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姜有荣
“茶以人贵”新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
●江苏 姜有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到一位日本陶瓷收藏家的府上做客,老人拿出一只在20世纪80年代以五百多万港币拍得的斗彩鸡缸杯,斟茶相待。马未都右手拈起此杯,左手托稳,一口饮尽清茶,然后向老人行礼道谢:“这是我这一生喝过的最昂贵的茶了。”老人说:“茶不以杯贵,却以人贵。你是贵客、知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涉及三个对象——古董鉴赏家马未都、老人(日本陶瓷收藏家)、斗彩鸡缸杯,关键句是马未都和老人的对话。其中,马未都的话充满感激之情,老人的话充满哲理。为此,该文题的审视应该围绕着“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来进行,其立意角度有三:
⑴从古董鉴赏家马未都的角度:①要理解别人的善意,懂得别人的尊重。②对别人的善意、尊重,要懂得感恩。③物质只能让人富有,知识 (学识)方能让人真正高贵。④人的识见比事物本身更加可贵。
⑵从老人 (日本陶瓷收藏家)的角度:①人,贵在相知。②面对知音,应以最好的心意相待。③对人最大的尊重是相知(宝剑赠烈士,宝物酬知音)。④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⑶从斗彩鸡缸杯的角度:①只有遇到知音,物的价值才能被发现或认识。②只有用得其所,才能显现价值。③真正的贵是物以人贵,而非人以物贵。④物是冷的,但人可以赋予它情感的温度。
【佳作展评】
[记叙文]
“慧眼”
阜宁中学高二⒆班 陈雅
我是一块沉香,严肃地说是一大块。我待在这户人家门前大概有千年光阴了吧,可是,大概是我长得太过平凡,这家人经常用我晒晒萝卜干之类的农副产品,更有甚者,坐在我身上,晒晒太阳,拉拉家常,很是惬意。我一块千年沉香,竟落到这般田地,很是郁闷。
大约是我的郁闷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了一队考古学家来村子考察。哦,对了,我忘了说,这个村子虽小,却极有灵气,有很多珍稀林木。考古学家这里转转,那里转转,最后转到了我的面前。
我心里欣喜若狂,面上却不动声色。呃,当然了,我也不能有什么表情。这家的男主人很快便出来了,朝考古学家殷勤地笑笑,让我想起来一个词——市侩。不过,我无暇顾及这些,我只想早日离开这个地方,寻找一个可以显现我价值的去处。男人开口了:“您在看这个呐,这东西放在这好多年啦,竟一直没有烂,估摸是个好东西吧,啊?”考古学家戴着厚厚的镜片,我看不清他的眼神,只听见他冰凉的声音:“没什么特别的,一块破木头罢了。”我觉得我的心都快碎了,世人啊世人,你为何眼拙如斯?考古学家走了,男人愤愤地踢了我一脚:“你终究是个晒萝卜干的命啊!早点劈成柴火才是正经,省得放在这里占地方。”
他嘴上虽这么说,但并没有真的把我劈成柴火,因为他老婆建议把我做成房梁。可悲啊!在一片刺耳的锯木声中,我看见沉香屑飘了一地。我被打理得光滑油亮,做成了房梁,从高处俯瞰这家人。事已至此,我已经没有任何期望了。千年沉香又如何,我被困此地,心有不甘,却也仅只是心有不甘而已!
又是很多年过去,我已垂垂老矣,等待我的是另一场劫难。这家人最终还是把我拿去劈柴了,在一片火光中,我想起了这家人所干的荒唐事,把小叶紫檀当作普通木材拿出去卖,把珍稀林木砍了种田,凡此种种,我已不太记得清了。
我这块千年沉香在痛苦的回忆中化为一撮黑灰,炊烟在屋顶萦绕不去,那是我长长久久的叹息……
[评析]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记述了一块千年沉香“闷-喜-悲-叹”的心路历程,让人读来感慨唏嘘。尤其是千年沉香被考古学家判定为“一块破木头”一笔堪称绝妙,因为它既促成了千年沉香的心情从 “还抱希望”向“彻底绝望”的转化,又促成了本文的悲剧性从 “愚者不识”向“智者不识”的深化。知遇何以成恩?由本文千年沉香之境遇自可得之。(姜有荣)
[散文]
一剪梅
阜宁中学高二⒆班 戴昕芃
无意中看到一张卡片,名为“一剪梅”,卡片上白雪纷飞,却氤氲着一枝遒劲的红,似有清香扑鼻而来,漫天寒意都像被这枝梅烧灼尽了。
想起费玉清唱的那首《一剪梅》:“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温润如玉的嗓音配上意境优美的歌词,令人深深陶醉。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向妙玉乞过一枝红梅,美不胜收。若是换作别人,妙玉断然不愿相赠。白雪红梅,与那冰清玉洁之美少年相映相衬,是世间至美隐喻。宝钗黛三人去妙玉处喝茶,钗黛用的是古玩奇珍杯,独宝玉剩了只绿玉杯。宝玉不肯用此杯,解释道,到妙玉处自然把那金玉视作俗器。可见他虽对不了“槛内人”的拜帖,却足以做妙玉的知音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天地之间,得一知己足矣!可正如白衣卿相柳三变举酒问月:“谁知我的潦倒?谁懂我的骄傲?”世间知己实在难得,只教人将一腔情怀挥洒纸上,留待后人评说。
越长大,越孤单。只记得小时候,还真有一个谈得来的好友,不知是否可称作知音。名字里有个生僻字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要知道念不出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老师就把名字难念的我和她安排在一起坐,她的名字中有一个“梅”字。 我是“艹”,她是“木”,我们自然很快混在一块。难兄难弟,自然要惺惺相惜。我和她一起读书,跳皮筋,听音乐,看动画片。我提到头,她就说到尾。一个眼神动作,彼此便能知晓意味。我们一起看《漂来的狗儿》,里面有一个算命的说,狗儿的脚绷直时自然弯成一个弧度是 “贵妃命”。我们就比起手来:她手胖,绷不起来;我是弹钢琴的,常练习,手有韧性,自然弯得起来。她羡慕极了!我们都知道那是无稽之谈,但我掩不住淡淡的得意,她表现出淡淡的沮丧,过了两三天却又归于平淡。虽然现在看来,那时的一切平淡无奇,但感情却是极真的。
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虽然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但还是很想给她写信,而且心里还想着一定要写一篇精彩绝伦的文字。可越改,信越平淡,最后像极了一杯凉白开。太寡淡!我心里很是懊丧:这怎么寄得出去?
忽然想到古人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便觉得不如将这“一剪梅”的卡片寄出去。真正的感情不需要浓墨重彩的装饰,真正的默契不需要妙语如珠的回应,远方的好友会明了我这一片真心。
梅花憎恶尘埃,故生于高处;不争虚名浮利,故开在寒冬;渴望得一知己,故香远益清。人海茫茫,只愿一人闻香踏雪而来,寻我于苍茫飞雪中,万念俱被寒风涤净,只留下一颗真心与一片缄默。
[评析]本文以 “梅”为线,一线串珠,形散神聚。其特色凝结于“四美”:一是画面美。“一剪梅”卡片、《红楼梦》中踏雪寻梅的镜头都很有美感。二是音乐美。费玉清唱的那首《一剪梅》为本文定下了优美的情感基调。三是人情美。小小少年,意气相投,真挚率真。四是典故美。驿寄梅花的典故既照应开头,又表达出了作者真挚浪漫的情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乃古代文人之雅致,当代中学生能有如此浪漫之情愫,实属难能可贵。(姜有荣)
[议论文]
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
阜宁中学高二⒆班 周嘉琪
古语有云:千金易得,知音难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这一知音,终身不复奏琴,可见知音难得,亦可见知音之重要。人生在世,繁华过往终不过一瞬,能有一知己共度寂寞平淡岁月,这寂寞也就不再寂寞,平淡也就不再平淡了。
知音当然是越多越好,但知音决不等同于那些泛泛之交,也不一定非得地位相当,关系紧密。真正的知音,首先应该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能够理解你的人。正如管仲所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身上在世人看来的不足,在鲍叔牙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变成了管仲的长处,这便是相知的力量,其深情厚谊令世人羡煞。刘邦和张良,一是世代农民,一是五世相韩的贵族公子,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音,成为君臣知遇的典范;范增虽被项羽称为“亚父”,却因“不足与谋”而被离间,最终愤然出走,客死他乡。
真正的知音,还应该如寒夜中的一星烛光,带给你希望和力量。中国古代有多少文人雅士、英雄豪杰因为未遇知音、难得明主而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空老林下。又有多少有识之士生前没有知音甚至被人迫害,面临绝境之时,跌足长叹之际,只能遥寄身后,希望有人或许能理解他,追随他。屈原若是在楚国君臣之中有一个知音,也不至于慨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直至最终自沉汨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堪称知音的际会,他们产生的力量改写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一直为世人称道。
作家丁立梅有一本名为《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的书,且不论这本书的内容,单从书名便可感觉到知音之间的惺惺相惜:风给了一朵花生长开花、展示生命绚丽的机会,花给风以动人的色彩、销魂的清香抑或浓香。风虽然不能停留,但它记住了花的芳香;花虽然不会迁徙,但它懂得风的情意。多么美好的际遇!你是风儿,我是花,潇潇洒洒,点亮天涯。风的灵动,风的浪漫;花的温馨,花的缱绻!歌手周杰伦、词人方文山早已成为业界的神话,他们就像风儿和花儿一样一起创造了无数奇迹。科学界、企业界像这样创造神话的知音更是不胜枚举。我们在羡慕这些奇迹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奇迹背后的风景——风儿对花的深情,花儿对风的神会。
人生中有那么多的春柳、夏荷、秋月、冬雪,得一知己飨之,当是一大幸事。当岁月剥离了琥珀般的皮囊,当浩瀚归于渺小,当一切归于宁静的时候,蓦然回首,你会发现生命中值得永久回味的就是与伊人共度的时光。每一次失败和忧伤,会有人与你分担;每一次欢乐与荣光,会有人与你共享……真所谓看岁月静好,得现世安稳。
[评析]本文笔力集中,说理透辟。主体部分只阐明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选例或正或反,或概括或典型,或抽象或形象,既有说服力,又具感染力。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又将知音比喻成风和花,展示出了知音之间令人羡慕的美好情谊,从而使理性的思辨与形象的昭示交相辉映,生发出理趣的光华和诗意的美感。(姜有荣)
[新巧作文]
谁解樟树情
阜宁中学高二(21)班 王充
小磊有一个秘密,他能和树木说话。当然,是用心去交流。
一天上学,小磊看到路边一棵高大的香樟,青翠的枝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粗糙而坚韧的树干诉说着它经历过的沧桑。“小朋友,不去学校,在这儿干吗?”小磊一惊,四下望去,并无一人。“是我,老樟树。”小磊一愣,暗自想道,肯定是有人在搞怪!“没人搞怪,是我在和你进行心灵沟通。”这下小磊信了:“树还能和人进行沟通?”“当然,只不过绝大部分人听不见,而你用心了。”
放学后,小磊又去找樟树:“樟树爷爷,最近环境质量很差,你没事吧?”樟树笑了笑说:“唉,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人类也别无选择,记得很久以前,路上只偶尔来几个穿长袍马褂的,现在车挤车,人挤人,不大力发展工业不行啊。我也就尽我所能,多吸些二氧化碳吧。”小磊惊讶地说:“爷爷,您多少岁了?”“呃,记不清了,少说也有一百多了吧。嘿,我吸过的二氧化碳比你读过的书还多呢!”
自那以后,小磊常去和樟树聊天……樟树像阅历丰富的老人,平静地为小磊讲着生命的道理。
这天晚上,下起了雨。雨淅淅沥沥,顽皮地敲打着每家每户的窗子,又欢笑着跳远了。小磊心想,这下樟树能畅快地洗个澡了吧!明天一定要起个早,去看看。
第二天,却起了霾,如天降一只巨掌,将整个大地攥在手心里,透不进一丝光亮,对面也看不清人,只能听见一声一声的咳嗽声。
一直到放晚学,霾才散尽。小磊兴致勃勃地冲到樟树那儿。奇怪,只有一个桩!一个毋庸置疑的樟树的桩,一个冰冷、死去的桩,一个竖立在那儿的惊叹号!愣了许久,小磊问一个路人:“叔叔,这树呢?”“今天上午被路桥公司砍了,这以后啊,开车要方便多了。”“可樟树说,他还要吸更多的二氧化碳呢!”路人不解地朝他望了望,耸耸肩走了。
月光如霜,洒满地面。朔风乍起,花落花谢。坐在樟树桩上,小磊依然感到那份温暖,那份樟木用心去呵护人类的温暖。他在沉思:人类应当把樟树认作知音,人有这种理解力;但是,人类是樟树的知音吗?
夜已深,人声渐绝,只听到秋风如一头困兽,在城市的上空咆哮。
[评析]本文的亮色体现在“三新”:一是选材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素材是“人与人”,而本文另辟蹊径,选择了“人与物”。二是立意新。人皆以为“要人知物,易;要物知人,难”,而本文颠覆了这一看法,翻转出了“物尚能知人,人竟不知物”的新意,发人深省。三是文体新。聚焦环保问题,本无“看头”,作者却用童话这一文体将之写得摇曳生姿,饶有兴味。“三新”渗透着“齐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生发出“知物,方能平等相待;惜物,方能和谐共生”的深意。(姜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