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构想

2016-03-21 16:25金绍荣
重庆行政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经农业院校现代农业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农业现代化”思维的统领下,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科学化、集约化、生态化”阶段。但是,我国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小农化”等传统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不够壮大。为此,依托农业院校农经专业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有专门技能,懂市场经营,善企业管理”的志愿务农的“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1]。为此,为了彰显高等农业院校农经专业的“农业”本色,发挥其农经人才培养的优势,本研究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为“三农”事业培养农经类领军人才,提高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能安心、热心、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服务的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他们新在“理念、知识、技能、意识、情感、态度”上,身上具有现代职业农业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构想一方面基于当前高校农经人才培养困境而构建,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室里搞“书斋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专业知识,学生单一的掌握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对接农业生产经营实际。二是实验室里搞“预设式”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为结构性实验,在理想状态下做研究,没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下农村,下基层潜心研究。三是学科里搞“校本位式”的专业设置。当前农业院校的农经专业设置理念落后,课程结构不合理,“校本位、教本位”思想严重,学科建设只顾学校的排名升位,不顾学生发展诉求,无视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本科人才培养构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当前“三农建设”骨干人才的需要。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拓展农业院校农经本科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拓展农业院校“校地合作”方式的需要。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业院校“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是变革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的需要。

二、“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

“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系统论的思想,涵盖:“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农业生产知识、农业管理素质、产业运行能力,农业现代化思维”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培养领军队伍(如图1所示)。

图1 “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

(一)志愿选拔制度

在志愿选拔制度设计上,学校应该遵循“自愿务农、建业农村”的原则,按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才。

1.传达国家政策要求。主要包括政策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分配、学习过程中费用的优惠以及生活实践的补贴等,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2.明确培养对象标准。培养对象主要为农村籍学生,原因是他们对农民、农村、及农业的现实发展情况较为了解,对农村农业的发展具备深厚的感情。也可以吸收部分“志愿务农”的城市籍学生。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创业机会和空间较大,农村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创业空间能够吸引一部分农经学生做“新职农”。

3.遵从学生志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以学生自愿参与为最根本出发点,学生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参与培养方案设计,自主选择教育菜单,熟知国家相关政策,能定向就业或创业,保障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培养方案设计

“新职农”导向的农经人才培养定位应该实现由“知识能力型”到“知识、能力、素质、实践”综合型转变,应朝着“技术型+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案,围绕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校地合作”等内容的培养方案体系。

1.培养目标的设计应突出“复合性、实用性和农业性”,按照学生知识建构的逻辑分层、分段设计课程体系,并按“大一打基础,大二学农业、大三学商业,大四学创业”的任务来培养“新职农”。

2.学生科研项目的选题应聚焦在“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环境、农业政策、农业管理”方面,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思维。

3.实践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走进农业、走进农村,走进田头,走进农户”,实地调研我国农村的真实情况,自觉修正自身理论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

4.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囊括“学业基础通修课、专业知识必修课、专业兴趣选修课、综合素质通选课、社会实践必做课”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增强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

5.合作育人方面应该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友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广范围”联合培养人才。

6.人才测评方面应该设计涵盖“考试、报告、研讨、陈述、论文”等形式的考评体系,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业态”和“职业性”构建发展性考评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农业情感、务农态度、心理素质、商业财商、管理才能”,严把学生质量关,塑造学生“建功立业”农村的内涵质量。

(三)课程体系建设

农业院校要培养出具备“新职农”特征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就应该遵循“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原则,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系统性原则。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育课程体系设置的连贯性,最终达成课程体系内在的完整性和外在的统一性。具体而言,通过对“三农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的系统梳理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意愿,下定“务农”的决心;通过对“农业知识、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经营”等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增长农业生产技能,提高农业运行水平;通过对“创新理论、创业管理、职业导航、商业模式、企业管理、事业精神”等创新人才培养和农业创新理论的解读,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优品质”,提升学生“创业农村、建业农村”的综合素质。

2.针对性原则。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实效性,凸显人才培养的“农业导向、农村导向、农民导向”。具体而言,在课程理念上要牢牢把握“农业性”特征,围绕学生的“务农”水平安排具体科目;在课程内容上要凸显“农业现状、农业科技、农业常识”等内容,保障学生农业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学设计上增设“农业发展历史重现、农村生产环境模拟、农业市场运行实验”等环节,保障人才培养对接农业发展实际;在能力培养上必须针对不同的素质能力,结合我国各地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人才,提高他们农业经营的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

3.科学性原则。“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人才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适度”原则,帮助农经专业学生自我建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以“管理理论”为推力,帮助学生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生产管理能力的自我塑造;以“科学技术”为拉力,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创新实践,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融入内心;以“农业理论”为支撑力,帮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度解读“农业情况、农村现况、农民境况”,夯实他们立足农业的基础。三力聚合,“以农为本”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四度重合,全面建构学生“现代农业”知识体系。

(四)分配制度设计

农业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模式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才分配制度的支撑。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分配制度来协调各级各部门利益,引导他们通力配合,帮助农经学生能够在农村安心工作,踏实创业。

1.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设计科学合理的就业保障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整合“物力、财力、人力”资源,形成共同关心并支持大学生选择“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的工作合力。

2.区县承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责任,加快把“大学生”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各区县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入县学习锻炼机会,与农业院校签订合作育人协议,保障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的实现,解决学生入县创业的后顾之忧,营造县域内“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环境。

3.学校制定创业帮扶机制。首先,制定创业“多样套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业资源,保障学生多样选择;其次,构建帮扶指导小组,全面落实毕业分配制度,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想法能够在农村落地。最后,帮助学生正确设计“务农”职业生涯,积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适合农业、适合创业”的“新职民”成长轨迹。

三、“新职农”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推行“三师协同”式系统化教学

“三师”指“创业教师、专业教师、农业导师”,“三师协同”就是将“创业教师”与“专业教师”、“农业导师”的优势职能整合起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进行。

1.“创业教师”和“农业导师”协同积累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其一,实施好学生“务农”志愿上的“三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课程的学习和分阶段、分层次地实践创新;其次,辅导学生在学习及实践中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最后,指导学生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其二,组织好学生实习实训教育。一方面,在课程设计时,开发实训实践学分,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精心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次实验,精细辅导学生完成好每一个实践环节;其三,孵化好学生的创业项目。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甄选好农业创业项目,科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整合商业资源和农业资源,聚焦社会关注目光,想方设法为项目的成长壮大保驾护航,保护好学生创业的激情,志愿务农的热情。

2.“农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协同夯实学生的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其一,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他们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常识,农技知识、商业意识、创业胆识”;其二、帮助学生全面解读“农业概况、农业困境、农业政策、农业趋势”,引导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职业农民”素养;其三,帮助学生了解“国外农业动态、生态农业状态、精细农业形态、现代农业常态”,引导他们准确定位未来职业发展路径。

3.“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塑造学生现代农业经营新思维。其一,通过“创业教育、创新论坛、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农业领域创业的整体状况,现实困境、发展趋势,引导他们认清形势,摆正心态,勇敢创业;其二,通过“商业模拟、市场透析、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积累现代农业所需的“商业运营”知识,为将来成为“经营型职业农民”打下基础;其三,通过“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微型企业、微商平台”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现代农业经营魅力,为将来成为“服务型职业农民”打下基础。

(二)推行“三维整合”的教学效果评价

农业院校还应全方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为学生建立“多元考核记录卡”,将学生基础知识考核、农业知识考核、创业知识考核三方结合起来,全面反馈学生学习和实践情况。

1.基础知识指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这一指标包括“管理理论、经济理论、战略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检测。同时,基本能力的记录考核包括学习学术成绩记录、时政关注记录和道德法律考核记录等。基础知识指标和基本能力记录卡的结合主要是保障学生的培养方向具有正确的理论支持,引导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深厚创新能力的塑造,扎实经济管理基础的夯实。

2.农业知识指标,旨在塑造学生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农业知识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业基建、农村概况等细化指标,同时细化到行业能力考核记录卡上,包含实验记录、基地实践、农村考察等实践记录。其旨在考核和培养学生的农业行业能力,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农业农村经济理论知识,为学生创业打下牢固的行业知识基础。

3.创业知识指标,旨在培养学生现代农业的商业运营能力。创业知识指标主要包括创业理论、融资理论、商业运营等内容,结合商业能力考察记录分析,全面考察学的“创业实践、团队合作、项目培育”等情况,深度检测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意愿,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

(三)实施“县—企—校”联动的育人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构想的实施离不开“县-企-校”三方的大力支持。

1.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联合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志愿务农”大学生的教育保障体系,建立“教育+就业”专项经费,合理分担“志愿务农”大学生的教育成本,形成“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农业院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承办体制。

2.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农业龙头企业掌握了大量先进农业技术、现代管理经验,拥有丰富的资金和高效农业装备。区县应该鼓励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志愿务农”农经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在农村创业。

3.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高校应该秉持“创新、务农,务实、”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志愿务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加大“志愿务农”农经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整合“县、校、企”合作渠道,充分发挥“联合育人”作用。“县、校、企”三者间可以以“农村锻炼、知识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农业支教、对口援县、入企实习”等方式搭建起合作育人平台,为“志愿务农”农经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和实训平台,保障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无缝链接。[3]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项目:“大学生基层党组织‘五微一体的党员教育模式研究”(编号:15JDSZ3013)的阶段性成果;西南大学教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14JY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社会转型进程中高校师生伦理关系的嬗变与重构(编号:swu150912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莉莉,朱奇彪,米松华.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与战略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6).

[2][3]金绍荣,肖前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及出路[J].探索,2015,(3).

作 者: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农经农业院校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现代农业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搭建农经管理网络平台 提升农经管理水平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农经2017征订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