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伉俪捕捉『海洋二号』

2016-03-21 02:39
莫愁 2016年32期
关键词:夫妻俩激光卫星

科学伉俪捕捉『海洋二号』

陈是如

马晶、谭立英夫妇

陪你科研,是最长情的告白

上世纪90年代初,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教师谭立英准备硕士论文时,专门去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其中有一篇关于卫星激光通信的论文让她眼前一亮。“要是能在浩瀚空间建立一个无线光网络,实时进行高速信息传输,这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谭立英的心像煮开的沸水,激动得要溢出来,她打算开展卫星激光通信研究。

然而,这个选题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的卫星微波通信还不是十分成熟,更不要说是卫星激光通信,一名普通教师竟然要挑战世界难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谭立英的想法是天方夜谭。

得知谭立英的想法,导师更是大摇其头,他们不相信一个在职硕士研究生能够驾驭如此尖端的课题。哈工大物理系几位资深的老先生均委婉地劝说:“对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美国、欧洲已进行了二三十年仍没实现,中国在这一领域尚属空白。你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方向虽好,但难度太大了。你能否换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很难毕业。”

刚刚找到了方向,瞬间又陷入黑暗,谭立英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最后,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马晶。

马晶的专业是应用物理,当时刚刚结束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中心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回到哈工大成为物理系的一名讲师,也正在确立自己的科研方向。

马晶与妻子一起反复研究从北京图书馆带回来的有限资料。他认定这个研究方向很新,这项技术若能攻破,将给卫星通信领域带来革命。马晶决定,与爱人一起选择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没有经费就挤家里的钱,咱们一起来做吧。”马晶温柔而坚定地对谭立英说。“别人都拿钱去炒股、买房挣钱,我这却是要往这里砸钱。你不怕我们竹篮打水一场空吗?”谭立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丈夫。马晶刮刮她的鼻子,眼神透出浓浓的爱意:“你只要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你的身边都有我,就足够了。”

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给了谭立英最坚实的依靠。就这样,35岁的马晶和34岁的谭立英翻开了中国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序页,不知深浅地迈向了漫漫天光之路。无数个夜晚,夫妻俩就在通宵讨论那片科学的空白之地中度过。5岁的女儿听得多了,也学了不少知识,天真地说:“爸爸妈妈,我真希望你们快点研究好卫星,连上天空和大地,这样我就能去太空旅行了。”女儿的话,把他俩逗笑了。夫妻俩牵着女儿的手,看看窗外的夜空,幸福悠远又笃实。

旅途有你,再辛苦也甘之如饴

铺就漫漫天光路,话说的虽然容易,但是做起来何其艰难。没有经费支持,家里的积蓄和两人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就是全部科研经费,马晶和谭立英不得不算计着花。为了弄清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夫妻俩不得不频繁地从哈尔滨到北京查资料,常常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有时为了节省经费,马晶就买一张坐票,再买一张站票。他让妻子能尽量舒服地坐着休息,自己则备个小马扎,往火车过道人少的地方一窝,一趟旅程下来腿酸得都直不起来。

马晶从学校借来的地下二层的一间屋子成了他们的实验室。夫妻俩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筹措实验所需软件硬件。可基本的实验设备总不能凭空造出来,夫妻俩只能从别的课题组借。有时一点头绪都没摸索出来,归还的时间就到了,研究常常陷入窘境。

一天,马晶略带得意地安慰妻子:“咱们有自己的仪器了。”妻子瞪大了眼睛:“没有钱,上哪去弄仪器设备?”马晶故作神秘地说:“这是个秘密,先不告诉你。”

两天后,马晶把妻子带到了简陋的地下实验室。拉开门的一刹那,谭立英惊呆了,地上摆了一堆“破烂”。马晶却对这些破烂如数家珍:“这是学校教学实验室报废的仪器,我们自己买些配件修一修,兴许还能用!”谭立英听了半信半疑。

夫妻俩在实验室忙活开了。他们首先将这些“破烂”整理归类,凑成了几件“整尸”,然后对其进行“拯救”,果真凑成了几件宝贝。夫妻俩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大笑起来。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论证和试验,夫妻俩终于完成了卫星激光通信的概念研究和单元技术研究,并初步掌握了关键技术,谭立英也顺利通过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拿到毕业证书的那天,夫妻俩忍不住相拥而泣。

此时,谭立英与丈夫已在研究中投入了两万多元,他们的积蓄已经见底了,而激光通信研究才只是开了个头。为了获得进一步研究所需的资金,马晶和谭立英商量后决定向国家相关部门求援。

跑经费的日子,谭立英不知该进哪间办公室,更不知该找谁反映情况,就那么迷茫地在航天部办公楼的楼道里徘徊。她的举动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几经辗转,她找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在读了谭立英的毕业论文,了解他们夫妻所做的工作之后,陈芳允激动地说:“你们做得非常好!国家需要卫星激光通信,也一定会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做下去。”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马晶和谭立英在卫星激光通信领域的概念研究引起了哈工大和航天基金的关注和支持,研究经费陆陆续续补充了进来,他们的研究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

韶华虽逝,痴心依旧未改

马晶与谭立英挑战世界前沿科技,注定走的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拓荒之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成了他们的工作模式,女儿也自此进入了“散养”模式,谭立英通常都把年幼的女儿交给邻居或学生代为照顾。女儿考上高中要住校,大多数父母都在担忧孩子能不能适应离开家人的集体生活,可这两口子竟然乐坏了——因为有更多时间可以投入到科研中了!女儿高考结束第二天,两人就为了项目的事情出差了,以至于女儿说:“在咱们家,实验是亲生的,我是马路上捡来的。实验室里的那个‘孩子’总是比我更重要……”

这些年,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歉疚,可是,心中的使命感让他们觉得实验等不起,团队成员也等不起。马晶后来回忆说:“多年来,我们几乎没休过周末,没有节假日,真的是日日奋战夜色里。记不得,月圆月缺,春风又绿。漫漫长路二十年,几度风风雨雨。到今朝,连通天地。”

某个清晨六点,马晶、谭立英和他们的团队已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着,他们已带领团队在基地鏖战了近两个月。由于当初对试验的复杂性及各部分工程任务量等估计不足,科研经费又一次出现短缺。马晶和谭立英默契地使出了老办法——自掏腰包。他们在附近小区租了套毛坯房,又从家里搬来电视机、窗帘、大米,让参与试验的老师们自带行李搬了进去。日子必须精打细算,所有研究人员每天中午都只吃6元的盒饭。

彼时,在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双向捕获跟踪试验现场的大屏幕上,“海洋二号”卫星以两万多公里的时速疾驰而来,它经过试验区域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必须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卫星光信号与地面光信号准确对准,实现快速双向捕获、链接并跟踪。

11秒!“海洋二号”进入链路试验区后仅11秒,地面终端就成功捕获到卫星终端发出的光信号!试验现场顿时被掌声和欢呼声包围。该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进行卫星激光高速通信试验的国家,国际上首次成功进行了卫星与地面直接探测高速星地激光通信试验。

这一刻,马晶、谭立英一直紧盯监测屏幕的眼睛湿润了。夫妻俩默契地抬头相望,相视一笑。作为同一个科研团队里的战友、事业上的搭档,这对伉俪又一次共同见证了一个难忘的时刻。

2015年1月,马晶和谭立英团队的科研成果“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获得了我国发明创造的最高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回忆起这些年的艰辛和付出,向来在外人面前低调的马晶忍不住在众多朋友面前热烈地表达他对妻子的爱和信任。被散养了二十年,已远赴加拿大留学的女儿得知喜讯后,这样祝贺双亲:“千里之外候佳音。喜极泣,无知顽童,也将而立。”

面对巨大的成就,马晶和谭立英很清醒:“这仅仅是序曲,卫星激光通信事业还要继续下去,为国家建立天地间的激光高速信息网络是我们的梦想,一生做好这件事是我们的最大快乐。”年近花甲的科学伉俪韶华虽逝,痴心依旧未改。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夫妻俩激光卫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miniSAR遥感卫星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激光3D长绳
神奇的激光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