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张 燕 龚 斌 杨素英
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张 燕 龚 斌 杨素英
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现状,找出目前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遵循普通教育规律、强调运动训练规律的前提下,笔者探索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特殊规律,深化教学改革,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高水平运动员 体教结合 文化教育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国家专门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一,是国家体育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优秀运动员成长过程中,文化教育水平影响着后备人才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为后期进一步深造提供有利条件,在塑造优秀运动员的性格养成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文化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
多年来,云南省一直着力打造符合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育才体系,认真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网点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三个。本文阐述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中体育运动技能与文化教育的协同提高,以为增强运动员从事体育事业的能力和将来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关系到云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到竞技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1.文化教育对运动训练规律的影响
现代竞技运动的实践日益呈现出朝着训练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日趋激烈的竞技运动对竞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竞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对他们更好地理解教练员的讲解、认识运动训练的规律、分析技战术、指导自我训练、竞争意识、与队友的合作等方面度具有积极影响。
2.文化教育对运动员退役后工作的影响
由于竞技运动员特殊的职业特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有限的。因此,文化教育是关系到运动员退役后工作、生活的大事,是吸引人才、留住队员、稳定队伍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云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进行访谈、发放问卷的形式发现,影响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学业文化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受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影响。虽然体育生学习学业文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体,但学校的导向、教师的引导和课程设置这些外因对他们的影响也很显著。受访者多数具有学习与学好学业文化的意愿,但怎么学、学不走、精力有限成为干扰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偏失”
学校针对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问题,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因为体育生主业是运动技能的提升,争取在各级各类体育运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在其学业学习方面只求保底就好。虽然在有关制度规定下,学校面子上是体育文化两手一样重要,但从学校办学特色上讲,体育运动成绩是同行认可的标准,是教练业绩的具体体现。从长远看,课业无收获的部分运动员进入社会后,因缺乏社会竞争力而处于劣势,这不在其考核指标范围内。
2.文化课教师教学存在“虚位”
受访者调查中,有88.2%的青年运动员认为教师的教育与教法缺乏针对性,部分运动员认为学校教师少,所教科目多,对他们缺乏耐心与信心。可见,教师对学生文化学习有较大影响。这些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虚位”现象。文化课教师对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进行文化课教学时进退两难。
(1)学生流动性大,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较薄弱,按全日制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学生难以完全接受学习内容,跟不上学习进度,如果调整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打折”,重基础轻拓展来适应学生,显然完不成知识的强化。
(2)文化课教师在学校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主业是运动技能培养,教练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即使文化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学业成绩,但客观上,学校难以在教学时数及教学硬件条件上给予充足保证,使文化课教师的努力成为空谈。
3.学生文化学习投入存在“缺失”
(1)学生因为文化课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目前运动员文化学习基本采用半训半读的形式,主要有体校自己培养、社会学校借读这两种方式。他们每天只能上半天课,但课程设置必须严格执行当地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学习科目与全日制学生毫无差异。
体育技能训练占据其大量时间,根据各运动项目启蒙训练时间,大部分运动员从5、6周岁起为住校生。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既要授新课,又得监督学生强化巩固已学知识。教练作为代理家长,既要管训练又要管衣食住行,虽十分关注文化学习,但无法做到课下监督辅导。学生精力、认知有限,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实现主动学习不现实。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流动性大,换了新的训练环境就得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教学进度的差异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出现断层,为逃避学业负担寻找到理由,从而形成学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逐渐对学习失去积极性、主动性。
(2)对文化学习失去兴趣
学业学习中,学生不能客观分析得失,从而对学业出现畏难、厌学情绪,加上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认为只要运动成绩好就行,未认识到回归社会后要面临的困难。
1.建立以中小学为主体的业余训练文化教育体系
由于我国运动员训练体制的原因,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变。文化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连续性的教育活动。这个矛盾中,既然学生的现状不好改变,那作提供学业知识的教育者,就得在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中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制度和执行程序制度。
一是建立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制度。教师根据这一群体实际情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其文化学习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增强运动员自主学习意识;二是优化管理者自身执行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执行制度;四是创建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文化教育评估体系;五是营造重视云南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意识环境。
2.改革与完善以运动技术学院为主的优秀运动员成人教育
现有运动员的课程结构按普通高校的结构进行,使运动员不能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关高校缺乏适合运动员特点的专门的教材体系和授课制度。相关部门要改革体育系统自办的教育体系,使运动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层次打破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利用社会和其他高校的教育资源,大力改革和拓展专业设置,以满足运动员面向未来择业的文化学习需要,使其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发挥运动员专业特长,退出与各体育院校进行的“雷同”竞争,使运动员完成中等教育之后或升学或就业,各得其所,合理分流。
3.发挥体育院校办学的优势,建立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
相关部门要引导体育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加大校内竞技体育比重,积极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服务。大力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与当地教育部门积极联系,加大文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力度,又要搭建起云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研究平台,为有效地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特殊培养形式的文化教育办学体系。
ISSN2095-6711/Z01-2016-1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