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6-03-19 10:55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郑晓龙王朔葛优

冯小刚和王朔找葛优出演男一号

1990年秋天的一天,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冯小刚和作家王朔找到葛优,请他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男主角——李冬宝。当时,冯小刚和葛优还没有见过,王朔因为和葛优合作过电影《顽主》,有过几面之缘。不过很不巧,当时葛优另有片约,后来经过冯小刚和王朔反复做工作,葛优总算同意了。于是《编辑部的故事》成了葛优、冯小刚的第一次合作。

《编辑部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室内喜剧。该剧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乐于助人的编辑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电视剧以幽默讽刺的语言,反映当时社会热点话题。

《编辑部的故事》在1991年12月播出之后,立刻风靡全国。其火爆程度甚至不输北京电视台此前播出的《渴望》。葛优扮演的李冬宝机智幽默,妙语连珠,尤其深入人心。

《编辑部的故事》当时是~种全新的喜剧形式,每集独立成章,室内拍摄,有固定的人物,多数篇章都请明星客串。这在中国电视剧史上还是头一份。后来的室内情景喜剧比如《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等大都沿用了这种方法。

说起冯小刚大家不会陌生,他现在是中国最卖座的导演之一。1985年从部队转业回来之后,他成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一个美工,他也是最不安分的一个美工。冯小刚心里一直藏着一个导演梦,中心拍什么戏他都要掺和一下,想从中学到点东西。而他能进入《编辑部的故事》剧组,就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郑晓龙召集几位作家策划《编辑部的故事》剧本

当时的几位知名的青年作家在郑晓龙的召集下在北京友谊宾馆开策划会。除了王朔还有苏雷、魏东升、朱晓平、葛小刚等等。冯小刚当时不出名,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三天之后,大家简单讨论出了几个分集剧情,几位作家分头回去写剧本,冯小刚也分了一集。又过了几天,当郑晓龙看到这几集剧本的时候傻眼了。

原来,不同的编剧写的剧本风格都不统一。只有王朔写的那集最合郑晓龙的心意,这集剧本写得机智幽默,带有浓重的京味。碰巧的是冯小刚写的那集,风格像极了王朔,简直如出一辙。于是郑晓龙决定让王朔和冯小刚联合创作《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和冯小刚是郑晓龙介绍认识的。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冯小刚终于在郑晓龙的引见下见到了王朔。冯小刚和王朔是相见恨晚。此后冯小刚和王朔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王朔和冯小刚的妙笔生花之下,编辑部里六位编辑逐渐跃然纸上。这六个编辑各有特色,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类典型人物。

主编老陈,精明能干,年富力强,可代表当时的老干部形象,是整个编辑部的主心骨。

刘书友是个老同志,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工作勤勤恳恳,生活艰苦朴素。牛大姐是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老太太,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对党无比忠诚,开口闭口都是这个思想,那个理论。余德利人如其名,代表了改革开放后,头脑活络的精明人。他专门为编辑部拉广告,八面玲珑,增收有术。最出彩的是李冬宝和戈玲,他们是一对未婚男女,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青年一代。李冬宝机灵,热心,能说会道,没事老爱拿人开涮;戈玲也是人精儿,没事老看英语,喜欢弄点情调。他们俩工作上配合得严丝合缝,感情上有点暧昧,老爱打情骂俏。

葛优能出演《编辑部的故事》除了因为他演技出众,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独特的、能演小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但是最初,就因为他的形象,葛优差点和演员的职业失之交臂。

葛优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表演艺术家、著名的反派演员葛存壮。但是,童年时的葛优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艺术天分,葛存壮也没有指望他能子承父业。1976年,葛优高中毕业后到北京昌平县兴寿公社香屯大队去插队,在那里葛优喂了三年的猪。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葛优要考电影学院表演系。在那个年代,电影演员一定要长得漂亮,葛优的外形不占优势。果不其然,葛优第一轮目测就被刷下来了。后来几经波折葛优考进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

1988年,在米家山导演,王朔编剧的电影《顽主》中,葛优饰演男主角杨重。这个角色让葛优大放异彩,他凭此片获得第9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第二年,葛优又出演了电视剧《围城》中的李梅亭。《围城》热播之后,葛优已经成了全国有名有姓的演员,片约不断。这也就是为什么冯小刚找到葛优演李冬宝时,他差点没有档期的原因。

虽然当时的葛优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但是不管是《顽主》还是《围城》,葛优都没有真正的当过一回主角。这次《编辑部的故事》是冯小刚为他量身定做,葛优终于第一次尝到了做男一号的滋味,也让他结识了日后他事业上的好伙伴——冯小刚。

刚拍摄时剧组乱套了,郑晓龙临时更换导演

除了冯小刚之外,《编辑部的故事》的幕后工作人员基本是《渴望》的原班人马、连用的摄影棚都和《渴望》是同一个。按说,经过了《渴望》的锤炼,这些人对室内剧的拍摄应该轻车熟路,《编辑部的故事》本应该一切顺利才对。但是没想到,戏刚一开拍就出了大问题。

当时,正在北京302医院住院的郑晓龙接到了冯小刚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里他焦急地说:“郑主任,您快来剧组看看吧,剧组都乱套了。”郑晓龙于是不顾自己身体,提前出院。当他匆匆赶到香山摄影棚的时候,整个“编辑部”剧组已经停拍了。郑晓龙瞪大了眼睛,生气的问:“怎么回事?”

原来,《编辑部的故事》最初的导演金炎是个新人,刚刚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他没有经历过《渴望》的拍摄,因此对拍室内剧没有经验。于是在他的指挥下,整个拍摄就乱了套了。

当时连演员的表演也不听导演的了,刚开始是冯小刚这个编剧替导演给演员说戏,后来连摄像、灯光都上来指导演员表演。整个剧组陷入了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无奈,冯小刚只能请来中心副主任郑晓龙来剧组坐镇。郑晓龙在“编辑部”剧组一共待了4天,首先是调整了导演。他把正在筹备《皇城根》的赵宝刚调过来当《编辑部的故事》的总导演,金炎任副导演。《编辑部的故事》也成为了赵宝刚导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

剧组做了调整之后,戏重新开拍。在赵宝刚的指导之下,《编辑部的故事》的拍摄逐渐走上正轨。随后,一拨一拨的客串演员的到来给《编辑部的故事》增色不少。

这些演员很多都成为了今天影视界的著名演员。比如濮存昕、张国立、傅彪、英达、马晓晴、梁冠华、郭冬临、刘蓓、于谦等。这些客串演员大多是凭借与主创人员良好的人缘请来的。他们绝多大数都没有拿片酬,纯属友情客串。

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3个多月的紧张拍摄。1992年1月20日,《编辑部的故事》终于在北京电视台跟观众见面了。而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编辑部的故事》不同的是,当年首播时的第一集并不是现在看到的第一集《谁主沉浮》,而是《飞来的星星》。因为《编辑部的故事》的25集水平有些参差不齐,所以最好是穿插着播,《飞来的星星》属于质量不上不下的一集,先播出来看看观众的反应。

果不其然,《飞来的星星》播出之后没有打响头炮,毁誉参半。等播到第三集《我不是坏女孩》时对《编辑部的故事》的评价回暖。此后《编辑部的故事》逐渐开始在观众中受到热捧,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始跟风播出,《编辑部的故事》开始火遍大江南北。

由于在《编辑部的故事》剧组得到了锻炼,冯小刚后来进入《北京人在纽约》剧组,除了编写剧本之外还成了导演之一,冯小刚的导演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后来葛优凭借《编辑部的故事》获得了第1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看到葛优都习惯性的叫他“李冬宝”。

《编辑部的故事》确实让葛优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在这之后葛优的片约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他~口气接连拍摄了7部电影。其中包括张艺谋导演的《活着》、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夏刚导演的《大撒把》等等。其中电影《活着》让葛优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成为在戛纳获奖的第一位华人演员。而电影《大撒把》也是由王朔和冯小刚编剧,这部电影让葛优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中国一线男影星的行列。

如今《编辑部的故事》已经播出24年了,很多观众至今都对它念念不忘。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中国室内喜剧电视剧的先河,为日后中国的喜剧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导演冯小刚和著名演员葛优的成功就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的,这对中国电影经典的黄金搭档至今都对《编辑部的故事》念念不忘。

猜你喜欢
郑晓龙王朔葛优
“葛优躺”让葛优赚大了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我的剧本你来导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
《芈月传》导演郑晓龙:遇到精彩的女人
和葛优吃饭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