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用分析
——以哈尔滨为例

2016-03-20 21:39:24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哈尔滨大学经济

范 英

(大同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局,黑龙江 大庆 163515)



大学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用分析
——以哈尔滨为例

范英

(大同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局,黑龙江 大庆 163515)

大学对于所在城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资源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利用性,对城市全方面推进有着独特影响。可以说,大学既是一个吸收知识的地理概念,也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全面探究大学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明晰其对该城市经济的影响途径,可以为充分利用大学这一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一定方法指导。首先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理论,论述大学可以产生的经济带动因素,然后以哈尔滨为例,分析位于哈尔滨的大学与对当地经济产生的效用,并由此提出了对于大学与城市双向建设的相关建议。

大学;城市经济学;集聚效应;社会资本

在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城市化质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不可持续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新的经济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等教育战略的影响下,大学的基础教育扩招客观上为经济发展增加了更有利的资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社会功能不断完善,但是大学本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积极作用却一直不够显著,常被人忽视。哈尔滨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其城市化历程较早,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意义,也有相当规模的高等院校,充分调动大学资源可以为传统城市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将大学的发展纳入哈尔滨城市建设重要一环不仅有利于哈尔滨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更有利于城市多元化、综合性创新水平的提高,对加强和提高黑龙江省的经济、科技、文化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如何发挥大学对哈尔滨城市经济发展的参与性作用,还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思考。

一、背 景

(一)大学的产生与现实作用

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最早在欧洲产生,最开始由城市中教会创办的行会性质的学校发展而来。在发展历程中大学分化为三种模式:中世纪时期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会类大学,比如剑桥、牛津大学;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需要,在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比重的双目标并行大学,比如德国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现在,将教学、科研与商业化知识运作的综合性大学日益受到重视,如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大学,这些学校不断释放自身的社会职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创业创新主体、人才资源库与科技孵化器。谈到大学与城市的关联时,人力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显著影响不可小觑,而大学存在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外部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人才。本文涉及的大学泛指各类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和教育组织,包括各综合性、专业性大学,学院和高职院校。而具体分析大学如何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难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笔者即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二)理论背景

1.城市经济学

城市是集空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功能于一身的文明形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历程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如何在空间制约下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有经济区位论、集聚与规模效应和城市化相关内容,其理论框架包括了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城市住宅、交通、福利、安全、环境、商流经济模块。城市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产出的增长,还包括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甚至社会结构的转变,是包括数量与质量以及效率与公平都得到改进的经济增长过程。作为数量增长的经济可以用国民收入指标与就业量指标测量,作为质量增长的指标则表现在城市生活质量的改善,例如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问题的改善。城市经济学的很多原理是本文的理论支撑。

2.产业经济学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用可以应用产业经济学中的关联效应来分析。产业关联主要指国民经济活动中某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广泛存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又称为投入产出理论。将赫希曼提出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理论运用到大学和城市经济的关联性分析上,其前向关联表现为大学通过提供教育人才供给对城市相关经济文化产业的推动联系,后向关联表现为大学自身的需求与城市产业发生的拉动联系。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大学对人才的供给与知识溢出效应与城市相关产业产生的是前向关联,大学产生的购买力需求和城市其他产业是后向关联。

(三)城市背景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该省西南部地区,也是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独特,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哈尔滨是东北重要的传统老工业基地,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都十分便利。截至2014年,哈尔滨户籍总人口987.3万人,市辖区人口473.8万。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0比33.5比54.5,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7%、28.6%和60.7%。在土地利用方面,哈尔滨地形地貌繁多,土地资源丰富,其低山丘陵平原洼地的布局直接影响人口与产业的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多元化,居民点、工业用地与交通用地比较多,土地结构相对合理,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经济效益明显。哈尔滨城市化水平较高,已形成了以哈尔滨市市区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2011年末,哈尔滨城市用地结构中,居民用地、公共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占据比重最大,分别为30.10%、23.10%、15.60%。截至2014年底,在哈普通高校49所,有8所科研机构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大学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关理论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关注的焦点多在大学自身的创新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尽管现在大学与企业联合、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培养方式逐渐受到高校肯定并得以实践运用,但是缺少理论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地域来考察大学对所在区域产生的互动效应。本文从理论上补充了大学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途径,以哈尔滨这一传统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分布与产业结构,探究哈尔滨的大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力求探索出能使城市经济发展和大学建设双赢的方法。

(二)实践意义

城市经济发展更注重可持续理念,资源型传统工业城市需要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更多向科技创造倾斜,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而大学的优势就在于物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终身教育等方面,那么拥有大学的城市如何打出一张好牌,将这一优势发挥价值,是本文的关注点。

三、大学产生的经济效应

(一)内部经济效应

1.大学对哈尔滨经济的前向关联

大学对城市经济的前向关联可以理解成大学通过自身的教育和科研的目标,培养各方面高素质人才,提供应用性强的技术,提升城市吸引力,对经济发展产生教育溢出效应。

首先,大学的磁场效应可以有效集聚人力资本。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培育人才就是积累人力资本。它可以用教育带来的正外部性来解释,例如对哈尔滨城市工业的创新。一个区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留住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的相关培训会提升哈尔滨劳动力的素质。据研究表明:一个大学的研究生在一个地方求学多年后,其饮食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都会改变,毕业后大多数都会选择在大学驻地工作。这些毕业生作为高素质技术人才进入哈尔滨劳动力市场,将使当地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大学的存在将会影响企业在哈尔滨城市的扩展工作,增加就业岗位,以达到充分利用毕业生劳动力素质的目的,并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在大学里任职的教师通常是精英分子,作为专家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专业建议,直接或间接参与城市经济建设。例如工程学院可能参予到企业制造与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管理学院将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和生产效率进行专业评估并提供建议。

其次,大学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形成集群,积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本。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周边产业集聚群形成的原因。大学的学生与教师多倾向于选择在大学周边创业,企业的存在和聚集可以传播新的信息,是一种正外部性的效应。例如硅谷的形成与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外溢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专业化的学术机构与团队合作,不论是本校学生还是高校之间的联合,大量研发活动不断产生新知识,通过合作或其他渠道形成知识资本的多种来源,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周边的医药研究机构、科学研究所,等等。大学有助于增强哈尔滨经济文化的吸引力,而其关键在于哈尔滨对于科技和创新能力的接受能力如何,简言之,大学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大学是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因素的一种,城市发展对大学发展有多层次需求。

再次,大学作为教育产业重要环节的作用。我国普遍存在高等教育短缺的问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人才市场的需求日渐成为受教育者追求的选择。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消费既可以满足个人或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的需求,也能够为国家换取知识的创造和更新,带来国力的增强与社会进步。高等教育本身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而出现的消费,兼有消费和投资二重属性。一方面教育消费占用个人家庭支出,体现为直接性的消费支出,为各种教育和培训支付金钱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间接的长期投资,在无形中能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当高等教育工作完成后,受教育者将所获得的知识与生产力相结合,就会顺势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随着经济增长,消费、投资需求的逐渐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对教育的需求改变了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了消费层次。首先,教育的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就纵向而言,哈尔滨教育投资不断增加,GDP中教育所占比重提高,与发达国家重要城市的教育投资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其次,政府支出中教育投资的比例逐渐增大,政府对哈尔滨高校的各项资助补贴上升,对于大学费用支付能力不够的消费者,国家和社会还将提供各种资助。最后,居民的教育消费支出占全年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高等教育在教育消费中是一种奢侈品,大学的存在对教育是一种刺激作用,大学本身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大学的存在有利于满足其所在地居民和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需求。哈尔滨有重点理工类大学,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重点农林高校,如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综合性高校如黑龙江大学;重点医学高校,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重点财经类高校,如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体系满足了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企业对自身员工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反过来拓宽了高等教育市场。在未来高等教育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最后,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作用。根据哈尔滨大学与企业多年来的协同创新来看,创新的领域根据企业性质和经营领域发生变化。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企业集团的协作创新,对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仅2014年哈工大、哈工程等大学联手创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就集聚了科技成果和产业项目达到3213个,落地转化了1606个,进入产业化项目阶段的130个。对前沿课题的研究,实现双方紧密互动、共同进步的作用。高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合作也呈现出双赢效果,大学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研究与创新人才,减轻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大学逐渐成为与新技术产业区的融合体,承担着培养面向企业优秀人才的责任,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催化剂,成为一座知识开发城,二者呈现出地域、血缘、产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融合。总的来说,后向的关联效应是学校自身产生的力量对市场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前向的关联效应,大学和城市经济上的后向关联呈现出更长久、更直接、更明显的效应。因此,接下来要讨论后向关联即大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大学对哈尔滨经济的后向关联

首先,促进投资作用。大学对所在城市经济的后向关联效应主要体现在为私人或公共部门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产生了对当地产品的需求。在大学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购买力需求,投资活动会对当地的消费、就业和税收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拉动,这分别对应对城市相关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效应。每个大学校园新校区的建成都会形成数以亿计的投资,可以有效地调动银行、政府及建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拉动固定投资,为哈尔滨经济发展尤其是建筑、建材等行业提供了直接动力。

其次,消费拉动作用。伴随着大学在资金、人力、实物投入的增加,在校师生、科研机构也随之汇聚,这些人都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能有效地扩大消费市场,学校自身的消费行为也会产生推动力。第一,大学对当地消费的拉动作用即对居民的作用力。哈尔滨市的大学在校生一般在2万到4万之间,从消费拉动来看,若一所有2万名在校生的大学,每年的人员工资津贴、设备购置等运行费用和校园建设费按2.2亿计算,2万学生每年消费1.2亿元,如果按照0.7的边际消费倾向和3.33的乘数系数,则2万人规模的学校总共可以产生3.4的直接消费,可以拉动10个亿的投资和最终消费。第二,数以万计的高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不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拉动,还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开发、餐饮业、商贸物流、娱乐、旅游、文化等行业的发展。哈西商圈就是依托哈西地区的黑大、哈医大、哈理工大学、哈尔滨学院等多所高校,以休闲商业和体验消费为主题,形成了数码产品、品牌服饰、运动用品、日韩风尚、欧美时尚等多种时尚消费业态。

再次,从解决就业的角度来看,根据大学产生的消费拉动的就业,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方法。根据有关研究和测算,刘在洲认为(2007)每投资100万元,可增加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114人。考虑到科技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投资增加作用到就业人口增加的比例不断下降,如果每投资100万元,可增加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100人,2万学生规模的大学消费,可提供10万个非农和农业就业岗位,按2/3的比例划分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则能够为城市提供4万个就业岗位。除此之外,学生的增加也会对各种服务岗位有直接需求,随着大学的普遍扩招,会扩大哈尔滨的餐饮、物流等行业的就业容量。

最后,大学可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城市税收收入。直接的作用体现在一所万人规模的大学一般情况下每年向哈尔滨城市各税务部门缴纳各种税费可达200万至500万元。而通过消费拉动的纳税收入则更为可观。对税收收入的贡献一方面反映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为哈尔滨增加财政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贡献,是一种良性循环。

(二)外部经济效应:大学与哈尔滨城市化

1.大学的外部经济效应

首先,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设施可以产生集聚作用。城市化中集聚可以分为功能集聚和非功能集聚,前者是指通过对企业数量、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等进行扩张,进而增强相互之间的联合协作,形成一种生产的功能性集聚;非功能集聚则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等,提供人才、信息与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产生的区域集聚效应。城市集聚效应演进的过程中,人是关键性要素,人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社会分工产生分化,农业以外的产业经营在特定区域出现。城市相对于农村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的多元优势,吸引着周围人口的聚集。同时,物质资源的分配促使生产分工细化,产业部门增加,与之相配套的商品贸易、日常服务、科教卫生、行政管理等部门随之出现,不断丰富城市功能。

其次,分析大学对城市化中集聚效应的影响:随着服务业的地位变化,以企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需要融资、信息、知识和人才支持的服务,大学是城市中高等教育的载体,是第三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也为人才、科技与社会等服务领域创造条件。服务业的主导趋向使大学日益成为提供经济竞争区位的重要角色,在城市地位中由依附从属型向独立主导型转变。大学是教育服务的实体运行机构,其内在经济作用有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设施利用和降低办学成本增加教育效益的需要;外在经济效应体现在人才、知识和科技的聚集作用。

2.哈尔滨城市化历程

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工业化是主要驱动力,然而对每个城市而言城市化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城市化水平随其经济发展而提高。对哈尔滨城市化而言,其一,“中东铁路”的修建是推动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中东铁路”的修建吸引大批商业和金融服务,使哈尔滨成为国际贸易城市。其二,国家政治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尔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五年计划”初期,国家对生产力的布局重新规划并发布一系列政策,将哈尔滨作为打造新兴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其三,改革开放带来的投资融资机会是哈尔滨城市化繁荣继续的新动力。哈尔滨的城市化正处于上升时期,2010年非农人口达到 477 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从 1996 年的 43.3%上升到2010 年的48%,经济和生活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哈尔滨的城市化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普遍特征,区域发展的差异显著;城镇规模的结构不够合理,“大城市—小城镇”的规模结构明显,缺少中等城市,对于哈尔滨市这样一个大区域而言,会使整体协调性不灵活;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也为哈尔滨城市化带来很大挑战。

3.大学对哈尔滨城市化历程的参与性作用

(1)大学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素质的提升,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也包括研发力度的增强以及设备更新。一方面,大学的技术与城市产业优化升级所需求的技术存在着密切关系,城市可以利用大学的先进科技与创新技术能力改造升级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的应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结构通过影响要素市场、劳动力结构、集聚与扩张促进哈尔滨城市化历程。大学教育为哈尔滨这一传统工业城市持续提供新的劳动力,这些人力资源习得能力较强,相对传统工人来说更容易接受、掌握和发展新科技,有利于工业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哈尔滨城市经济实现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相比基础普及教育的知识转化功能更突出,能够实现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大学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提升新科技理论的实践价值,带动新产业,为哈尔滨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使之逐渐形成依靠科学技术进一步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2)大学促进改善城市及周边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哈尔滨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是一个生活方式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大学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方式对人的束缚,促进人口流动,进一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进行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专业人才,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现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劳动者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下降,对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要求上升。哈尔滨理工类高校很多,经济、农林医药等各种类型的高校在高等教育自由开放、共享合作的氛围下,为哈尔滨各行业人才需求提供后备资源,也使哈尔滨这一省会城市更具有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其对黑龙江现代化的辐射带动效应。

(3)大学促进哈尔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哈尔滨是一个传统工业城市,生产方式多依靠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消耗,导致浪费严重以及随着低效利用资源带来的各种污染。哈尔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污染严重,各个城镇之间普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尤其是煤烟污染、市区汽车废气污染较为严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关键要素,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权重逐渐超越物质与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减少了对煤矿等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有共同前进的可能。在传统的农业时代,土地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九成资源贡献,知识经济使这一依赖一度降至20%,为哈尔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大学是知识的传承与创造之地,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哈尔滨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也有助于其改变经济发展总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因此大学为哈尔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支撑。

(4)大学有助于积累城市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维系集群存在的必要因素,它可以分为演进型和构建型两种。演进型社会资本更多地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多形成于学习型区域;构建型社会资本在相互交往与促进中形成,历时较短,发展迅猛。社会资本一般来源于特定集群愿意内部共享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这使得集群具有竞争优势,网络、联系和信任程度通常决定其社会支撑基础。大学主要促进第二种社会资本即构建型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有限资源建构其发展进程,对经济目标、有效率制度的目标追求则是校企之间相互合作的真正驱动力。社会资本更多地基于一种建设性交流互通,这种交流得到社会网络中有特定职能的机构或组织参与者反复实践,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往往为这一互动的关键性要素。一方面,大学加强了与外部企业的联系,大学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共享;另一方面,政府机构为关键性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也为处于形成期的企业提供资助。

四、建设大学主导型创新型城市

总而言之,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作用、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都使得大学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学所在地的城市管理者应发挥大学的经济角色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简略地分析一下应该如何协调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力量协助发挥大学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

高等教育是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重要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发展应该多加重视。政府的作用既在于发挥自身职责维护教育服务的公平,又在于可以通过督促高校提高实力、培养高质量毕业生以吸引更多企业的投资。其中,中央政府可以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环境,增加和提高对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全国性质的高等教育系统对知识创新的关注度。地方政府可以发挥大学园区的建设作用,提高城市与高校项目的互动,增加市民对高校的认可。同时减轻大学技术转化的压力,将大学的创新导向性在社会发展中凸现出来。城市管理者的目标应该不同于企业,应该对大学技术研发的经济转化控制一个度,协调好技术转化与纯科研的关系,正确引导产学研方向,营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留住高素质人才,协助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企业提高与高校协调创新的效率

企业肩负着城市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运行良好的企业可以为当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校企之间的研究合作与创新需要更高的目标动力,也需要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合作效率。一方面,有更高远明确的目标才会正确驱动各方面的参与度,为实现预定指标相互合作。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校企双方协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对其他人产生有效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集中高校优质资源,将资金投入关键领域,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创新结果。校企双方的协作创新要优势互补,强调合作的自愿性,才能够维持这一创新系统的长久运行。

(三)高校自身应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大学应该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沉下心巩固学科建设。基础理论教育简单却十分重要,是日后深入研究的基本功,不能被课程体系忽视。高素质人才是城市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基在于扎实的学科素养、完善的课程规划以及发散思维的实践活动。其次,大学的管理者要把握好与企业联合的程度。尽管企业与高校在一些方面有相通点,但二者毕竟是两种性质的组织形式,在根本目标和职能上有很大差异。高校应力求做到既能调动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又能有效避免高校学风受到浮躁的商业社会影响。大学应该牢记自身的教育职能,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配合产学研机制的完善,为创业提供更多机会,也为城市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培养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

[1] 范英.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 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9): 65-68,73.

[2] 刘雪萍.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 刘在洲. 大学对所在城市的贡献之管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7(1):10-11.

[4] 杨羽. 浅析大学功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1):61-64.

[5] 赵效为. 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5.

[6] 张冰洁. 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效益关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7] 张晶. 哈尔滨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8] 诸大建,鄢妮. 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32,46.

[9] Felsenstein,Daniel. The Universi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na: Impacts and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J]. Urban Studies,1996(33): 1565-1580.

[责任编辑:陆静]

(英文摘要略)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aking Harbin as an Example

FAN Y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ureau, Datong District, Daqing, Heilongjiang 163513, China)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04

范英(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高级经济师,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F062.9

A

2095-0063(2016)04-0014-06

2016-03-06

猜你喜欢
哈尔滨大学经济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