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春
摘要:该文根据岳普湖县近年来玉米生产实际及试验示范结果,调整玉米结构技术模式,并选用适宜我县推广种植的粮饲兼用玉米品种。
关键词: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粮饲兼用玉米;高产栽培规程
1 基本情况
岳普湖县地处新疆西南部、喀什噶尔平原东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缘,盖孜河的最下游,属于喀什平原岳普湖干三角洲冲积扇的前端。位于东经76°25′-77°25′,北纬38°46′-39°22′的喀什地区中心地带,盐碱化严重,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紧张。全县按地貌可细分为:干三角洲上部(县境西南部),干三角洲中部(县境中部),干三角洲下部(县境中东部)及风成沙丘和雅丹地貌等四个地形地貌类型。
岳普湖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1.8℃,无霜期年均23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73.3。降水量历年差异较大,年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75.8mm,年均降雨日数28.7天。降雨集中在6月至8月,7月最多。
我县农业主要以棉花、小麦、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玉米在我县常年栽培面积在11万亩左右,主要为麦收后复播种植制度。种植区域分布在全县六乡三镇,新型农业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岳普湖乡4村区域。
2 关键技术
2.1 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我县近年来玉米生产实际及试验示范结果,适宜我县推广种植的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主要为新饲玉13与新饲玉20,2015年开始在新型农业经营单位推广种植。
新饲玉13玉米品种属粮饲兼用型早熟玉米杂交种。全生育期为93天左右(复播覆膜),叶片绿色,株高270-290cm,穗位高95cm左右;穗长20-26cm,穗粗5.2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5-51粒,单穗重200-350g,千粒重350-420g,出籽率87%。活杆成熟,穗轴红色,适应性广,抗倒伏、耐旱、耐贫瘠。籽粒为半硬粒型,金黄色。我县一般平均籽粒产量为506.49kg/亩,青贮秸秆产量2500-4000kg/亩。
2.2 土地准备
2.2.1深施基肥。结合夏收后土壤耕作,将全部有机肥、氮肥总量的20%、磷肥总量的70%-80%全层深施,即犁地前每亩深施商品有机肥75kg或腐熟有机肥2-3t,尿素10kg,磷酸二铵25kg,耕翻前撒匀。
2.2.2 土地耕翻。前茬作物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小麦秸秆,适时进行耕地深翻。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土垡均匀;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随后进行耙耱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的待播状态。
2.2.3播前土壤封闭。整地后用乙草胺-巨封330g/L二甲戊灵乳油150ml/亩,兑水30-40kg,均匀喷洒土壤表面对杂草进行土壤封闭,可有效防治大部分一二年生杂草。
2.3 株行距配置
选用140cm幅宽地膜,一膜4行,平均行距40-45cm,株距25cm,理论株数5900-6600株。
2.4 播种
2.4.1播种时间。复播玉米适播期为6月10日-6月28日之间,越早播种越好,利于适期收获,提高单产。
2.4.2 播种量。为保证出苗质量和种植密度,严把播量关。每穴播种2-3粒,播种深度3-5cm,亩用种量3-4kg。
2.4.3播种质量要求。按精准播种技术要求,达到行距一致,接行准确,下粒准确均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紧实,确保一播全苗。
2.5 苗期管理
2.5.1查苗补苗。玉米出苗后必须及时查苗补苗。补苗方法是补播种(浸种催芽后播种),必须在3叶前完成。
2.5.2 间苗定苗。玉米小苗长到3-4叶时必须及时间苗。间苗应“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在玉米幼苗4-5叶期定苗结束。
2.5.3蹲苗。遵循“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一般以拔节期为界。
2.5.4 追肥。定苗后缺肥地块一般亩施尿素10kg、钾肥5kg。
2.5.5 除草。在玉米3-8叶期,选用42%烟嘧·莠·异丙可分散油悬浮剂180ml/亩,兑水30kg喷雾化除。
2.6 穗期管理
2.6.1 去除分蘖,拔除弱小株。玉米拔节后会长出许多无效分蘖,应尽快去除。
2.6.2 重施攻穗肥。大喇叭口期亩施尿素15kg、磷酸二铵5kg。
2.6.3 及时灌水。玉米穗期需水量大,对水份极为敏感。这一时期应及时灌水,使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80%。
2.7 花粒期管理
2.7.1巧施粒肥。粒肥施用的原则是“宜早勿迟,宜少勿多”。一般亩施尿素5kg即可。
2.7.2 灌水。玉米花粒期土壤水份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干旱及时灌水。后期不能停水过早,只要植株青绿,就要保持田间湿润。
2.7.3 防止后期早衰。预防玉米后期早衰采取可叶面喷肥预防,选用微量元素叶面肥、有机叶面肥及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一般结合打药等措施一起使用。
3 病虫害综合防治
近几年来,玉米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主要病害有瘤黑粉;主要害虫有地老虎、棉铃虫、玉米螟、蚜虫和叶螨等。
3.1 瘤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我县发病率一般在3%左右。
预防措施:积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坚持选推紧凑型抗病品种,规范购种渠道。普遍实行轮作倒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是减轻玉米黑穗病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玉米黑穗病严重的地方,要多种一些瓜菜等作物,努力避免连续多年重茬种植。结合田间管理及早铲除或拔除病株,不要用病株病穗做饲料,也不要用其积沤肥料。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量施用氮肥。化学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喷80%多菌灵75g/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3.2 地下害虫防治
种子包衣剂处理种子及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及苗期病害。
3.3 叶螨
玉米红蜘蛛在我县全年发生10-15代,4-5月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6月上中旬开始迁入玉米上危害,7月下旬进入我县红蜘蛛猖獗危害期。
预防措施:增加灌水次数,提高田间湿度,消除高温干旱红蜘蛛易发作的环境条件。也可用化学药剂防治,重点加强苗期的防治,可采用73%炔螨特乳油1500倍、15%哒螨灵乳油1500倍或5%唑螨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20%丁氟螨酯悬浮剂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玉米拔节期用20%三唑锡悬浮剂1500倍液等专用杀螨剂进行防治。
3.4 蚜虫
在伏蚜发生高峰期选用45%吡虫啉微乳剂15ml/亩(制剂:热雾沉降稳定剂:0号柴油=3:8:8)搅拌均匀后过滤至热力烟雾机药箱并加清水至5L搅匀,在玉米田间以66m/min的施药速度烟雾防治。
3.5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在我县一般发生2代。
预防措施: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茬,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尽量减少正播玉米零星种植面积,扩大玉米覆膜复播面积。物理防治办法,采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的最佳时间段在7月下旬-8月下旬,而性诱迷向防治适期在7月下旬-8月上旬,性诱盆最佳田间布放间距为50米。
颗粒剂丢心防治: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在“排孔”率较高的地块采用5%毒死蜱(佳丝本)颗粒剂800g/亩;0.4%氯虫苯甲酰胺(科德抗)颗粒剂700g/亩;3%辛硫磷(掌声)颗粒剂350g/亩。
常规化学喷防:在7月下旬-8月上旬,选用有针对性、高效低毒、低成本的杀虫剂适期开展化学防控工作。30%甲维·杀虫单微乳剂100ml/亩;36%毒死蜱农药中毒(叩击)微囊悬浮剂100ml/亩;200g/l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5ml/亩。
新型施药方式防治:8月上旬选用22%杀虫剂 (阿立卡·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25ml/亩(制剂:热雾沉降稳定剂:0号柴油=5:8:8)搅拌均匀后过滤至热力烟雾机药箱并加清水至5L,搅匀在玉米田间以66m/min的施药速度烟雾防治[1]。
3.6 棉铃虫
棉铃虫近几年对玉米的为害也呈明显加重趋势。
3.6.1 农业防治。根据棉铃虫成虫喜在雌穗花丝上产卵的特性,在花丝完成授粉后剪去花丝,降低田间落卵量。
3.6.2 物理防治。7月下旬8月上旬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6.3 化学防治。7月上中旬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叶面喷雾,杀灭低龄幼虫,减轻蛀穗危害。
3.6.4新型施药方式防治。8月中旬选用22%阿立卡·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25ml/亩(制剂:热雾沉降稳定剂:0号柴油=5:8:8)搅拌均匀后过滤至热力烟雾机药箱并加清水至5L,搅匀在玉米田间以66m/min的施药速度烟雾防治。
4 适时晚收
在不影响小麦播种的情况下,玉米尽量晚收可延长灌浆时间,收获的果穗经晾晒后脱粒清选入库。一般籽粒水分要低于16%才可安全贮藏。贮藏库房应干燥通风,并经常检查,防止虫蛀、鼠害和霉变。
5 粮饲兼用玉米种植效益分析
亩均投入:商品有机肥92.25元、尿素80元、磷酸二铵99元;机耕费55元、机收费100元、水费80元;种子费56元、地膜费36元、农药42.75元。合计亩均投入641元。
亩均收入:我县籽粒收购均价1.3元/kg,秸秆0.16元/kg。亩均籽粒收入658.44元,秸秆保底收入400元,合计亩均总收入为1058.44元。
亩均纯收益计算:总收入-总投入=1058.44-641=417.44元。
参考文献
[1]丁丽丽,赵冰梅,吴文忠,等. 热力烟雾机施药防治玉米中后期主要害虫的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2015,35(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