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上,杜甫还乡
公元769年,大唐诗人杜甫漂泊至湘江之上,踟蹰于还乡之旅。
六年前,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杜甫就确定了从蜀中还乡的时间和路线:“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青春三月,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洛阳是大唐的东都,那里有他的田园,往东不远的偃师,是他的祖墓地,再往东是他的出生地巩县。
四年前的夏天,杜甫携家人自成都万里桥下船,经宜宾、重庆,秋冬时病滞云安,开春转到奉节,一住两年。一年前,杜甫将四十亩果园赠送朋友,由奉节放船,一家人直下江陵。
一到江陵,便遇老朋友郑审、李之芳,聚首共饮、月下赋诗——杜甫生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二十岁漫游苏杭越台,四年后返长安举进士不第,再漫游梁宋齐鲁,衣轻裘,策肥马,射箭打猎,与高适、李白高歌豪饮,端的盛唐风气。中年遭逢安史之乱,从长安脱身奔赴皇帝行在,麻鞋见天子,被授予极为清贵的左拾遗之职,转成忠贞之臣。他的朋友遍天下,自是当然。
秋天,杜甫计划顺江而下,由汉阳北上襄阳,凭吊远祖杜预,也凭吊孟浩然,实践他早年与李白的鹿门之期,再北向洛阳。但仍未能成行,转到公安住了数月,769年初到岳阳,向南逆湘江而上。从长沙到衡阳,又返长沙。
770年冬天,长沙飘雪,杜甫迅速衰老,他两次写诗示儿子宗武,怀念北方的故乡,怀念男耕女桑不相失、天下朋友皆胶漆的开元全盛时期。又在行李中翻到了十年前高适写给他的“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当时高适任蜀州刺史,杜甫的成都草堂初成;后来严武两次节度西川,对他关爱有加。而五年前高适、严武过世,不久前岑参在成都过世。“乱离难自救,终老是湘潭。”故人零落殆尽,杜甫已大概觉知了他的命运——湘江之上,生命将尽,还乡之旅或成永恒。
冬去春来,杜甫遇到了另一位故人,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久后长沙发生短暂军乱,杜甫入衡州,溯耒水,拟往郴州,水涨阻船,又返长沙。秋天时,他似乎最后下了决心,写下《暮秋将归秦,久别湖南幕府亲友》,不久又写下了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将千古诗魂留在了湘江之上。
或者,所谓还乡,如他所说:“此身醉复醒,乘兴即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