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精准扶贫

2016-03-20 22:29李林平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供给贫困户

○李林平

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精准扶贫

○李林平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任务,高端对接“供给侧”结构改革。以“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扶贫工作的有益思路。

一、“供给侧”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

“供给侧”是相对传统的“需求侧”而言,“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是结构性改革,是运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的局面,减少无效的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的和中高端的供给,促进系统内部要素合理流动,目的是优化配置,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扶贫开发是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一侧,精准扶贫工作要确保到2020年让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当前,精准扶贫这一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适应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需要。但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出现了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精准贷款体现了政府帮助贫困户借鸡生蛋的远景发展规划,但有的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找银行贷款,款没有真正用在产业发展刀刃上,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贷款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扶贫工作存在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情况。极少数贫困村基层组织脱贫意识还不够强烈,贫困对象“等、靠、要”的老黄历还不同程度存在,主动性不足。个别自身发展能力较差、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躺在救助的温床上不思进取,精准扶贫惠农政策“断奶”之时,或许就是他们返贫之日。上述这些问题都与精准扶贫供给侧要素配置失衡有关,下一阶段,必须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坚定地推进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

二、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引领

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具体化和新实践,其中心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精准扶贫供给水平和质量。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活改革潜力

创新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做好精准对象的识别、建档,为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有利条件。定期核查,建立精准扶贫片、村、户、人口的精细台账,建立脱贫认定机制,实行进出有序、有规可循的动态管理。通过回访调研,了解扶贫对象新需求、新动向,避免边脱贫、边返贫现象,为后阶段分类扶持做好基础工作。创新资源使用方式和扶贫开发模式,转变过去“输血”扶贫模式,探索“造血”新模式。通过引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效果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社会对扶贫工作的绩效监督。

(二)坚持协调发展,全面推进

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险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精准扶贫是全方位的开发建设,不是个片(村、户、人)的脱贫,不仅仅是满足吃饱饭,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必须发挥各级党委总览全局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好扶贫开发队伍,运用好协调发展理念。

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把精准扶贫和连片扶贫、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等相结合。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社保兜底等常规措施帮助脱贫,出台专项政策,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片(村、户、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贫困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

(三)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不以牺牲生态为扶贫开发代价,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在生态建设和修复中让贫困人口得实惠。完善生态保护奖励政策,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加生态功能转移支付,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法。

(四)坚持开放发展,凝聚扶贫合力

做好精准扶贫,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市场、群众一起发力。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体,激发他们内在发展动力,同时构建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发展的良好扶贫氛围。推进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探索发展“公益众筹”的开放扶贫策略;构建专项、行业、社会三方合作的开放扶贫格局,让先富带后富;加大社会培训、劳务输出的投入,引导和扶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教育基地,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借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专项投资基金,通过吸引相关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迅速发展,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

(五)坚持共享发展,让贫困人口享受改革成果

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央数次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已经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让贫困人口实实在在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也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体现。

三、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

供给侧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减少无效的、低端的供给,补齐供给短板、扩大有效的、高端的供给,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益和服务水平。

(一)补短板,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

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的短板。精准扶贫自身供给存在短板,要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从需求、供给、供给效果等三个方面补齐前一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短板,夯实扶贫供给基础。

1.补齐数据基础台账短板。组织对前期建立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梳理,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对新进(新出)贫困人口实行严格审核。

2.补齐政策性资金投入短板。整合涉农资金,增列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应统尽统”用于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摘帽”。强化部门和社会资金力量帮扶投入、强化金融扶贫信贷投入、建立贫困村资源资本化运营等机制。

3.选准政策兜底对象一次性解决一批。一次性把因病致贫、因老致贫、因残致贫的人口放入社保“笼子”,不推向社会,不简单以违反劳动法、增加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来减贫脱贫。对享受政策兜底的贫困户,继续实行干部联村包户,跟踪给予人文关怀。

4.选择有脱贫潜力的对象循序渐进帮扶一批。深入开展教育助扶、就业培训、就业介绍、公益岗位就业等多项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教育助扶计划在每年秋季开学前集中组织一次,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按期上学;就业培训计划扩大“雨露培训”名额,增加劳动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班次,采取政府买单的形式,帮助有培训意向的贫困对象优先培训;组织招聘会,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所有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贫困家庭提供,村湾保洁员明确要求至少30%的比例向贫困户提供;对旅游景区和农业基地,要求业主招工首先优先扶贫对象,向贫困家庭免费提供拾遗补缺性的创业岗位,不拘一格为贫困家庭创造条件。

(二)补短板,优化精准扶贫产业供给质量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着眼长效发展,收益持久、收益稳定,是高端供给,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资源优势,按照可发掘、可持续、可带动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村(片)施策,提升不同类型的产业扶贫供给效益和供给水平。

1.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开发。绿色旅游扶贫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人”的“三主”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开发,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结合地缘优势,发展“农业加旅游”项目生态旅游产业扶贫,推进全域旅游开发;促进旅游综合园区、景点式生态农庄、农家乐建设,对原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山水资源以及原生态的农耕空间,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全景化、全覆盖,逐步形成“农业基础、旅游引擎、服务业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资产升值、务工赚钱、经营致富。

2.积极推进农业资源集约扶贫开发。制定出台扶持农业经营主体的奖励政策,引导村级组织、社会资本、农村能人领办、兴办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促进解决农业抛荒、农民分散经营问题。

3.推进光伏能源扶贫开发。对交通不便、资源确实匮乏、社会资本难有投资意向的落后贫困村,有选择地开发光伏能源发电。按照“企业建设、集体收购、分期付款”的扶贫模式,有效地解决光能扶贫项目先期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如,2016年4月20日,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家寨村”45KW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已正式接入国家电网并网发电。该项目占地约1.7亩,安装了612块光伏发电薄膜板,装机容量45千瓦,总投资成本45万元。年发电总量约65700千瓦时,产值约8.2万元,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是武汉市首例光伏扶贫项目。

4.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扶贫开发,创新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引导村集体将扶贫资金、贫困农户将土地进行折算入股,项目建成后享受收入分成等方法,提高贫困户的收入。结合贫困地区地理特点,发展特色养殖业的产业扶贫方法见效快,收益大。如,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既有适应肉牛养殖的大片山场,农民也有喂养黄牛的传统习惯和积极性,同时还有既经济又绿色的薯、豆类秸秆作饲料。经考察与论证,确定把肉牛养殖作为该地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走公司带农户、农户联企业的发展之路。推行“政府扶持、企业赊销(企业赊销母牛给贫困户)、农户喂养”的发展模式,对有意愿养牛的贫困户,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赊销一点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

5.促融合,增强精准扶贫产业带动效应。突出政策驱动,注重乡情联结,编织利益纽带,倾力打造产业扶贫“四大效应”。

(1)增强产业带动就业效应。建成一处产业,拓展一方就业,特别是拓展面向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就业渠道。在当今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村农业企业成为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

(2)增强产业带动创业效应。搭乘农业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很多农民依托景区,依托农业基地,依托地域品牌,在家门口创业。一些革命老区很多资源“锁在深山人未识”,产业扶贫开发,带来资源优势的嬗变。

(3)增强产业带动增收致富效应。让每建设一个产业,都集约一批抛荒土地,农民以荒废的土地或入股分红、或流转补偿,获得一笔稳定的现金收入,同时,又直接参与产业基地打工或自己创业,形成了财富集聚的“雪球”效应。

(4)增强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发展效应。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捆绑在一起,依托产业,配套建公路,刷黑升级,兴建农村环保设施,拆迁、分散破旧村湾,帮助农民完成身份与职业的转变,融入城乡一体发展进程中。

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综合调查研究很重要,警惕一哄而上发展产业,对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等问题要有足够思考和准备。避免产业发展随意性,避免出现产业形势喜人,贫困户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三)聚合力,完善精准扶贫产业供给形成保障

精准扶贫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系统每一侧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如,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有牵引作用,农业现代化对脱贫有引领带动作用,社会事业对脱贫有保障兜底作用。要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聚集精准扶贫每一侧力量,提升精准扶贫供给合力。

1.组织领导合力。扶贫指挥部牢牢抓住省(市)扶贫工作队、市(区)工作组、区(街乡)工作员三支队伍,上下联动,协调作战。派驻工作队扎实有力,主要领导亲自调研、亲自解决难题,率先垂范。

2.政策扶持合力。用足政策,把出台政策、聚焦政策、叠加政策作为做好扶贫攻坚的动力源泉,除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市精准扶贫专项政策外,还整合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农(林,水)等各项政策,形成政策资源的集约叠加。

3.督办检查合力。组建由督查室牵头,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督办专班,开展全方位督察活动,弘扬干事文化;引入问责机制,惩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扶贫行为。

4.宣传造势合力。在坚持“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扶贫工作的同时,将宣传工作的重点转向“精准”,转向实人、实事、实业。新增电视台“精准扶贫每日视点”,既宣传面上的工作动态,更瞄准点上的“真人实例”,重点宣传扶贫工作队员、产业开发、项目推进、脱贫典型,创业尖兵、“帮扶暖”新闻等,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四、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的能力支撑

推进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关键要有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扶贫队伍。通过抓学习领会、抓实干、敢担当,着力加强扶贫队伍的能力素质。

(一)通过选拔,组织一批懂政策、知民风民情、掌握村情的扶贫队伍

这个队伍把贫困人口看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乐于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忧困难群众之所忧。这个队伍把脱贫攻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把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期间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二)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相结合

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强化督查追责;把脱贫攻坚工作成绩作为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前沿考察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阵地上挑担子。

(三)扶贫队伍不仅仅要敢于担当,还要善于担当

产业扶贫有难度,要善于把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产业规划、产业培植、产业发展上,以产业体系的形成,产业链条的拉长,帮助更多农民走上产业扶贫的快线。邀请专家,深入开展乡村调查研究,开展资源潜力大排查、资源优势大整合、资源开发大规划,形成系列新的思路和新的产业规划。

(作者系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 田莺歌)

猜你喜欢
供给侧供给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