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学院农学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杜金娥 王 贵 董志岷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应用
河套学院农学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杜金娥 王 贵 董志岷
笔者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系统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搬家”在牧场完成实践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动物繁殖 教学 理论 实践
动物繁殖学是畜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动物繁殖学主要研究家畜的繁殖规律,并以家畜生殖生理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家畜保持较高的繁殖力。同时,通过人为调节和控制家畜繁殖的全过程或某个具体环节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家畜的繁殖潜能,不断提高繁殖效率,即人们通过繁殖的途径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畜种,充分发挥优良种畜的繁殖力和遗传特性,加速品种改良,扩大优质畜群的数量,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为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动物繁殖学》的主讲教师,为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及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将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推广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笔者为提高动物繁殖学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同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动物繁殖技术中,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的理论学习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例如,首先讲解动物繁殖活动的基础——动物的生殖系统,其次讲解动物调控繁殖活动的关键物质——生殖激素,再次按照动物的正常繁殖生理过程讲解母畜生产的生理过程,最后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讲解动物繁殖技术,分娩控制技术和配子与胚胎工程技术等。
学生对理论知识中重点和难点的系统学习,不仅是为在结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是学会在生产中活学活用,如根据不同家畜在不同季节、生殖生理活动、繁殖技术情况下,学生如何适当调整技术方案达到更好的繁殖效果。
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环境较闭塞,远离喧嚣的市区,着装简单朴素。如何使学生对本专业乃至本课程产生兴趣,是学生上好动物繁殖学课程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学设计要尽量符合一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
例如,根据来自农村学生与来自城市学生的比例,教师调整授课内容,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平等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门课程从喜欢任课教师开始,师生配合默契,教学得心应手,形成自然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强,需要验证性的实验及设计性模拟实践教学。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改革。2015年开始,本门课程的学时数减少,出现内容多、学时少的教学矛盾。为按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将理论教学任务完成,动物繁殖学课程中必须开设的实验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学时。
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与当地养殖企业合作,凭借校企合作的契机,在教师科研项目穿插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的科研项目“胚胎移植技术在肉羊扩繁中的应用”在当地校企合作单位肉羊养殖基地进行。笔者带领动物科学班同学完成,全班同学分批次进羊舍放栓,放一枚栓仅需1分钟,撤一枚栓也只需1分钟,5分钟对相关技术进行回顾与讲解,2分钟进行实际操作。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掌握相关技术,学生明白了“怎么做”,清楚了“为什么”。
除此之外,人工采精、人工授精技术、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技术等繁殖技术,即课程实验都在校企合作单位完成,压缩了教学时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不能按大纲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彻底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
笔者开展企业服务及科研项目开展时,每次都带3~5名的学生一起完成每次服务项目。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对本学科有了独到见解,并在每次实践中搜集数据,为毕业前的论文选题开题明确了思路,对论文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课堂搬家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而且让学习不再教条死板,不再错误地认为45分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是好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技术的产生持久的热爱。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作为新型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在动物繁殖学第一章动物生殖生理、第二章生殖激素的教学中,教学课件穿插大量图片、视频,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活灵活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对《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告别传统的教条教法,使学生能在课程学习期间清楚动物繁殖技术的来龙去脉,为繁殖技术的初步操作奠定一定基础,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提供思路,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本文系胚胎移植技术在河套地区肉羊扩繁中的应用研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编号:HTXYZQ13007)
ISSN2095-6711/Z01-2016-10-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