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逸
摘要:玉米是大关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玉米植技术上,采用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玉米优质高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健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 种子准备
玉米种子的准备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生产要求和病虫害发展趋势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选购适宜当地种植的综合抗性好、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所选品种必须是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具有高产、稳产性能,适应能力广泛、抗病性能优异、种子纯度较高的优质玉米品种。种植模式在采用育苗移栽或农用地膜覆盖种植时,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品种。因为这两种栽培方式播种时间较早,生育期容易获得高产。
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适宜大关县不同海拔种植的玉米品种有:大单1号、大单2号、昭阳4号、中玉335、会单4号等玉米品种。
1.1 选择包衣玉米品种
选择包衣品种可以有效预防地下害虫的侵袭,同时,玉米出苗之后,能够有效预防玉米苗期的病害,避免病害在苗期传播造成玉米不出全苗,为玉米获得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1.2 玉米品种药剂拌种
对于没有条件购买包衣种子的种植户,在玉米播种前应该进行统一的药剂拌种,1kg种衣剂包衣种子50kg。包衣对防治病虫害和保全苗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行药剂拌种的玉米种子能够有效预防地下害虫的威胁,同时出苗之后还会对蚜虫、红蜘蛛、茎腐病等病虫害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获得高产。
2 育苗
2.1 营养钵及营养土配制
每亩用富含有机质的细土500kg、优质农家肥(细)250kg、草木灰25kg、普钙10kg、充分拌合均匀,堆沤10-15天后,用制钵器将营养土制成营养钵。
2.2 苗床整理
苗床宽一般1.5米左右,底部垫3cm细砂壤土,平整后放置营养钵,细砂壤土填满营养钵间隙。
2.3 浸种催芽
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待种子发芽后(种芽突破种皮时)播种。
2.4 播种盖膜
将芽种摆放在营养钵的播种孔中(每孔1粒)、盖土(细土)、浇水、盖膜(拱棚)保温。
2.5 苗床管理
遇晴天高温时揭开拱棚两端通风降温,防止烧苗。根据苗床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4叶期移栽,移栽前2-3天浇清粪水1次,同时进行炼苗。
3 整地
为保证玉米正常生长、田间生长整齐、成熟一致,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在移栽或播种前对土地进行机耕或人工深翻,破碎土块,做到土壤细碎、疏松、平整、无大土块。整地上虚下实,这样有利于土壤呼吸和保墒。整地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通过翻耕将土地表面的熟土和秸秆翻耕到地下,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打破了耕层结构,增加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一般情况下,整地的深度一般维持在20-25cm左右,翻耕够细碎土块,保证地面平整,这样有利于后续的播种和以后的出苗。
4 移栽
在小行定向密植移栽。移栽时做到穴大、底平、穴深25cm以上。要求盖土不压兜,营养拨不露面。为确保生长一致,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应做到大小苗分级移栽、错窝定向,移栽时亩施清粪水20-25担作定根水,移栽后及时查苗补缺。
5 合理密植
一是品种特性的影响,不同类型品种可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育苗移栽和直播均可采用相同密度。根据大关的自然气候特点,净种时:中早熟品种每亩3800-4200株、中晚熟品种每亩3400-3800株;套种时:中早熟品种每亩3400-4800株、中晚熟品种每亩3000-3400株。二是地势条件的影响,阴山宜稀,阳山宜密;三是土壤水肥条件的影响,高水肥土壤宜稀,低水肥土壤宜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因此,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群体结构,发挥群体增产作用。
6 覆盖地膜
在大关县1600m以上海拔地区应覆盖地膜。移栽后及时覆盖地膜,放苗孔及地膜四周用细土压严盖实,每隔5-7m压一道腰土防风鼓膜,在施穗粒肥时全部揭去地膜。
7 做好中耕除草施肥工作
7.1 做好中耕除草工作
加强玉米田间中耕除草工作,喇叭口期应该结合不同的生长特点做好中耕除草工作,一般需要进行2-3次的中耕除草工作。这样能够提高玉米根系生长能力,防止后期出现倒伏。
7.2 施肥
7.2.1底肥。育苗移栽亩施农家肥1000-1500 kg、亩施普通过磷酸钙25kg, 亩施复合肥40 kg( N∶P∶K比例为15∶15∶15),或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普通过磷酸钙40-50kg作底肥,如地膜覆盖亩施尿素10kg。直播玉米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亩施普通过磷酸钙25kg、亩施复合肥40 kg( N∶P∶K比例为15∶15∶15)亩施尿素10kg或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普通过磷酸钙40-50kg,亩施尿素10kg作底肥。
7.2.2追肥。在5-6叶期结合第一次薅锄亩施尿素10kg作提苗肥(地膜覆盖的打洞施肥);大喇叭口初期结合培土亩施尿素35-40kg作壮杆肥(地膜覆盖的可揭膜、施肥、培土进行);抽雄初期结合培土亩施尿素15-20kg作穗粒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