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昱存
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说:“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少。”细细想来,不无道理。照片反映的,虽然是客观现实,然而由于摄影师主观的看法,再加上一般读者的主观判断,我们往往获得的信息,并不是事物的全部真相。
所以,请勿让照片迷了双眼,否则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摄影师,尤其是新闻记者,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情感倾向性——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使照片具有某种现实意义。而一般读者在阅读照片时也会由于主观判断和相关联想,使照片生发新的意义。主观加上主观,使我们离真相越来越遥远。
想要从照片中挖掘出事情的全部真相,首先应该做的是对照片内容进行客观的判断,勿以思维定势提前介入,防止随意贴上某种标签。其次不要被照片配有的文字说明迷惑,不要偏信照片揭示的“一面之词”,而应从多个方面获取信息,尽量还原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组新闻照片:中国大妈在北京街头“碰瓷”了外国小伙。照片显示:大妈突然摔倒,外国小伙急忙搀扶,大妈抓住小伙子,小伙子惊慌失措,一脸无辜。在大妈、小老外、时代背景等元素组合下,摄影者上传这组新闻照片的目的似乎也就是批评“中国大妈”素质低下,“碰瓷”讹人还竟然讹上了外国人,丢了中国人的脸。看到此组新闻图片的网友,显然也被这组照片的表象蒙蔽了,加上平时对“中国大妈”旧的偏见,于是纷纷谴责大妈。然而,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有一则现场视频证明,先前的报道是片面的。整个事件的真相是:外国小伙无证驾驶摩托车,将大妈撞倒后企图逃逸——大妈抓住他是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组照片隐含的信息目的性很明显——以“碰瓷”现象说明中国人道德已经滑坡,国人应该反思改正,否则将影响国家形象。还有那不“谨慎”的文字说明,更使不少网友得到了与真相大相径庭的结论。然而,这揭示的一切,仅仅是作者的主观看法,以及读者潜在的惯性思维。
对待照片如此,对待历史我们常常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往往轻信文字记载的历史,看过唐人编纂的隋书,就形成了隋炀帝的暴君形象,却忽略了他还有远见卓识的一面;看过歌颂东林党人的史论,就天真地认为高居庙堂的东林党人都是好人,却不知道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只是为了争夺权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殊不知,无论是文字记录者,还是照片拍摄者,都会对某一个事件有褒贬喜恶——它们在记述事实的同时往往也歪曲了事实。
在信息图片化的今天,只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我们就一定不会让表象迷了双眼,就一定会看清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的话,之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伟大的启示意义。
[点评]
此文指出照片“揭示的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少”的原因是照片拍摄者和读者潜在的主观情感倾向性迷惑了我们的双眼,真是见解非凡,眼力非同一般。据此,文章立论:勿让照片迷了双眼,否则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的做法:应从多个方面获取信息,尽量还原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文章结尾由“照片”到“历史”,宕开一笔,拓展了文意,提升了主题。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个乞丐向他伸出了肮脏的手,并且双眼流露出令人不忍拒绝的希望和请求。屠格涅夫搜遍全身也没有找到可以给他的东西,于是握住乞丐的手,诚恳地说:“兄弟,我真的很抱歉!”不料,那乞丐满脸笑意地回答道:“谢谢,有你这句话已经够了。”那乞丐没有从屠格涅夫那里得到食物和金钱,可是他很高兴,他认为他得到了更可贵的东西。纪伯伦曾经说过:“爱不仅使爱者尊严高贵,而且使被爱者尊严高贵。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