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能生”2016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甲卷)
(本试卷适用于使用全国卷Ⅱ地区)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编者按:本次考试由新东方优能中学与《教学考试》杂志社共同组织发起,全国26个省市数十万考生参加,试题创新度较高,吻合高考命题趋势。本刊特刊发以供广大读者考前模拟检测,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毛佩琦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 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1 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议载之短。代宗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辩罪问端,伏罪。载长子伯和、次子仲武、次子季能并载妻王氏赐死。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名姝异乐,禁中无者有之。兄弟各贮妓妾于室,倡优偎亵之戏,略无愧耻。及得罪,行路无嗟惜者。
(选自《旧唐书》一一八卷,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B.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C.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D.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如《老子》《庄子》;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如《史记》《资治通鉴》。
B.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正式确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至唐代,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C.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纪年方式。其中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皇帝即位后,因一些特殊原因也可以改元。
D.在古代,往往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若某家只有兄弟三人,则以伯(孟)、仲、季来排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载自幼十分聪慧,在官场上极善逢迎。在代宗即位后,由于好友李辅国的举荐,加之他自身善于揣摩上意,官职一路升迁,仕途颇为顺利。
B.元载勾结内臣,同时铲除异己。由于与董秀结交,元载能够提前了解皇帝的心思,也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并借机除掉了不与自己合作的鱼朝恩。
C.元载恃宠妄为,丝毫不知悔改。在鱼朝恩伏法后,元载更加骄奢淫逸,不但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住所,而且即便皇帝已训诫提醒,也毫不收敛。
D.元载虽权倾一时,终归祸及妻小。元载被处死后,他的妻子儿女也被赐死。得势时,轻浮之士咸集其门,财富不可胜记,失势后,却无人为他叹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2)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 村[注]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8.请结合诗歌的前三联分析“事事幽”三字的内涵。(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联表面上是“幸词”,实为“苦情”,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明自己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认为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国家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布衣粗食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边看着孩子玩,边招呼人刷鞋,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看着母亲翻了个身,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那就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了……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九九文章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意在表明刚刚来到城市里的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同时也表明城市空气不如乡村空气清新。
C.小说善用对比来凸显人物形象。例如“他”开始不情愿在城市打工而后来却主动去找擦鞋人,体现了“他”在来到城市之后心智不断成熟。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通过这些描写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E.小说中的“他”和母亲是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缩影,小说通过他们在城市的“冷暖”遭遇,反映了农村务工人员普遍的生存状况。
(2)请简要分析“城管巡查”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他”的形象。(6分)
(4)小说的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小文离世,世间再无“扫地僧”
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做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2015年1月10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当天是周六,学院实验室的学生本来就不多,听到李老师的事,气氛一下变得特别沉重。直到晚上8点多,研二的李亚惠说话还有些哽咽。李亚惠说,自己是从吉林大学考到北师大的,第一次见李老师时心里特别发怵,担心李老师名气这么大,学术这么厉害,会不会不好接触。结果,不光是邮件及时回复,见面李老师也丝毫没有架子,而是笑呵呵的,很关心她的研究兴趣。
“每次见面,李老师都会问我最近怎么样,钱够不够花,学校给的补助够不够,问的都是父母才会问的问题。”北师大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周壮说,李老师不止一次叮嘱有困难一定要告诉他。由于周壮是跨专业考的,李老师还给了周壮很多关于遥感的教材和参考书。
对于“布鞋院士”的称呼,李亚惠称,北师大的同学们私下都不会以这个称呼李老师。“布鞋院士这样的说法都是不了解李老师的人才会讨论的,在我们眼中他就是李老师。李老师本人特别低调,他也不是为了上课才改变穿着的。他平时就是那样的打扮。这个称呼与他低调的为人不符。”李亚惠说,她最后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前一阵子往李老师家中送资料时。她说,李老师就住在学校家属楼,房子不大,装修也非常简单。客厅除了沙发、书桌并没有多余的陈设。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学生回忆,在学院楼里,经常能看到李老师,他就像一个很普通的“老爷爷”,穿着布鞋,拿着小布兜走来走去,非常不起眼,“就像那种扫地僧给我们的感觉”,这样一位泰斗级的院士如此低调朴素,非常令人敬佩。
2004年,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李小文回到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吸引李小文回到成都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家批准依托中科院和北师大成立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小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回来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成都建立起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分室,因为西部地区更需要遥感科学,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大有作为。2012年,电子科大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小文出任首任院长。如今,他仍带着一批研究生。
据成都电子科大新闻网刊载,早年李小文就捐出自己的巨额奖金设立研究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激励学生投身遥感事业。后来,李小文又将自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20万津贴,捐出来作为种子基金,设立了遥感基础研究基金。为帮助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他又捐赠出个人的“长江学者”奖励津贴,以长女李谦的名字命名助学金。该项助学金按年评定,每年5至10人次,每人次1 000至10 000元不等。
1月16日上午9点,是李小文的告别时间。告别的队伍排了很长,延绵三百多米。一位前来道别的教授喃喃自语:“我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来的告别会。”熟悉李小文的人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走得快,没有太长久的痛苦,也算成就了他的传奇。”一位与李小文从美国留学时代起便是好友的科学家说:“我觉得小文现在挺好。在国外,一个人去世是可以为他唱歌的。他这个人的一生是值得庆贺的。”
(摘编自《京华时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院士是科学网博客中的活跃分子。在博客中,李小文院士自称“老邪”,他把博文分为生活点滴、历史杂谈、科网外传、海外来鸿、课件科普、怪哉虫儿几个类别,有专业知识讨论,学习心得分享,也有对时事热点如马航事件等的关注及评论。博文更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要更新一篇。大多数博文的阅读量均上千次。(《新华网》)
②李小文对母校和老师一直心存感恩之情。在雅安芦山地震后,李小文特意为曾经就读的成都28中(今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寄来《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等防震科普读物,以表达对母校师生的关怀之情。(《华西都市报》)
③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推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梦也科研,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的是你;酒里乾坤,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的,也是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北师大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李小文的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做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也随之迅速流传开来。
B.学生们不会以“布鞋院士”称呼李小文,是因为李小文为人低调,他不会因为上课而刻意改变穿着,所以这样的称呼既不符合他的为人,也不会得到他本人的认可。
C.李小文回到电子科技大学,不仅是西部地区对于遥感科学的需要,更是因为在西部,遥感应用大有作为。为此,他在成都建立起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分室。
D.无论是李亚惠、周壮的讲述,还是成都电子科大新闻网的刊载,都表明李小文院士一直在用自己的真诚、自己的奖金帮助着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来完成学业。
E.从文章最后一段,李小文院士离世后朋友们的评价来看,由于李小文平时为人真实、洒脱,且颇具传奇色彩,所以他的离世,虽令朋友们悲伤,但也能平静面对。
(2)结合材料概括:在中国遥感事业方面,李小文院士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3)结合材料分析: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6分)
(4)李小文院士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她虽然并没有专门学过京剧,但因为从小随奶奶生活在京剧团大院里,________,也学会了不少经典唱段。
②随着节目的热播,同名主题曲《爸爸去哪儿》成了小朋友_______的歌曲,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哼上两句。
③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来到了北京,一转眼已经在这儿六年了,其间_______的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有很多了。
A.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
B.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C.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D.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洛杉矶湖人队在经历了七连败之后,科比在对阵华盛顿奇才队的比赛中轰下赛季新高31分,带领湖人背靠背客场取胜,止住了颓势。
B.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房价在经历较快上升之后,2016年第二季度后有出现一波断崖式下跌的可能。
C.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12月1日发表声明,证实由于土耳其方面的态度,俄方已经拟定一份有关暂停或终止与土耳其科学与技术的协议。
D.12月3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在第三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做了题为“开创中国网络视听产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的主题演讲。
15.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超然”,是指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
②“参与”则是以其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
③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
④借中国古人之用语,大致可以区分为“出世”与“入世”
⑤自古就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⑥就“入世”讲,知识分子因掌握了知识而思考更具“普遍性”的群体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①②⑥⑤④
C.⑥③④②①⑤
D.⑥⑤③①②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工笔与写意,是中国国画的两种技法。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___①___。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___②___,写意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事实上,不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作为一种体系之下的两种绘画形式,___③___,而且其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并无二致。
17.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6年至2014年九年间我国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6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2015年10月1日上午,甬台温高速温州方向燕居岭隧道口发生车祸,一名司机被卡车内,情况危急。事故发生后,台州高速交警迅速赶往现场处置,并请求119、120前往增援。然而,就在救援力量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被称作“生命救援通道”的高速公路硬路肩,却被一辆又一辆私家车占据着。经过高速交警全力疏导,15分钟后,救护车和消防车到达现场,但经医生确认,司机已死亡。据了解,事故发生时,受伤的司机意识清醒,还能讲话,大概经过十多分钟,才慢慢陷入昏迷。救援人员说,如果硬路肩没有被堵,救护车能早点到,司机或许还有救。
针对以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不是“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而是并列关系,“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
2.D。A项“尽管这并不公平”错,原文并没有说科举制度不公平;B项利玛窦并不是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赞叹中国制度;C项“并没有任何作用”过于绝对。
3.D。A项强加因果;B项“成为理论武器的是“平等的‘中国精神’”,不是科举制度;C项法国和英国形成清新中国文明的潮流,并不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
4.B。
5.B。六部中的民部,应为户部。
6.A。原文并没有说李辅国推荐元载,只是在代宗面前称赞。
7.(1)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贬低前贤,认为文才武略没有比得上他的。
(2)上封人李少良秘密将元载的丑恶行迹奏上朝廷,元载知道后,面奏代宗,将李少良等数人全都在朝廷打死。
8.“事事幽”三字是全诗的主旨(1分)。首联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颔联的来去自如的燕子、相亲相近的鸥鸟,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2分);颈联通过写老妻、幼子的活动,写出了江村生活的闲适。(2分)
9. 尾联因诗人的朋友可以“供碌米”,可见此刻诗人暂时衣食无忧,所以表面上是“幸词”(2分);但“但有”就表明诗人的悠闲生活是建立在朋友接济的基础上的(2分)。同时,最后一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表明诗人其实有所求,只是寄人篱下,不能显露,所以说是实为“苦情”(2分)。
10.(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1)C3分;D2分;B1分,A、E不得分。
解析:A项,“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起到的是总领全文的作用,不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项,“表明市空气不如乡村空气清新”不准确;E项,小说并不能反映出农村务工人员普遍的生存状况。
(2)①这一情节是城市冷暖的结合点,母亲被烫伤是“冷”,好心人帮助是“暖”。(2分)
②这一情节是小说的转折点,将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因为这次事件,小说的主人公看到了城市的“暖”,获得了前行的动力。(2分)③这一事件,体现出了母亲的坚强,也体现出了主人公和母亲之间的亲情。(2分)
(3)①成熟懂事,内心坚韧。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商议辍学;来到城市后,尽管不愿意为人擦鞋,但为了读书的梦想一直坚持;②孝顺母亲。在母亲被烫伤后,尽管母亲拒绝,但他感到不能失去母亲,连夜去买药;③顽强不屈,积极乐观。努力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含泪奔跑”。
(4)①这个世界有冷的一面,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母亲经历了这种冷暖。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母亲摆摊被城管清理,腿被烫伤,城管怏怏离去:这是城市的“冷”。为母亲买药膏时,“他”的钱不够,店主了解情况后的好心资助:这是城市的“暖”。(4分)②主人公的泪既是因城市的“冷”而伤心的泪,也是因城市的“暖”而感恩的泪。(2分)③主人公并未止于流泪,而是“含泪奔跑”。他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所以“含泪奔跑”也就是一种在伤心与感恩中不断的奋斗前行,永不放弃的精神。(2分)
12.(1)C2分,E3分,A1分,B、D不给分。
解析:A项“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不准确,从李小文博客的内容和点击量来看,很多人对他是有一定了解的。B项“这一称呼不会得到他本人的认可”在文中没有依据。D项,学生李亚惠、周壮的讲述是为了表明李小文对学生的关心,体现不出二人品学兼优、家境困难。
(2)在成都建立起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分室,为西部遥感事业做出贡献;捐出自己的奖金设立研究基金,奖励和资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投身遥感研究;亲自带研究生,培养遥感人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本文最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2分)如通过李小文学生的评价体现李小文对学生的细心关怀。(2分)侧面描写更加的真实客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2分)
(4)①朴素低调;②强烈的责任感;③心存感恩;④真诚热情;⑤颇具传奇色彩;⑥平易近人。(每答出一点,并有相关分析得2分,答出四点得8分。)
13.C。耳濡目染,强调长期看到或听到,自然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强调听得熟了,可以复述出来;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
14.D。 A项中途转换主语,B项“根据……显示”成分赘余,C项“终止与土耳其科学与技术的协议”应该为“ 终止与土耳其科学与技术合作的协议”。
15.A。
16.①工笔又分为白描和重彩;②与工笔不同;③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示例:图表显示,2006年至2014年我国人口总数逐年增加,自然增长率2006年至2010年逐年降低,2010年后逐年升高。(内容完整,给4分;答出总人口逐年增加的,给2分;答出2006至2010年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的,给1分;答出2010年后逐年上升的,给1分。语言连贯,给2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18.略。
【参考译文】
元载是凤翔岐山人,家境本来寒微。元载自幼嗜好学习,喜欢写文章,性情敏捷聪慧,博览子部、史部书籍。肃宗即位后,急于处置军务,命诸道采访使量才提拔属官。元载入朝任度支郎中。元载智慧聪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许他,把有关国计民生的事务委任他办理,让他充任使节赴江淮,总领漕运职务,不久加官御史中丞。元载与幸臣李辅国亲善。于是李辅国让元载兼京兆尹。元载意在宰相,面见李辅国恳切要辞去京兆尹。李辅国看出他的意愿,同意了。代宗即位,李辅国权势更重,在皇上面前称赞元载。元载能够探察皇上意图,因此很受恩宠,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李辅国死,元载又交结内侍董秀,多给他金帛,让暗自传达密旨。因此皇上有所关注的,元载必先知道。顺承意愿、探究微义,言谈中必定暗合,代宗因此更信任他。内侍鱼朝恩依仗权势、自负恩宠,不与元载合作。元载常常怕他。大历四年冬,元载趁机密奏鱼朝恩专权,行为不轨,请将他除掉。五年三月,鱼朝恩伏法。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褒贬前贤,认为文才武略没有比得上他的。在城中建成南北两所豪华宅第,室宇恢宏壮丽,为当时第一。穿绔罗的婢女奴仆有一百余人。恣意放纵,犯法妄为;奢侈僭越,没有限度。代宗详尽地察觉到他们的恶迹,但因为元载被任用多年,想(不杀他)使君臣的名分得以保全。于是在元载单独晋见时,代宗劝诫他,但他并不悔改。上封人李少良秘密将元载的丑恶行迹奏上朝廷,元载知道后,面奏代宗,将李少良等数人全都在朝廷打死。于是道路行人以目示意,无人敢议论元载的劣迹。代宗明察元载的所作所为,已经数年,但元载恶行长远不加悔改,致使众人的愤怒日有所闻。辨明罪行追问事端,元载伏罪。元载的长子元伯和、次子元仲武、小儿子元季能和他的妻子王氏也被赐死。元载处在宰相职位多年,权倾四海。域外珍宝异物,都汇集在他的门内,资财不可胜数,因此元伯和、元仲武等人得以任意妄为。奔向他门下的轻浮士人,唯恐奔走不及。名妓美女奇异音乐,宫中没有的他都有。兄弟各自在家中蓄养妓妾,倡优表演的猥亵游戏,一点不觉羞愧可耻。到元载获罪,路人没有嗟叹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