伊拉克战争前后美俄关系、美欧关系等双边关系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的国际回声单元在报道外国各界对战争的态度时,着重报道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主流媒体以及美国、法国等国有影响力的人士对伊拉克战争前景以及中东地区前途的悲观态度方面的内容,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立场。可见,《人民日报》的伊拉克战争报道更全面地反映了伊拉克战争及其产生的国际关系新变化的情况。

对于伊拉克战争进展状况的新闻,《人民日报》会对美伊双方的看法都给予报道,通常会在同一则新闻中报道包括美国和伊拉克双方的表态,或者同时报道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和美英的战争行为。如3月21日《布什宣布美国开始对伊战争,萨达姆呼吁伊人民抵抗侵略》一文,以及3月24日《国际社会强烈呼吁停止对伊战争 布什说战争将比预计时间长 萨达姆对伊军战绩感到满意》这样的报道,仅从题目还是可以察知《人民日报》对各方观点的同时关注。

《人民日报》的伊拉克战争报道还基本反映了我国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态度,以及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一贯主张。报道的倾向性大多从题目上就可以明确地看出。如《对伊开战贻害无穷》《伊拉克战争后果堪忧》《对伊战争不合法——访问中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美军为何连连失算》《美军心理战受挫》等等。虽然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持反战立场,但也并不是只报道国际社会反对战争的呼声,对支持战争的声音完全不予报道。如2003年3月21日《一些国家支持美军事行动》一文,以及2003年4月1日《墨西哥走中间路线》一文,就分别表达了国际社会中部分赞同伊拉克战争和默许伊拉克战争的声音,体现了新闻报道全面但又具有倾向性的特点。

与《人民日报》的海湾战争报道不同,《人民日报》除了报道伊拉克战争本身及国际舆论的反应外,还报道了我国人民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应。如2003年3月31日《各地干部群众就伊拉克战争表示拥护我国政府立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文,以及2003年3月23日发表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表声明,强烈呼吁美国等国家停止战争》和《就美国等国对伊军事行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发表至全国穆斯林公开信》等文章都将中国人民作为主体,阐明了中国主体民意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以及对我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立场的支持。

对比《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两次报道在基调上,都体现了我国反对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倡导政治解决国际冲突的一贯主张。但是,与海湾战争报道中较多地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受战争的影响和冲击不同,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提及第三世界国家所受影响的报道比例明显降低。另外,伊拉克战争报道较之于海湾战争报道,其关注点更加全面,报道形式也更趋多元化。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不但关注各国政府的表态,同时也关注人民在战争中的命运;既大力报道了反战浪潮,也涉及到部分支持战争的声音。总的来说,两场战争的报道都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但相比之下,伊拉克战争报道则比海湾战争报道更加全面。

二、两次战争时期中国对外的主要诉求

(一)海湾战争时期

海湾战争爆发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国际国内形势剧烈动荡期。在国外,东欧剧变、苏联摇摇欲坠,两极格局已经几乎走到尽头;在国内,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陷入孤立,当时摆脱国际孤立状态依然是中国外交的工作重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中东国家,长期以来都与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政治风波后,大多数中东国家的领导人都对中国政府采取的行动表示理解,[7]209在政治上给予中国重大支持,增大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另外,海湾危机与海湾战争中,中国表现出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也为中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契机。

海湾战争期间,随着苏联的衰落,我国受到的军事威胁大大降低,但是另一方面,苏联的收缩也使得中东伊斯兰势力迅速崛起,从而影响到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尤其是新疆成为“三股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较为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中东地区对我国西北地缘安全利益尤为重要。在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和劳务输出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文化方面,各国的相互理解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北京政治风波发生后,中国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在全世界关心的问题上的立场和价值观,让世界更了解真实的中国,是改善当时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

总而言之,在海湾战争前后,在我国还处于西方制裁的外交困境下,我国对外的政治、安全、经贸和文化等方面的诉求,在迫切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外政治利益的获取是当时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国家诉求。

(二)伊拉克战争时期

伊拉克战争发生在震惊世界的“9·11”暴力袭击后,这场袭击对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也面临新的调整。在国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社会,某些国际规则对我国的钳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变得愈发重要。因此,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想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这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务上,中国必须更多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和立场。此外,在海湾战争期间,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也是我国在政治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西方国家以人权问题进行炒作,对我国施压;台独势力在国际上推销“两个中国”“双重承认”的政策,在国际上也给我国造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就中东国家而言,他们大都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在人权、裁军和建立地区国际新秩序、反对世界霸权等问题上与中国也有着非常多的交流与合作。与中东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国际竞争,也是实现我国对外政治诉求的重要支持。

就对外经济诉求而言,在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大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我国对各大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另外,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稳定供给,而中东也是中国石油的重要供应来源,以2000年为例,我国自中东海湾地区进口的能源数量超过我国进口能源总量的一半,因此,保证中东石油的稳定和充足供给是我国与中东国家贸易中的最重要诉求。当然,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也是我国所看重并积极发展的。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伊拉克战争发生当年,尽管中东局势紧张,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仍达到316.3亿美元,其中进口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53.4%,贸易额占全部进口额同比增加0.4%;出口164.9亿美元,同比增长41.2%,贸易额占全部出口额同比增加0.2%。[8]可以说,中国同中东国家的贸易关系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安全利益上,我国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地缘战略包围以及西北地区“三股势力”带来的严峻挑战。“9·11”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加快了在全球的兵力部署,在阿富汗战争以后,其势力更是侵入到我国西部邻国阿富汗,使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趋于恶化。另外,9·11恐怖主义袭击发生后,非传统安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东突分裂势力”更是直接危及我国领土完整。在伊拉克战争前后,防范美国的战略围堵和打击新疆“东突”势力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两大着眼点。

在文化利益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羡慕。伴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威胁论”也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严峻挑战。此种情况下,积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任务。

三、解读《人民日报》报道与国家对外诉求

(一)海湾战争

在《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中,对各国反对开战以及为此进行斡旋的报道比例相当高,占到该媒体有关海湾战争报道总数的约1/4。在战争报道中更配置以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力,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中人民的悲惨处境;除了正面报道各国政府和人民反对战争,祈求和平以外,《人民日报》还从侧面报道了海湾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借以传达战争的残酷性,体现我国的反战立场。在海湾战争爆发以后,我国政府强烈呼吁有关各方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态度,支持国际社会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以防止战争发生和蔓延。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对我国继续改革开放,进行经济建设,实现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是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基础性条件,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利益之一。《人民日报》在海湾战争中的反对战争报道充分反映出了我国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外部条件这一国家利益。

《人民日报》对海湾战争报道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战争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带来的深重灾难,相比之下,报道较少提及战争对我国本身利益造成的影响,可见,当时的新闻报道更倾向于以侧面的、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国家利益。这样的报道一方面向国内外传达了我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团结并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这一重要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这种为第三世界国家说话的方式,增进了中国同这些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互信,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信任。另外,同西方媒体报道中全部充斥着美国立场的报道不同,《人民日报》的报道虽然对美国方面的报道要多于对伊拉克及阿拉伯国家的报道,但报道中基本上做到了体现各方观点,更易于被外界所认同。再者,在报道中《人民日报》也没有采用过去常用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字眼,也赢得美英等西方大国的好感。

总而言之,在海湾战争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体现出的这种倡导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国际道义的外交理念,有利于中国走出1989年政治风波后的国际孤立状态,这也是当时我国最为关键和紧迫的国际诉求,只有再次融入国际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恢复正常的双边关系,我国其他国家利益的获取,比如经济的、安全的和文化的,才有可能获得更为充分的保障。

(二)伊拉克战争

《人民日报》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其次是各方都要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行动;最后任何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方案不得损害中国和其他国家以及伊拉克周边国家的合法合理的利益,也不得损害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9]43这种立场既反映出了当时我国国家利益的实际需要,又体现了我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所秉持的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和姿态,是原则性与灵活性、道义性和务实性的高度统一。[10]

在《人民日报》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涉及世界各国政府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以及各国反战游行示威的篇数占全部伊拉克战争报道总数的四分之一,从这种报道的比例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明确立场。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事关我国经济长久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充分反映出了我国的这一利益关注点。《人民日报》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反战报道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强,促使战争尽快结束,另外在报道中既不追随美国的战争行为,也与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等国与美国公开唱反调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实践。从长远来看,《人民日报》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传达的我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有理有据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传播,对于减轻在“中国威胁论”下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减少中国发展在国际上面临的阻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伊拉克战争期间,《人民日报》多次报道战争对国际油价、国际石油格局的影响,还对一些国家经济受到的冲击也进行了报道。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国际市场的经济状况很大,其中石油这一战略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中东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石油安全利益的指向。此外,《人民日报》报道了战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温州出口贸易、国际运输成本、绍兴纺织业、康辉旅行社的损失等等实例的报道反映出了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经济利益产生的严重影响。在地缘安全方面,伊拉克战争有使美国独霸中东之势,加之2001年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势力在中国这个邻近之国的存在,中国西部安全面临较为严重的外部压力,另外,新疆“三股势力”也从内部对我国西北地区造成安全挑战。《人民日报》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的反战倾向,一方面是忧虑美国对我国地缘安全造成冲击钳制,另一方面,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持续动荡也极有可能会引起我国西北“三股势力”的蔓延。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传达了我国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以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价值观,展现了我国公平公正的立场,有助于我国掌握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此外,报道较多地关注了战争的经济影响,其中不但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关注,更有对我国经济受战争影响的担忧,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对经济发展和石油安全的特别关注。

四、结论

通过对《人民日报》就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报道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在这两场战争的报道中,充分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稳妥地发展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为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7]209中国始终积极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尽管在报道内容上,主流声音都是不赞成或是反对战争,但与海湾战争没有为美国军队站脚助威的报道相比,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支持、谴责美国攻打伊拉克以及中立态度的报道都有出现,体现了我国在后一场战争中的国际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与海湾战争的报道关注第三世界相比,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有所降低,更多地关注了各大国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不断扩充,不但重视我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利益,也重视其他国家的利益;不但重视政治利益,也重视经济利益的特点。

第二,相对于海湾战争在报道内容上评论较少的特点,在对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增加了很多评论性内容。这个变化体现出我国国家利益次序的变化。海湾战争时期,我国正处于摆脱国际孤立状态的关键时期,尤其重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交往的政治利益,本着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对战争的评论较少;而伊拉克战争时期,我国正处于稳定的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大国地位在世界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中国那时已经对国际话语权给予较多关注,因此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性内容明显较之海湾战争时期增多。

第三,相对于《人民日报》在海湾战争报道中只报道我国官方立场的做法,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人民日报》也对人民拥护政府立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应等非官方态度进行了报道。就报道形式而言,伊拉克战争报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对专家学者的访问,有的来源于读者投稿,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利益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海湾战争期间,我国在外交中只注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强调国家的态度和主张。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以及公众外交在全世界的不断发展,使人民参与到外交活动中,发展公众外交,为传统外交助力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范围相对于海湾战争时期有所扩展。

[参考文献]

[1] 金昊.《人民日报》与中国外交——对《国际论坛》栏目:1994-2006的分析与解读[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 王武录.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3] 黄泽存.对外宣传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4] 《人民日报》(1946-2007)图文电子版[DB/OL].http://202.121.96.133:918/WEB/INDEX.html.

[5] 克里斯托弗·希尔.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 郭超人.喉舌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 郑启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78-200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2003年进出口统计快报[EB/OL].http://zhs.mofcom.gov.cn/tongji2003.shtml.

[9] 叶自成.伊拉克战争与中国∥王赓武,宫少朋.伊战启示录[M].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3.

[10] 梁庆辉.试析伊拉克战争对地缘政治关系的深刻影响[J].求索,2003(4).

[责任编辑:焦玉奎]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ople's Daily"'s Reports on the Gulf War and Iraq War

FAN Hong-da1; LIU Yin2

(1.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2. Supervision Commission,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A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official newspaper, "People's Daily" plays a unique and incomparable role in reporting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In term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ports, "People's Dail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s foreign demands. Both the Gulf War in the early 1990s and the Iraq War in 2003 exerte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gional and world development, which also won the attention of "People's Daily". But as China had different foreign demands in separate periods of the two wars, the reports were differen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eport tendency of two wars, we can clearly see the different national interests.

Key words:"People's Daily"; Gulf War; Iraq War; media and politics

中图分类号:G2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045-06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简介:范鸿达(1974-),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刘音(1986-),女,河北大成人,硕士,从事纪检监察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10

猜你喜欢
海湾战争人民日报
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运用及其启示
海湾战争中空降作战的经验与启示
《海湾战争全史》评介
海湾战争
“沙漠之熊”——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采取的欺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