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张东河
2016年高考作文模拟题选析
●江西 张东河
一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土壤中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并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就迅速地把根扎下去,“定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他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要“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现实,也就在原地扎根,再也不游走了。它一旦打定了不走的主意,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而且长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检测试题)
【评析点拨】
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的新材料作文题。其核心立意寄寓在故事性材料中。审题时,要全面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进行分析。本题材料讲述了卷柏能够行走、“逃离”的奇特之处,但植物学家一旦限制其逃离,它也能在原地深深扎根,长得很好。由此,可以得出“习性是可以改变的,退路被截断,安定内心,激发潜力,也能获得成功”的立意。当然,如果要否定植物学家的做法,也可从反面立意。
二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上海地铁车厢内,几名乘客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指责其吃泡椒凤爪并将鸡骨头扔在车厢地上的不文明行为。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据网友爆料,该女子竟然是一名小提琴老师;还有网友爆料,她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友 “人肉”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而她所在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河北省衡水市2016年高三大联考试题)
【评析点拨】
这是一道时事类的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主要有三方面内容:①女子在地铁车厢吃凤爪扔鸡骨头,引发乘客与之理论并相互对拍;②该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众网友对其“人肉”爆料;③女子迫于网络舆论压力丢了工作,所在公司业务受影响。涉及的主要对象包括 “凤爪姐”、“人肉爆料网友”和网络舆论。写作时可以针对这三个不同对象,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切入点来立意:一、“凤爪姐”的角度:我们需要具备现代文明素养,恪守社会公德,否则很难立足于现代社会。二、“人肉”爆料网友的角度:“人肉”爆料看似是对不文明行为的鞭笞,其实也包含着某种非法的、不道德的网络暴力行为。“凤爪姐”素质差固然应该批评,但社会与网友也应有宽容精神,允许人犯错,也容许人改错。三、网络舆论思考的角度:网络具有舆论监督作用,但同时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时代”亟待对网络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监管。综而言之,这道新材料作文的重点与深刻之处,也许还不在于对“凤爪姐”不文明行为的批判,而在于对网络时代“网暴”行为的理性思考:“网暴”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 “网曝”成“网暴”?
三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院子里有两棵榆树,一棵笔直,一棵弯曲。为了建房,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砍掉那棵直的,留下了弯的。一个儿子看着倒在地上的直榆,想了一会儿说:“长得直的就被砍伐,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另一个儿子看着身旁的那棵弯榆说:“长成一棵没用的树,长到千年也是白活,即便要受刀斧之刑,我也愿做一棵直树。”听了两个儿子的话,父亲深思了一会说:“弯有弯的活法,直有直的道理,该弯时弯,该直时直,不可泥于一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湖南省2016届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试题)
【评析点拨】
从材料题材来看,这是一道关注人生成长、聚焦人的发展的寓言故事类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以围绕儿子和父亲对于直榆和弯榆的对话来选取适合自己写作的立意。第一个儿子说:“长得直的遭到砍伐,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说的是“委曲”便可保全生命,其立论依据是为人处世要讲究灵活性;第二个儿子说:“长成一棵没用的树,长到千年也是白活;即便要受刀斧之刑,我也愿做一棵直树。”强调生存就应有其意义与价值,为人处世要讲究原则,即便因此而历经磨难也在所不惜;而父亲话语“弯有弯的活法,直有直的道理,该弯时弯,该直时直,不可泥于一理”则强调为人处世既要追求其存在价值,要坚持原则性,也应讲求灵活性,最好审时度势,实现二者的统一,比如,内方外圆,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较三个人的话,不难看出父亲的看法更全面、更中肯,也更具辩证意味,可视为这道作文题的最佳立意;而两个儿子的话,尤其是前一个儿子的话,就具有片面性,在进行论述时应加以分析,既肯定其合理性,也指出其片面性。
四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字,很快就干了,看不见了,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何必要留痕迹,让我把字留下来,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我前面写的字看不见了,我没有压力,会写得更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山西省四校(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试题]
【评析点拨】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 “深刻”中,要求“考生作文应善于感悟生活启示,彰显人生哲理,凸显处世哲理”。为了检测考生感受生活、辩证思考的能力,不少高考作文题都富有哲理思辨色彩,聚焦于考生对生活体验、人生感悟、价值理念、道德境界等的哲理思考。这道作文题就颇富有哲理思辨的色彩。审题时,应当联系老人和市民对于老人“写字”一事的不同态度来立意。审读材料可知,那位市民认为写好的字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太可惜,这属于一种比较普遍、常见的看法,而老人的话更有新意,应仔细琢磨,从中提炼出核心立意。老人的话,包含的寓意应该是 “要看淡结果,享受过程,才能消减压力,赢得新的进步与成功”。
五
【考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翦伯赞是著名历史学家。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一天翦伯赞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连声说 “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翦伯赞却回答:“对不起,现在已经到了下课时间。”
在座的人一听 “到了下课时间”,都拿着记录本走了,蒋介石十分尴尬。
(2)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任北大历史系主任并主编《北京大学学报》时,马寅初任校长。马校长根据毛泽东提出青年要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精神,将每天坚持爬山和交替进行冷热水浴的情况写成论文送到学报编辑部,翦伯赞却不予刊登。理由是:“北大学报是要同国外著名大学交流的,这篇文章学术性不强,刊登后影响不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评析点拨】
这是一道“现实故事类”的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叙述的材料是名人轶事,主人公是历史学家翦伯赞。审题时应当切紧翦伯赞来立意,切不可本末倒置,将立意着眼点放在其他次要人物 (冯玉祥、蒋介石、马寅初等)上。翦伯赞不向名人低头,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翦伯赞第一次拒绝为蒋介石讲课,第二次又拒绝刊登校长马寅初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真正的学术的尊重和坚守。这种尊重和坚守,实际上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是一个丰满的自我被信仰的光芒长久地烛照后产生的巨大力量。由翦伯赞的精神品质生发开来,可以得出如下立意:无论为人或从事学术研究,都要坚守原则、维护自尊与自信,决不可屈从于权势、唯权是听。
六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年初,在一周之内有三位知名人士先后辞世:中科院院士、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中国遥感技术领域泰斗,生前常年穿布鞋,被人们称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战功赫赫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罹患乳腺癌的年轻歌手姚贝娜。
然而,媒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却出现了巨大反差。相关资料显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上几乎都是姚贝娜的讯息,张万年和李小文的讯息却鲜有人提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河北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期末考试试题)
【评析点拨】
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热点事件,体现时代特点,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此类试题,可以称之为社会热点类的新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叙述了2015年年初三位知名人士辞世的事实;第二段以“然而”一词作转折,指明媒体和社会对这三个人的辞世关注的反差。材料意图非常明显,就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反差背后的“社会问题”——为何成就杰出的科学家和战功赫赫的将军少有人关注,而一名知名歌手的去世,却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这中间,有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有大众文化心理的问题,也有媒体宣传引导偏颇的问题。青年歌手的不幸固然值得关注,但社会其他方面的杰出人物同样值得关注,或者说,是更值得人们关注。一个娱乐至上的社会与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社会正能量,给社会一个正确的导向,构建一个价值观健康的社会。写作时可以联系题目之外的其它素材 (比如“人大”“政协”两会时的追星现象)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见解。议论时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正反对比,深入剖析,彰显出说理的深度和力度。当然,对于此类现实热点材料的分析,应允许见仁见智,浅者说浅,深者说深,只要围绕核心问题,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都应给予基本的肯定。
七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去年,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私家车上的四人下车 “围攻”。这四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其中一女子不停地说:“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傻了吧!”而这名学生则表示私家车占用自行车道,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该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极力为该生点赞,有网友认为学生应专心学习,也有网友虽赞同这种勇气,却不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自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联考试题)
【评析点拨】
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题。从命题精神和命题形式上来看,也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乙卷 “小陈微博私信举报父亲”的材料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材料中人物对象有三方,审题立意时也具有多向性,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材料占有的实际情况,从三方中遴选一个最适合自己写作的立意角度。可以从中学生的角度写人人有责,担当精神;也可以从私家车主角度写遵守社会规范,提升文明素养;还可以从最后一类网友的角度写做事要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但应注意:议论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必须围绕作文题列举的事实材料来就事论事,进而就事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