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福县浒坑学校 赵兴杰
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江西省安福县浒坑学校 赵兴杰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高效课堂、有效课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教师难免受以前教学模式的影响,将教学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起来费力,教师教起来辛苦,课堂教学始终是老样子,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素质教育给课堂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教学目标得到了重新设定,学生的创造力、使命感、责任感被激发出来。课堂是教师教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高效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在的兴趣,又要向学生讲解知识,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进步,构建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学习是起始点也是关键点。在学生的眼里,物理是充满新奇的科目。但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时会发现学好物理是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抽象难懂的物理公式和定理的学习。这些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物理课堂变为让人不知所云的课堂。因此,物理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
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要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讲授《光的折射》一节时,教师可先创设以下情景。人们通过老花镜看书上的字会怎样?看远处的物体会怎样?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金鱼发现金鱼会怎样?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会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兴致,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靠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苦练教学本领,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
1.唤醒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源泉。初中物理存在较多难于理解的概念、规律和定理。学生学习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优化教学。例如,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穿插讲授生活物理知识,使学生知道学好物理是一种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良好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秩序。学生要向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有好的课堂秩序。
初中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集中,教师的批评不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来源于对物理教师的热爱。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形成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运用语言魅力,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其次,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目光亲切深沉,表现自然亲近,语言丰富易懂,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积极鼓励,不能不认可学生的参与。再次,教师要认真解答课外学生的问题,不能搪塞学生,和学生谈心聊天,听取他们的意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关怀和期待。课堂上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使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让学生发奋学习,学好物理。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现行新教材更是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可显现的简单物理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物理现象,争取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物理图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践,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指导他们应该观察什么、怎样进行观察,进而使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特征及变化条件。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是物理现象的再现,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决定他们对实验展示的神奇现象的浓厚兴趣。一些学生有胆怯心理,这使他们敢想不敢干。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他们敢于动手、怎样动手、善于观察的能力。教师合理分配学生小组,鼓励学习较差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力争创设热烈、活跃、紧张、有序的实验探究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时,可以在巧妙运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活跃课堂,讲究艺术,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以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等。课堂和谐高效性方面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挖掘,总结经验。
高国方.大胆实践新课标,物理课堂展新貌[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ISSN2095-6711/Z01-2016-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