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旻(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浅谈新农村乡村景观建设
——仓山下渡美墩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唐 旻(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建设面临着崭新的课题,新农村的乡村景观建设开始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乡村景观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的重要基础保障。本文将以仓山区下渡美墩村为例,从村落总体整治规划和村落风貌整治规划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乡村的景观建设。
新农村;乡村;景观建设
美敦村位于仓山区下渡,下渡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为藤山残丘坡地。早在唐朝时下藤地区已有居民,是仓山最早的居民区,也是仓山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有仓山最早的书院——藤山书院、位于小岭的圣人殿以及著名的蔡公祠,还有唐代的陈靖姑因普救民间难产妇女而被尊为赤婴保护神的传说,据村民介绍美墩庙就是当年为纪念陈靖姑而修建的,如今已经破烂不堪。
美墩村现状缺乏公共绿地和村民室外休闲场所。耕地主要位于主要居民点东周边和村域东侧,村域其余大部分为林地。村庄砖木结构的旧民房在住宅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村公共设施主要位于村西侧,主要有村委会、美敦庙(已破烂不堪)、祠堂等。主要居民点内无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上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2.1 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越:美敦村位于仓山下渡,北面为闽江支流,南面为朝阳路,西面为连江南路,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2)生态环境优越:美墩村依山傍水、风景绮丽、水清气洁、绿化覆盖率高、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
2.2 制约发展的因素
美墩村具有良好势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村庄内部道路系统不够完善,村内公共绿地、停车、卫生设施以及休闲场地缺乏。②村庄整体居住环境较差,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③现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匮乏,主要有:村委会、美墩庙(已破烂不堪)、祠堂等。
根据美墩村的现状条件和发展目标,通过对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的挖掘与分析,在立足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组合特色的基础上,综合上位规划分析明确发展定位:①保护环境,挖掘建筑特色,整合美墩庙民间信仰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弘扬信俗文化,在保护好现有自然条件和信俗文化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打造辐射本地及周边地区特色的宗教旅游活动场所;②发扬文化,扩大影响,以发掘保护美墩庙文化,服务当代人为目标,充分利用美墩庙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拓展放大诸如文化效应、信众效应,吸引游客;③四效合一,互补互益,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美丽宜居村庄为主导,兼顾文化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等,满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优化周边功能格局的基础上,弥补寺庙现有的不足和缺陷,延续其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相呼应。
(1)本次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主要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改造,使其规模、功能等更加齐全,更好的为村民服务。现状村委会建筑质量良好,在村委会里增设村邮所、村广播室和村卫生室;将原有破烂不堪的美墩庙拆除重建,改建一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集老年活动、休闲、娱乐、祭祀活动为一体的仿古寺庙建筑;在仿古寺庙建筑前面设置一个农民休闲广场,作为拉开请香大殿主体建筑的序曲和美墩村发展旅游接待的主要场所,集停车、旅游接待等功能于一体;公共活动场地结合公共绿地建设,布置广场、居民健身设施和绿地,并在村庄内布置停车场和垃圾收集点。
(2)突出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自然与人文双生态的景观节点。
①文化风情节点:主要分布在村西头,以美墩庙、祠堂、龙舟房等节点主要对现有景源进行梳理保护,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发展文化观光旅游。
②田园风光节:对现有的田园进行综合规划,划分种植区域,种植各种生态经济作物和生态观光作物,铺设慢行步道,让游人得以观光休闲。设置包括馨香油菜园 (油菜花种植基地)、酒香莓园(草莓种植园)和飘香桔园(现状桔树林保留)等节点。
③水景观光节点:结合村庄规划和自然条件设置水景观光节点,设置包括沿塘公园、碧波垂钓、滨水沙滩和游船码头等节点。
④其他服务节点:农民休闲广场可以作为旅游服务中转区域使用,可以在广场里设置一些展示栏,展示民俗文化;在果园采摘林里设置碧水广场和农家乐,碧水广场集旅游集散和管理、商业服务为一体,农家乐主要为游客提供餐饮及住宿等服务。
村庄主要道路两侧规划进行绿化带建设,可将行道树绿带及路侧绿带合并设置,主要干路和支路的主要居民点路段应设置照明设施。为方便村民各类车辆停车方便,规划布置2处公共停车场,分别位于文体活动中心东侧、农家乐节点;其中农家乐节点的停车场主要供内部使用。
(1)规划目标:打造综合慢行系统,形成便捷、通畅、绿色、休闲的乡村慢行步道系统。
(2)步行道系统规划:主要以连接村内各个慢行节点为主,体现回归田园,享受健康慢行步道贯穿了美墩村的每一个生态休闲空间,包括绿地公园、果林采摘园、各个休闲采摘节点等,构成了连接田园和村庄的生态化步行网络。以村民和游人的观光路线为主,田园周边的步道兼顾生产用途。步行道路应体现出“净、静、美、畅”的原则。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为保证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交通环境,慢行步行道宽度不小于1.5m。步道修建上应形式多样、宽窄适宜,不宜采用生硬的混泥土简单铺装,宜选用地方天然材料,体现村庄风貌。
(3)慢行节点:步行道连接村内的主要慢行节点,如农民休闲广场、塘边公园、果林采摘园及各绿地节点等,结合各慢行节点设置一些休憩点,供村民和游人观光休憩。
6.1 绿化规划
结合本村山水风貌、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大力开发“四旁四地”,建设生态田园村庄。
规划形成“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绿化系统,构建村庄特有的生态田园景观:由村庄内各处公共绿地形成点状绿地;对村庄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形成线状绿地,串联各个点状绿地;规划充分对现有水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水景,形成良好的水景空间(沿塘公园)。美墩村南侧建设果林采摘园,集绿地、观光、休闲采摘和农家乐于一体,形成综合绿地;村庄中的农民休闲广场,布置各种活动设施、健身设施,与村庄公园绿地一起形成整个村庄绿化系统的中心。
6.2 景观风貌设计
①规划要点:充分利用美墩村“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以和谐生态为主题,运用对景、借景手法将公共建筑、住宅、绿地、道路广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鉴我国传统造园手法,步移景异,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序列形成“生态田园”风貌。②村庄建筑轮廓线:以四周绿色树为背景,强调朝阳路一侧建筑轮廓线韵律变化,突出美墩农民休闲广场节点开阔的建筑轮廓线。③重要景观节点和标志性建筑:规划建设农民休闲广场、沿塘公园等开敞景观节点,建设农民休闲广场,配置健身设施,形成村庄的综合休闲活动中心;对于沿塘公园结合水体、农田,打造村庄特有的生态田园景观。对于朝阳路及临闽江支流一侧的建筑进行整治,要体现美墩村传统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格,凸显村庄建筑风貌;新建的庙宇,红墙灰瓦,色调鲜明,衬托着绿树蓝天,体现出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特征。
建筑采用农家乐形式的福州传统建筑风格,单体设计采用坡顶加露台的设计,建筑构件丰富而多样,结合传统的形式和现代的材料构筑新时代新村的建筑风貌。
立面设计强调前后进退,丰富的光影变化和虚实之间的对比,运用横向和竖向线条划分建筑体量,雨棚、门廊和挑出的屋檐创造多变的光影效果。
7.1 改造设计原则
(1)确保原结构及改造构件结构安全。
(2)达到立面美观,环境优美、舒适。
(3)在经济条件限制下,可操作、可实施。
(4)改造与违建拆除相结合。
7.2 方案设计构思
如何整改现有现有房屋破旧、杂乱现象是立面整治改造的重点。该村现有住户除部分新建民宅外,多数房屋已破旧,存在漏、裂、热、乱搭建等现象,已无法满足现代农村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村委通过项目的争取,为该村的整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条件,这是难得的机会,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整治出效果特别重要。为此,方案在把握设计原则下,通过当地民宅的元素提炼,采取福州传统建筑风格,对山墙及栏杆和门窗框加以修饰。
7.3 现状建筑的立面改造具体措施如下
(1)为达到能解决漏、热问题,统一加设褐蓝色彩瓦屋顶,丰富了建筑的第五面;
(2)在外墙颜色上以灰白墙配以深褐灰梁柱构件等细部设计,使建筑与建筑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村落总体整治规划和村落风貌整治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考察实际情况,在遵循和结合周边的环境以及所处地域的特征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统筹安排;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的理念融入整个规划设计中,力求自然优美环境的再现,打造特色村落,建设美丽的乡村景观。
TU982.29
A
2095-2066(2016)15-0155-02
201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