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陈迪中
语言随记:从消极修辞看语言现象
●江西 陈迪中
修辞就是 “修饰辞句”,即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不过,平常我们说到“修辞”,首先想到的就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格——那叫“积极修辞”。与其相对应的叫“消极修辞”。按照陈望道先生的解释,“消极修辞的总纲是明白”。从内容方面说,它要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从形式方面说,它要求 “词句平匀”“安排稳密”。“这四端是消极修辞最低的限度,也是消极修辞所当遵守的最高的标准。”总之,就是要 “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修辞学发凡》)
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上常提到,我们说话写文章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后来也说要“简明、连贯、得体”。在这六项要素中,如果说“生动”需要过多地借助积极修辞的话,那么,其他五项都是消极修辞所要达到的目标,与陈望道先生要求的“四端”是一致的。我们自己说话写文章或读书看报,发现了语意含混、语无伦次、词句不妥、结构松疏等毛病,也可以说就是不符合消极修辞的要求。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几年后,刚上任的陈向宏看到这篇文章(按:指台湾作家木心写的《乌镇》),通过陈丹青辗转找到木心,那时木心在大陆还籍籍无名。(《乌镇推手》,《人物》2015年第1期)
“籍籍无名”语意不明,作者是要表达那时木心在大陆是声名显赫,还是没有名气?“籍籍”与“无名”两者意思正好相反,搭配在一起前后矛盾。籍籍,也写作 “藉藉”,有纷扰、纵横交错的意思,还用来形容众口喧腾或声名很盛。比如,澄观是唐朝高僧,中国华严宗的中兴人物,韩愈写了一首 《送僧澄观》,内中就有“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这样的句子。苏轼《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词也说:“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五灯会元》里用“籍甚”,如“通 (按:指智通道人)礼拜,心(指死心禅师)然之。于是道声籍甚”。(卷十八)《太平广记》里也有用“藉甚”的,如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拜见张祜,见面就说 “久钦藉甚”(卷第二百五十一)。 可见,籍籍(籍甚)都是指名气很大,声望显赫;但引例中后面又说“无名”,岂不自相矛盾?读音相近的有“寂寂”,意为清静无声、冷落寂寞。说当年木心在大陆尚没有什么名声,可用“寂寂无名”。
2.连一生谨慎,从不出格,没有参加座谈会,也没有言论的吴泽霖,因右派名额不够,也被补划为右派分子,这年他60岁,忝列民族学院五大右派分子之一。(《说说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炎黄春秋》2015年第1期)
句中“忝列”是个文言色彩较重的词,用在这里不妥,不得体。“忝”常用作谦辞,表示自己处于某种地位或职务,因能力或资历不够而有愧。例如“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后汉书·杨赐传》);熟语里有 “忝列门墙”(有愧于在师门之下)“忝为人师”“忝居首席”等。“忝”作谦辞时,一定是用于第一人称,而上文却是用在第三人称上;而且,被粗暴地打成右派分子也不是吴泽霖先生“有愧”的事。
另外,“这年他60岁”,按照 “这”(指代距离比较近的人或事物)与“那”(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的分工,应该用“那年”更准确。
3.《张向东:晴雨都是好天气》(载《人物》2015年第2期)一文里说,张向东在法国巴黎骑自行车:
路遇野鸭奶牛,还朝它们嘎嘎嘎、咩咩咩地叫。
“咩咩咩”(miē miē miē),拟声词,是羊的叫声,用在这里不合情境。用羊叫的声音向奶牛打招呼,它有反应吗?当然,我也没听过法国的奶牛是怎么叫的。但既然是用汉语写文章,还是应该用汉语中牛的拟声词 “哞哞眸”(mōu mōu mōu)。
在同一期杂志上,《徐静蕾:父与女》里有一句话:
现在回想,她其实不喜欢父亲让她背的那些诗词,比如《出师表》……
“比如”作为连词,有两个作用,一表比喻,一表举例。上句中的“比如”是表举例,但是把属于记叙文体的《出师表》作为“诗词”的例子,显然不合情境。若在“诗词”后加上“古文”或“文章”,前后就贯通了。
4.2015年第4期《人物》杂志,载有《周航:一个对这个世界有自己主张的商人》一文,其中有一句话:
2015年1月,易到等专车服务被查的新闻再次让他身处风口浪尖,但周航已学会处惊不变,全力准备……
成语有 “处变不惊”,是说遇到变乱等异常或突发情况,能够镇定自若,不惊慌失措。表现出的,是一种非凡的勇气与定力,像苏洵所说的那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心术》);也像苏轼说的那样,“天下有大勇者,卒(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没有“处惊不变”的说法。
在同一篇文章里,周航口述说:
我很喜欢一款App……。我不是一个游戏人口,但是,我觉得它不功利……
这里,“人口”一词不妥。它是一个集合名词,只用来表示复数。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的人的总数,也指一户人家里人的总数。在成语“脍炙人口”中,人口又指众人的嘴。总之,人口表示复数、总数,不表单数,不能说“一个人口”或“我(不)是人口”。
5.《江西晨报》2015年7月22日B07版载文 《1938年生活书店分店落户南昌》,第二个小标题是:
书店门庭落市,晚上十点读者仍不愿离去。
这里“门庭落市”显然是“门庭若市”之误。“门庭若市”这一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形容来往的人很多。 落,据《说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曰落。”可知其本义是树木叶子脱落。有“零落”一词,正是形容花草树叶凋谢、脱落。没有“落市”一说,也与“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不相符合。
6.《萧红的朋友们》(载《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40期)一文,在介绍金剑啸时说:
1936年,二萧离开哈尔滨前一天,金剑啸曾在自己开办的天马广告社内为两人践行,不久后的6月……
句中“践行”显然是“饯行”之误。践,足部,与行走有关。 它同“履”都有“行走在……上”的意思,引申为履行、实践,如践行、践约、践言等。饯,食部,与食品吃喝有关。饯行,就是以酒食送行,也称“饯别”。践行可以带宾语,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承诺”等;而饯行却不能带宾语。
7.《朝鲜六日》(载 《人物》杂志2015年第06期)里有一句话:
可是说到底,游客能看到的朝鲜就这么有限,谷歌眼镜也好义齿摄影也好,一切都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里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成语来类比,显然不合情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大意说当年冬天,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惠公不给。大夫庆郑主张给,他说:“背弃秦国的恩施是不讲亲近之情,幸灾乐祸是不讲仁爱,贪图吝惜自己的东西不是吉兆,激怒邻国是不道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他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头一年(僖公十三年)晋国遭饥荒向秦国购粮时,秦国“输粟于晋”,借给了粮食。另一个大夫虢射不同意借粮,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傅”即“焉附”,他的意思是说,晋国同秦国结怨已经很深 (晋惠公曾经答应将焦、瑕两邑割让给秦国,后又反悔),友好的基础已经不存在,现在办一件卖粮的好事也无济于事,就像一件裘衣,皮都没有了,毛还能够附在什么地方呢?后来就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比喻事物失掉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自身也就不能存在。
在《朝鲜六日》一文中,作者是说在那里旅游,受到严格限制,无法接触到普通民众,所见所闻极为有限。即使把谷歌眼镜和装扮成假牙的相机带进朝鲜,也难以拍到想拍的照片,“一切都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类比,好像是说,照片无法随意拍摄了,连自己带去的谷歌眼镜和义齿相机也就无法存在了,不合情境。可用熟语“一切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8.《江西晨报》2015年8月20日C08版载文《“文革”期间王震蹲点东乡红星垦殖场旧影》,文中说:
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他(指王震)甚至在当时“三自一包”(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的大环境下,提出发展个体养猪承包户,主张把一些旱地及水塘包给承包户种植饲料养猪,生猪按统一价格由畜牧站收购。
“三自一包”是1960年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的一种提法。当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大环境下,“三自一包”成了“刘(少奇)邓(小平)”“大搞资本主义复辟”“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重大罪状之一,是要坚决“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狂批“三自一包”,在“文革”中达到顶峰,哪里还有什么“‘三自一包’的大环境”呢?因此,应在 “三自一包”前面,加上“狠批”一词,才符合当时极不正常的政治大环境。
9.9世纪中后期段成式写的 《酋阳杂俎》记载,玄宗天宝年间(742-756)的一个夏天,玄宗与一王公对弈,杨贵妃怀抱一只康国(撒马尔罕)进献的“猧子”在一旁观棋……
以上是 《狗与人类政治》(《炎黄春秋》2015年第7期)中的一句话。其中引用的书名《酋阳杂俎》显然是《酉阳杂俎》之误。《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二十卷,续集十卷。内容驳杂,包罗很广,凡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都有记载,很多可供考证参详。酉阳,一指县名(驻钟多镇),属今重庆市。一指山名,又有两处。一处在酉阳县西北,接黔江县界(今属重庆市黔江区);一处在酉水流经的湖南沅陵县西北酉溪口,也叫小酉山。相传山有石穴,藏书千卷。秦时有人避乱隐居学习于此。段成式官至太常少卿,学问博洽,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杂俎”,原为众多菜肴杂陈在俎(古人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里;多用作杂记以及类事的书名,取其内容广博杂陈之意,故名《酉阳杂俎》。酋,掌管酒的长官,引申为豪帅、部落首领;与书名《酉阳杂俎》无涉,这是由于“酉”“酋”字形相近造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