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阳市实验学校 陈乃颖
利用物理实验构建高效课堂
山东省海阳市实验学校 陈乃颖
物理是一门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的学科。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本文结合教学案例,对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出相关对策,旨在焕发课堂活力,构建高效课堂。
实验 高效 对策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生动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课本的知识抽象难懂,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会使课堂枯燥,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解磁现象时,教师如果设计一个硬币穿杯的小魔术,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物理教学仅仅生动有趣还远远不够。一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只是机械的记忆、浅层的理解。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相关因素时,笔者用照相机拍了两张远近不同的照片,部分学生通过这两张照片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到物理的思维蜕变过程,使学生直观地发现成像与物距有关,从而轻松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愉快学习,走出题海。教师讲解浮沉条件时,教学难度较大。一些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笔者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先把一块小木块和一块大铁块投入水中,问:“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学生答:“因为铁块的质量大,木块的质量小。”按照大家的猜想,笔者将一块小铁块和一块大木块投入水中,学生发现仍然是铁块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之后,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现原因是铁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木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从而得出浮沉的条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浮沉条件这一教学难点。
4.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在适当的时间提问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思考。例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时,笔者先作演示,取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塑料片挡在底部,用手按住塑料片插入水中,然后松开手,塑料片没有下落。接着,笔者向管内慢慢注水,当管内水面与水槽水面相平时,塑料片掉了下来。笔者提问学生塑料片为什么掉下来,怎样才能计算此时玻璃片处液体内部的压强等问题。学生根据实验,找到计算方法。笔者启发学生用假想的液片代替塑料片分析,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通过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启发、提问,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防止学生在实验中机械观察、不习惯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增强实验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方面多动脑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操作,积极思考、探究。
1.重视学生分组实验。初中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望。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技能,通过实验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什么问题,需要哪些仪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实验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的实验成功吗,实验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能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优于个人学习。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示实验时,学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跃跃欲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例如,演示串并联电路这一实验时,笔者采用演示实验,然而在实验中有些不足之处。许多坐在后面的学生观察不到电路的连接。后来,笔者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对电路的理解更深、掌握得更牢。
3.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物理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教师要把课堂上的知识与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课后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例如,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后,学生在课后动手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学完“浮力”知识后,学生动手制作一支密度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和课后的学习形成互补。又如,课本中“筷子提米”“楼梯里的声控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贴近生活,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动手制作,并进行评比。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能学习到许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新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建构高效课堂,使课堂“大”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告别茫茫题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教师搞好物理实验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焕发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
[2]张立红.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学习周刊)理论与实践,2014
[3]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ISSN2095-6711/Z01-2016-10-0030
陈乃颖(1980—),女,汉族,山东海阳人,现为海阳市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