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张玉景
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四重取向
河南师范大学 张玉景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四重取向,即生活取向、实践取向、科学取向和创新取向。四种取向是立体图形的各个面,既相互区别,又是不可分离的整体。生活取向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取向,实践取向和科学取向是综合性学习的必然要求,创新取向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旨归。
综合性学习 生活取向 实践取向 科学取向 创新取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每一学段对综合性学习都有明确要求。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发展的趋势。
综合性学习是科学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获得传统教学方式所体验不到的学习乐趣。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综合性学习的取向指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怎样的方法和贯彻何种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正确的、科学的、适宜的综合性学习取向,对发挥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尚处在具体思维阶段,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使小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生活乐趣,从生活中学习到语文知识的精髓。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具有发现生活知识的慧眼,能及时有效地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无限憧憬的目的。
例如,开展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会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搜集对幸福的各种解析。同学对幸福的看法,家长对幸福的定义,街坊邻居对幸福的解释,路边卖烧烤的阿姨对幸福的想法等。这些看法哪些是物质上的、哪些是精神上的,哪些是你所认可的、哪些是你反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还要对幸福的各种解析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整理。一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你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你是如何看待‘幸福就是赚很多很多钱’‘幸福就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幸福就是亲朋好友都健在’的定义?”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思考,所以课堂上的讨论争先恐后。这些对幸福的理解来自生活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最朴实的想法,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到语文不是一个孤立的、冷冰冰的学科,而是一个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好更方便地教,寓情于文。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课文中对幸福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收效甚微。所以,生活取向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转移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一个在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努力发现、积极构建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拓展,对语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在课内所学的单一枯燥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实践中获得越来越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时更加注重“学以致用”。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进行综合性学习时,首先,笔者会让学生提前三天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等查阅二战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背景,三天后观看一个关于二战的视频,然后学生组织一些词语形容法西斯霸权行为;其次,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学生分析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各自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再次,根据课文,四个学生为一组组织话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国将神;最后,教师提出:小女孩杰奎琳踏上最后一阶楼梯蜡烛熄灭时,会被德国少尉发现吗?给学生留下悬念。学生可在自己的话剧中补充内容。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后,才会对知识本身有更深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大程度地关注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的经验参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沟通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来说,综合性学习具有科学取向。素质教育的推进下,一些学校仍进行应试教育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想方设法教育学生向着“标准答案”前进,几乎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不思考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不思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圈进”书本的“禁牢”里,把学生和社会生活分离开来,语文教学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学生实践和应用的价值。综合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不良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能动的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而非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号令的发出者,师生之间是互相尊重、地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是该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但教师不能因此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应在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非常必要。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需向教师报告,有疑问时要向教师请教。 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不断深入研究,会逐渐发现语文学科的乐趣和精髓。
2.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各个学科为达到升学考试的目标,其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学科的独立固然能使学生“术业有专攻”,但却把本来属于一个网状的知识体系割断了,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教师的配合,以及课堂和社会、自然的协调,达到加强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和语文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一起去校外,通过观察、写生和背景音乐,开展语文学习。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心的体会、大脑的思考,充分体会大树和小苗在内心深处灵魂的对话。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加强三种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3.增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顾黄初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这是根。”语文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不仅需要加强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增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学等构成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赋予语文一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校和社会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能沟通学校和校外之间的联系,能充分利用校外社区、家庭和社会的有效教育资源,引起学生对校外社区和社会热点现状的关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道路。教师要将生活的激流、激情融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才能充分利用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学习语文、学习生活。离开社会生活的语文,会被人们淡忘。
综合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科学价值,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同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就不会“创造”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没有创新精神的人,何来创新型的民族、创新型的社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断创新。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会给教学带来高效,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或抑制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例如,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对一道数学题循规蹈矩地讲解着,忽然一个新的想法在脑中闪现,但是他不说出来,担心自己解决不了而尴尬,或者害怕学生思维不集中而影响教学进度等。长此以往,教师的创新意识被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阻塞,教育的创新开发会被阻碍,社会的创新发展会被停滞。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合作性、研究性等特点要求其本身具有创新取向,这种创新性表现在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及适时的引导,表现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解决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产生”新的有探索意义的“新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开发和提高。
[1]孙桂荣.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肖 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周来宏,邵龙霞.试论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3
[4]胡江萍.对“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
[5]钟启泉,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ISSN2095-6711/Z01-2016-1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