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阳
农业产化扶贫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重庆市武隆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产业化扶贫,为群众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武隆产业发展情况
(一)特色效益农业初具规模
武隆县现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动农业由追求产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加快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围绕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给,稳定粮食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16.8万吨。发展蔬菜36万亩,产量50万吨;烤烟7.6万亩,产量19万担。新发展特色林果2万亩。出栏生猪50万头、肉牛3万头、山羊15万只、家禽110万只,因地制宜发展土鸡、肉兔、中蜂等产业。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培育以大鲵和乌江土著鱼为重点的特色渔业。
(二)现代农业园区加速发展
采取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走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产业培育之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双河等5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启动芙蓉湖片区观光农业园和桐梓山现代农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农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双河现代农业园、火炉生态渔业园、白马天池高山茶叶园和芙蓉湖片区观光农业园,分别推行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经营、农民股份合作、农业项目财政补贴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支持乡镇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因地制宜启动建设一批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
(三)乡村旅游助推扶贫攻坚
积极以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契机,深度推进农旅融合。依托城镇带动、景区带动、产业带动、文化带动,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农业园区、传统村落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策划包装并串联成线。鼓励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培育家庭农场和庄园经济。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开发一批旅游农副产品。2015年,全年创建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村1个,新增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0个,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00户。
(四)农业农村投入增加明显
武隆县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出,全面落实并稳定增加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民生。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管理改革,实行“先报项目、后定预算,当年项目、头年申报”,建立支农资金预算执行与资金分配挂钩制度。
二、武隆产业发展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观念不新,产业扶贫增收缓慢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因率先参与到产业项目建设中,通过自建项目、流转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进而率先脱贫。而另一部分农户仍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对涉农产业缺乏信心,对搞新的产业项目意识淡薄,宁愿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或自建,仍循规蹈矩、止步不前、停留在贫困线。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贫困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还有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和“小富则安”思想严重制约村级经济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每年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资金总量不足,加之贫困人口较多,导致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仅靠单一的财政资金投入,没有得力的措施将社会闲散资金聚拢整合,一些急需深入发展的重点产业不能全面覆盖、全面发展,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边远村落,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农户的增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稳妥解决,总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未能形成集中打造精品产业。贫困户家庭收入多集中在低保补贴及各种民政救助上,来源相对单一,并且因为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或者疾病残疾等原因,对就业技能的掌握能力有限,只能从事收入低、稳定性差的简单低级体力劳动。虽然通过产业扶贫,使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由于山区受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因伤、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返贫现象难以控制。
(三)龙头带动不强,政策措施难以落地
全县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面不宽,管理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户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对接,更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政策性奖励措施不够,1500元/户的精准扶贫资金导致很难充分调动农村能人或富裕户用自有资金参与到涉农项目的建设中。大量有知识、有能力、有作为的年轻人都宁可外出务工找现钱,也不愿在家发展增收缓慢的产业。
(四)科技服务不够,技术需求问题突出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培训班、技术咨询、印发资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五)市场变幻莫测,主导产业难以培育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三、武隆产业发展扶贫的路径
(一)突出特色效益,推进链式开发
培育壮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引导农户联合合作,促进产业集约高效经营,推动产加销一体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建设质量效益。重点打造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提升价值链。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开发高山纳凉经济和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别是在精品线路培育推广、“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等方面,对贫困户给予倾斜支持。做好贫困户和重点产业链的对接。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重点产业链充分对接,精心设计规模适宜、贫困户干得了的产业扶贫“项目菜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看单点菜”、自主选择,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二)培育新型主体,强化引导带动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模式,优化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户等主体在产业链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发展,形成以企业为引领、合作组织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探索推行股份合作、订单收购、全程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合作组织、农户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农业投资,推行“零首付”托养、“大基地、小单元”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创业,与贫困村开展村企联建,在用工上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
(三)坚持综合施策,突破薄弱环节
统筹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配套,支持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继续强化农机具研发推广,以种植标准化基地和畜禽渔业养殖标准园等为重点,支持建设村社便道。强化科技支撑。分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重大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培育,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开展“一对一”、“保姆式”的技术指导。强化产销对接。深化产销联动,加强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社、农超对接,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壮大营销队伍。
(四)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向贫困户倾斜。探索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与脱贫任务完成绩效挂钩的预算分配机制。对新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继续安排产业扶持资金。强化股份合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财政农业项目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将财政支持农业企业的涉农产业发展资金,按一定比例以股权形式,量化给流转土地的农户和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让农户实现租金、薪金、股金等多重收益。扩大农业保险。探索特色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新产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现有险种在贫困区县全覆盖,贫困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保费全额补助。优化担保服务。加强新型主体金融支持,重点发展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贫困地区开展产权抵押融资和担保贷款创新试点,对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贷款申请人,财政优先贴息,免除担保费用,助推新型主体加快发展,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作 者:重庆市武隆县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