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对象的研究综述

2016-03-21 03:15:19滕小探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消费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避风港隔代同伴

滕小探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依恋对象的研究综述

滕小探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摘 要:依恋对象是个体在依恋关系中建立亲密情感联结的对象,有为个体提供安全基地和避风港的作用。在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中,依恋对象也是重要的认知表征,因而有必要对依恋对象进行研究和总结,本文通过以往相关文献,梳理出四种常见的依恋对象:亲属、同伴、配偶(恋人)以及宗教形象。

关键词:依恋对象 依恋

一、依恋对象的概念

依恋最早由Bowlby提出,他认为依恋是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结[1]。依恋对象(attachment figure)就是个体建立亲密情感联结的对象。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避风港(safe heaven),从而使得个体及时焦虑和沮丧中恢复过来[2]。而依恋对象就是安全基地和避风港的直接提供者。

依恋理论自提出以来,就成为解释人际关系的有效框架。因而对依恋及依恋对象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常见的依恋对象

(一)有长期照顾经历的亲属

母亲和父亲一般承担着婴幼儿最初的教育抚养任务,因而是早期常见的依恋对象。此外,研究者也指出,(外)祖父(外)祖母也是常见的依恋对象。近年来隔代抚养愈加普遍,数据显示北上广等城市超过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3]。王文珍发现,在隔代教育的大学生中,祖孙间一般有浓郁的情感,祖辈是隔代教养儿童的最初养育者和启蒙者,是最初的依恋对象,是生命最初的重要他人[4]。

(二)同伴

个体早期的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到了青春期及以后,同伴也成为其主要的依恋对象。补偿/竞争模型认为,由于在父母和家庭中有无法满足的需求,青少年转向同伴需求支持;连续/认知模型认为,青少年与同伴建立的关系是其对父母关系的拓展,两者是有关联的并且是连续的,而不是竞争关系[5]。不过无论哪种模型,都无法否认同伴确实成为了重要的依恋对象。

(三)恋人或配偶

上世纪80年代Hazan和Shaver发表文章《浪漫的爱可以看作依恋过程》,标志着依恋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成人,即成人依恋。Brennan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用来测量处于恋爱关系的成人的依恋[6]。可见,恋人或配偶成为了青年期乃至以后的重要依恋对象。

(四)宗教形象

Kirkpatrick认为依恋客体的双重角色——“避风港”和“安全基地”亦是神灵意象(God Image)的作用[7]。他认为宗教信念和行为代表了依恋过程中真实的表现,这与婴儿-照顾者的关系模式非常一致;理想化的安全依恋对象表征是上帝[8][9]。乐国安等人认为宗教的益处在于它提供了无时无处不在的精神依恋对象(如神,圣人,祖先等)[10]。

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四种依恋对象。社会认知学派的观点认为,个体总是带着自己的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模式加入到新的关系中去。这种认知模式在个体早期依恋经历中就能起到作用并且会影响终生[11]。在这种认知模式中,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或是避风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 (vol. 1)[J]. 1969.

[2]Granqvist P, Hagekull B. Religiosity, adult attachment, and why" singles" are more religiou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2000, 10(2): 111-123.

[3]吴秀玲. 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J]. 幼儿教育导读 (家长版) 上半月, 2010 (9): 44-45. [4]王文珍. 隔代教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琚晓燕, 刘宣文, 方晓义. 青少年父母, 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 174-180.

[6]李同归.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J]. 心理学报, 2006, 38(3): 399-406.

[7]李英, 席敏娜. 从神灵到神灵意象——宗教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68-71.

[8]Kirkpatrick L A. God as a substitute attachment figur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religious change in college student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8, 24(9): 961-973.

[9]Kirkpatrick L A, Shaver P R.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ligion: Childhood attachments,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version[J].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990: 315-334.

[10]乐国安, 王昕亮. 宗教信仰与心理治疗:社会认知的角度[J].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6-122.

[11]王争艳, 杨叶, 汪斌.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6): 880-887.

猜你喜欢
避风港隔代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10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0
网络交易平台商标侵权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及其限制
知识产权(2016年7期)2016-12-01 07:00:35
避风港
连云港文学(2016年8期)2016-11-25 17:30:08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上虞市避风港伞业有限公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