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生 罗 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所,四川 成都 610072;西安政治学院 军队保卫工作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8)
“正方精神”与“西部第一村”
王生罗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四川成都610072;西安政治学院军队保卫工作学系,陕西西安710068)
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在带领宝山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方精神”,即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正方精神”源于宝山的实践,为宝山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是宝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彭州宝山村;历史实践;“正方精神”
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在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四十多年里,牢记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始终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把宝山这个昔日“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的贫穷落后的偏僻小山村发展成为工农商并举、一二三产业融合、年经营收入达60亿元,全村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西部第一村”,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西部奇迹”。
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做到一段时间先进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保持先进;对一个干部来说,得到群众一时的称赞并不难,难的是长久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作为一位入党五十多年的基层党员干部,贾正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作为兑现了对党的神圣责任和庄严承诺,始终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身份走在时代的前列,坚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老书记是我们的精神脊梁”成为百姓对他最真实的评价和最高的褒奖。82岁的他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他身上所涌现出的“正方精神”成为宝山创造“领秀天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都是应当要有一点精神的,无精神不立,无精神不兴,无精神不强。作为宝山创造“西部奇迹”的领路人,在充满苦难和艰辛的创业历程中,贾正方始终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坚定信念、非凡胆略和宏大气魄,将造福全村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倾注了自己的全部身心、智慧和精力。在他身上,闪耀着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带头示范的担当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领路人,对于宝山这样一个偏僻的山区农村集体组织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宝山付出的贾正方,宝山的群众和集体可能和其他千千万万的类似农村一样,凝聚不起来,没有具体的方向,长期在贫困面前徘徊。
1967年初,从地质队办理因公残废退休回到宝山不久的贾正方,决定动员一队的社员群众开荒。每天天不见亮,贾正方支着一盏电石灯,拄着拐杖,摸索着第一个来到开荒的地方等着大家。视力只有0.03的贾正方,没有叫过一句苦和累。白天他和社员群众开荒种地,晚上又带头到矿区挑粪水做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苦干一年,生产队粮食总产量从1万多斤猛增到6万多斤,人均口粮从70斤增加到405斤,劳动日值从6分钱增加到8毛2分,第一次向国家上交了“红心粮”。当社员们要求给他这个“外来户”记工分、拿报酬的时候,他坚决地拒绝了,“我有国家给的退休金,你们比我更困难”。
1973年,贾正方开始带领全村群众“改土造田”,组建的“五四战斗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劳动定额制,每个人都迸发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贾正方因为视力不好,挖土的速度和效率都赶不上其他社员,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贾正方都要坚持早去晚走,将自己的定额超额完成。每年丰收的时候,“外来户”贾正方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不要工分和报酬。五年大干,宝山粮食总产量达到120万斤,家家吃饱、户户有存粮,彻底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饿肚子”在宝山一去不复返。
贾正方这个不拿工分的“外来户”身上所展示的那种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和温暖了大宝山善良而朴实的山民们,让他们对勤劳致富的美好生活重拾信心,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自己的力量经过集体组织起来之后可以有这么大的成就。贾正方的无私奉献贯穿了宝山创业发展的每个角落,从他回乡到今天,整整五十年过去了,他那种始终心系宝山、情系宝山,一辈子忠诚奉献宝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凝聚宝山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力量。
发展经济需要许多条件,但是最基本的一条一定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宝山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坎坷,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并发展成为今天的“西部第一村”,与贾正方始终立足宝山实际,实事求是谋发展的精神与态度是分不开的。
1976年初,就在贾正方带领大家如火如荼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时候,“四人帮”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错误指导思想,一切带有商品经济色彩的行为都被严厉打击和制止,按劳分配、奖金分红、利润收入以及农村的个体小生产都属于被限制和消灭的资本主义的范畴。
为了积攒一些集体财富,贾正方1968年就组织起“副业生产队”,挖煤窑、种药材、养山羊,都是采用定额任务、按劳分配,超额有奖,完不成有罚,后来的改土造田,同样是定额办法。非常清楚大宝山贫穷现状的贾正方知道,政策乱了,我们自己不能乱,一定要结合实际来执行,绝不能“一刀切”,这才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思想。因此,他仍然偷偷摸摸地带着大家继续干、继续奖、继续积累。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一股“单干才能发财致富”的思想开始在社会上涌动。但是,贾正方知道,没有巩固的集体经济,农村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共产党的形象也就不能在农村生根。
为了说服大家继续壮大集体经济,贾正方挨家挨户地做了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全村1800多名社员,只有5.8%的人能自己“发财致富”。经过“岩窝会议”的激烈讨论,村支部和村民代表们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宝山前几年的做法,发现只要集体经济搞得越大越好,个人也就收益越多。最后大家都一致同意,“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个决定对宝山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到1983年,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宝山只用了十天就完成了全村的土地承包工作。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贾正方立足宝山实际,充分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始终将宝山的发展奠定在因地制宜、适合自己的基础上,用一条独具特色的宝山之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宝山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宝山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
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可遵循的规律性,但另一方面也同样具有复杂、多变的不可预见性。在宝山集体经济跨越发展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挫折,招致很多非议、不解,甚至是责难,但这些都没有成为贾正方和宝山人退缩观望的理由,更不是放弃的借口。贾正方身上“铁肩担道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精神是宝山发展过程中凝神聚力的“主心骨”。
人的利益需求千差万别,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道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理解和支持的。1978年底,一份罗列了贾正方“十八条”罪状的告状信送到了县委。在那个思想还很僵化的年代,贾正方很快被革职了。面对被无端的撤职,贾正方心里很坦然,如果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都是错的,那么他情愿担当这个责任。但是他内心深处认为宝山的做法并没有错,“虽然撤了我的职务,但我还是共产党员,我还是要带领群众继续干”。人心是一面镜子,拥护贾正方的党团员还是占了大多数。于是,春节刚过,贾正方便带领着“五四战斗队”,冒着严寒,进山修路,在冰天雪地里安营扎寨,准备开铜矿。
后来,经过逐一核查和广泛听取意见,县委认为“自力更生战胜贫困,宝山没有错,贾正方没有错”,并发出了全县学宝山的号召,而且正式发文,任命贾正方为宝山村党支部书记。
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追求,贾正方的担当换来了宝山在风雨中的宁静。在具体的艰难困苦面前,敢做敢当的贾正方更是毫不含糊,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修马鬃岭铜矿,引水渠试水的时候,渠道突然塌方,水渠被堵住了,在这寒冬腊月、大雪封山、渠水冷冻刺骨的状况下,贾正方第一个带头跳进渠水里,从早晨一直到下午5点,塌方终于止住了。当时身患多种疾病,已经48岁的贾正方是跳进水渠里年龄最大的人,爬上岸后全身冻僵昏倒在地。
真正白手起家的创业,没有坦途。宝山的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到处充满了各种艰辛、曲折和起伏。在宝山的发展过程中,贾正方以敢想敢做、敢冲敢闯的精神和问题面前站得出来、困难面前冲得上去、责任面前撑得起来的担当精神,为宝山的持续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守卫线。
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整个中国都缺乏这点“闯和冒”的精神。宝山恰恰从这个阶段开始,在贾正方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
从贾正方决定带领社员“改土造田”开始,宝山就注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面对无数代人辛勤耕作但却每每靠天收成都不能果腹的那些贫瘠的土地,贾正方没有继续前人“循环往复”简单耕种的老路,而是勇敢地面对它们的贫瘠,改造它们的贫瘠。改土五年,宝山一共开荒造地715亩,改造茶梯田500多亩,造林3800多亩,建果园150亩,种药材50多亩,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为宝山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这之后,贾正方前进的步伐就没有停下来过,“靠山吃山”,创办宝山第一个村办企业——马松岭铜矿,投产第一年,便盈利5万元,这在当时实在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靠水吃水”,修水电站,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宝山人,自己学习、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奋战一年,装机100万千瓦的宝山电站顺利投产发电。1985年3月18日,第二座水电站——龙漕沟电站,建成发电。1986年开建的桂花树电站,这个当时全国农村最大的水电站,更是因为施工面临的无数困难,创造了迄今为止整个中国农村水电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一切事业,创新则兴,守旧则亡。宝山的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是走的一条新路,一条闯路,一条没有参照系、摸着石头过河的路。这是一条生机勃勃的、不同寻常的农村山区发展之路。从改土造田到种养结合,从靠山挖矿到靠水发电,贾正方面对宝山人要吃饱饭、要过富裕日子的艰巨挑战,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勇敢地打破常规发展思路,不断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用创新发展不停步的行动,牢牢牵住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的“牛鼻子”,一步接一步地推动宝山的事业升级发展。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贾正方身上这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成为宝山发展清晰而坚定的风向标。
学习是黑暗中的火光,是使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宝山的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双目失明的领头人贾正方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学习不倦的求知精神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8岁当长工,9岁开始拉漂的贾正方,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从一个文盲到“半个知识分子”的转变,并且养成了他一生都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回到宝山之后,贾正方正是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消除了宝山发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迷惑,破解了一桩又一桩的难题,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贾正方回到农村以前,曾经不远千里到山西昔阳县学习“大寨经验”。1966年回到宝山以后,“大寨经验”给了他一定的启发,觉得农村发展的天地一片广阔。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副业生产队”开始养山羊、种药材、开煤矿,大搞定额制、小包干,副业生产很快见奇效,加速度地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
随着宝山村集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产权激励问题和决策权的集中与分散问题浮出水面。贾正方立足长期以来对《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和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构造出一种基于“剩余价值分配”的产权激励方式,设计了七种分配方式,按工龄折资入股、按贡献大小分红、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有效解决了宝山产权结构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宝山发展的内部激励能力和凝聚能力。针对决策权问题,贾正方从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的毛泽东思想中抽取出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的决策方针。在他的要求下,每月28日宝山集中开展全体中层干部参加的学习总结大会,学习新政策、掌握新信息,企业负责人各自报告上月经营管理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无所学,则无所知。无所知,则无所行。基本失去视力的贾正方,除了自己用收音机听各种知识,还找人帮忙读各种知识,几十年坚持如一日。在宝山发展的若干重大节点,贾正方所做的决策似乎都踩到了政策的节拍和时代的趋势,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成功,其实这些都是贾正方在无数次的学习思考之后培养出来的直觉。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成为宝山发展从未偏离航向的重要保障。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一生。贾正方就是这样的幸运之人,因公致残,命运夺走了他的视力,回到家乡,他却找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使命——让宝山走向共同富裕。他用50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宝山,将宝山的发展视为自己的生命,用从不停步的奋斗足迹,铸就了宝山发展的灵魂。
1966年回到宝山的贾正方,为了解决宝山的吃饭问题,先后带领自己所在的一队和全村群众“改土造田”,大兴副业。“吃饱”问题解决之后,贾正方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马松岭铜矿开始,历经宝山电站、龙漕电站、桂花树电站的艰辛创业,发展到1989年,除了水电站外,宝山还有11个矿场、6个加工厂,工业生产总值达800余万元,人均收入1069元,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十分令人骄傲的成绩。
不断的奋斗,意味着要不断的谋事、做事、成事。一个人不做事情,可能就不会犯错,做的事情越多,犯的错误就可能越多,当然,也有可能背后总结出的有益经验也越多。贾正方领导宝山的发展奋斗史,充满了曲折,有时甚至是在屡败屡战中坚持前行。宝山的集体经济,从农业经济起步到工业经济的起飞,形势越来越好。此时此刻,贾正方思考的却是“不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这样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宝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他想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入到高科技领域,创造更多的附加值,让企业实现质的飞跃。于是,一系列向高科技进军的项目启动了,遗憾的是最后的结果都不是很好,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经过深刻的总结,贾正方明白了,搞高科技一定要有人才贮备和技术贮备,还要有科学的市场调查,否则会吃大亏,这是宝山自己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曲线和学习效应。虽然这些高科技转型的努力失败了,但是贾正方和宝山的奋斗并没有停步,1994年,贾正方又提出了“十年发展规划”,要给宝山再装上一个“引擎”,提升宝山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贾正方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奋斗前进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他所追求的壮美人生。“他回忆往事的时候,绝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虽然一路坎坷,但是贾正方和宝山人战胜一切困难,一直向前进的奋斗精神,将永远铭刻于历史的丰碑。
宝山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正方精神”是立村之基、兴村之要、强村之本、镇村之宝,宝山一定不会忘记,宝山人民一定不会忘记!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胡学举)
2016-06-15
王生(1980),男,四川彭州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和基层党建研究;罗璇(1983),男,陕西西安人,西安政治学院军队保卫工作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政治工作学研究。
D64
A
2096-0921(2016)04-0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