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差异的文化背景——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2016-03-20 19:59白絮飞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地理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民族

白絮飞(呼伦贝尔学院 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少数民族教师课堂教学差异的文化探源——以呼伦贝尔市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JSY12232)



浅析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差异的文化背景——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白絮飞
(呼伦贝尔学院 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少数民族教师课堂教学差异的文化探源——以呼伦贝尔市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JSY12232)

摘要:本文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基于课堂观察,总结民族教师在讲授、提问、组织活动及教态等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及与汉族教师的差异,从少数民族性格特点及其生长环境等文化背景中对民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点进行原因探析。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应遵循多元文化发展的原则,发挥各民族教师的优势,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教师;地理教学;文化背景

一、研究概述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的行为表现,包括讲授行为、提问行为、讨论行为、演示行为、组织活动行为等,是挖掘课堂教学特点的主要因素。地理教学行为是教师地理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性格特点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不同的教学特点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而这些特点与教师自身生活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二、少数民族教师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汉族教师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民族教师在教学中表现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多才多艺,善于全方位展示自己。具体表现在以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中。

1.教态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仪容仪表、手势、目光及眼神等,这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整体直观形象,体现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学习有较大影响。调查显示,学生喜欢教师有轻松愉快的表情,洒脱自如的举止,和蔼亲切的眼神,沉稳坚定的态度。少数民族教师的教态一般表现为洒脱、生动、活泼,处处散发着活力,语言、手势、姿态都很优雅,犹如跳舞一样优美。例如,在讲到“新疆”时,少数民族教师会随着播放的维吾尔族歌曲而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从而更能感染到学生。另外,少数民族教师语言直率、幽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多数学生认为,在少数民族教师的课堂上,会感觉很轻松很愉悦。

2.讲授行为

(1)语言表达率直、幽默、语速慢

第一,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表达比较率直。少数民族教师用汉语讲课时,表达直接,一般不用丰富的修饰语言来讲解。第二,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表达比较幽默,少数民族教师讲课时,从发音、语调、选词等方面,都会表现得非常幽默,听课中感受教师用词独特,使学生忍俊不禁,教学中充斥着快乐的因素,让学生能够开开心心地学习。第三,语速较慢。对于少数民族教师来说,汉语是其第二语言,能够运用汉语来讲课,非常了不起。他们的语速普遍较慢,这样的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比快节奏的语言听起来舒服,有更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

(2)情感表达强烈而丰富

例如在讲到“内蒙古高原”内容时,当谈及茫茫的草原,蓝天和白云,成群的牛羊时,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家乡,这时,少数民族教师通常会沉醉其中,表现出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当涉及到由于大气候的变化以及过度放牧、在草原上种植作物等人类不合理地开垦和利用草原,导致草原退化,沙带面积逐渐扩大的时候,少数民族教师会表现出深深的遗憾和憎恨。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是少数民族教师普遍具有的特征。

(3)逻辑思维以演绎法为主

少数民族教师在讲授中,较为普遍地运用演绎法进行推理,即讲解时先给出结论,再进行论述。例如,讲到地中海这种气候类型时,有几种讲授方法,第一种是演绎法讲授,首先告诉学生下面学习“地中海气候”,然后分别从位置、特点、成因、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讲解;第二种是归纳法,首先出示气候区冬夏两季景观图片,总结气候特点,找到分布地区,分析气候成因,归纳气候类型。少数民族教师选择第一种讲法的占65.2%,汉族教师选择第二种讲法的占70.4%。

3.提问行为

教师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相对较少。统计结果分析,少数民族教师每节课提问的次数平均1.5次,追问较少,为0.5次,而引导学生提问几乎没有。汉族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超过4次,追问率达65%,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少数民族教师在提问时,多数集中在知识点的回忆或相关旧知识回顾,属于浅层问题,而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即深层次问题提出较少。

4.课堂活动组织行为

(1)讨论活动的组织比较仓促

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上,较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即使有组织讨论活动,其操作也较简单。如:“气候对吃穿住行等人类活动有何影响?给大家2分钟时间,前后桌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是形式上的,不是实质的讨论活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是因为,一是学生讨论不充分,二是小组内分工模糊,三是讨论题目设计不合理,或大或小。

(2)有些课堂活动组织效果较好

对于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少数民族教师运用较多。地理课堂上,多数少数民族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等课堂活动,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少数民族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潜质。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时,少数民族教师让学生分组,带领学生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在亲自演示中体会地球运动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三、少数民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点原因探析

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不同特点,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特点息息相关。

1.少数民族教师具有坚毅的性格

从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为了生存,他们始终在战斗,这也造就了少数民族坚毅勇敢,不畏艰辛的性格特征。少数民族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渗透这一性格特征,给学生以启迪。根据教学需要,少数民族教师会适时地将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例如“野外寻宝”“绘制校园平面图”“测量当地经纬度”,在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坚强。

2.少数民族教师具有宽容的胸怀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呼伦贝尔市境内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孕育了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美,因此,少数民族性格粗犷豪放,这也是其民族特征。少数民族教师粗犷豪放的性格,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宽容地待人接物,大度地处理身边的事情,培养学生宽广的胸襟。

3.少数民族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呼伦贝尔市拥有我国保存最好的生态草原之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他们世代居住的精神家园,因此,这里的少数民族教师对大自然深沉的爱,在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遮掩修饰之意,这种情感也深刻地感染到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教师与汉族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应发扬各自行为优势,倡导多元教育模式,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鉴.当前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

[2] 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

[3] 吴文定.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德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9(06) .

[4] 王玉玲.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5(05) .

[5] 黄宏.略论我国的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02).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丰收会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