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宗县北塘疃中心小学 刘贵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北省广宗县北塘疃中心小学 刘贵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兴趣不仅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途径
小学数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基础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其日后的学业生涯奠定基础。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数学教师应把握好时机,巧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例,探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满堂灌”这一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缺乏兴趣。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被有效激发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环境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课堂怎样突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说明这一问题。教会学生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样的算式,教师要对课本上的图画进行描述:“超市摆放3排饮料,每排10瓶,后来又新增了5瓶,问此时超市中共有多少瓶饮料?”
小学生激烈的讨论结束以后,他们得出“10+10+10+5=35”这样的算式。接下来,数学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黑板上列出“35-5=30”这一等式,要求学生描述这一算式怎样产生的,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被彰显出来。有的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冰箱里存有35瓶冷饮,熊宝宝趁熊妈妈不在家,悄悄地喝掉5瓶,那么等到熊妈妈回来时候冰箱里还剩多少瓶饮料呢?”,上述的算式被列出来。
这样的数学教学环境中,小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在教师的鼓励以及引导下,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这节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分清在一个等式中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所处的位置,这样他们顺利地学会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得以确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出来,提高吸收数学知识的效率。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学情景模式的有效构建,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欢快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上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余数好比算式的尾巴,在有些除法运算中是丢不掉的。那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除法算式,看看你们能发现多少条小尾巴?”教师发现将小故事合理的编入数学教学课堂上,能使小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使他们主动参与“40÷6”“35÷4”的除式运算中 。
教学情景的设立能优化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活跃度,使小学数学知识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情景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对话模式以及虚拟情景构建等途径,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得到调动与强化。
爱玩是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在教学课程中合理而巧妙地将一些简单的数学小游戏穿插进去,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
例如,“多边形的认识”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引入“瞎子摸物”的数学小游戏,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等形状的卡片混杂在一个大口袋中,学生双眼用黑布蒙上,随意摸出口袋中的卡片,并说出它的形状及判定其所属形状的理由。当一个学生说自己手中的卡片是长方形时,他给出这样的理由:“相邻两个边长不等,且四角均是直角。”
笔者认为,游戏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洋溢趣味性的气息。上述游戏教学中,小学生通过快乐的游戏基本掌握各种图形最基础的外在特征,对图形特征进行描述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快乐地成长与发展。
总之,笔者认为小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吸收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才会实现最大化。同时,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相关数学知识提问学生,将小学数学知识巧妙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将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蔡广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ISSN2095-6711/Z01-2016-1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