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钊 李秀清 高艳芹
摘要:该文以河北省的农业基本情况和自然气候条件着手研究,尝试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根据小麦生长的几个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一些有助于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1 概况
河北省多为平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的耕作方式使农民不再焚烧秸杆,而是将秸杆置于田中作为来年耕作的肥料。使用免耕技术,同时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的生产效率。这种新的耕作方式为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便利之处,也给小麦的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新耕作方式的特点是田地免耕、秸杆留田、区域间机械化工作。田地免耕和秸杆留田措施,为有害病菌提供了得以存活的空间;而区域间大机械化的生产作业,会给有害生物的传播提供便利,有害生物会随着机械的移动工作而扩散至每块农田。
2 河北地区常见的病虫草害种类
2.1 病害
常见的小麦病害种类有:全蚀病、白粉病、锈病、黑穗病、赤霉病、丛矮病和黄矮病。其中以小麦白粉病最为常见;小麦黑穗病分为三种,靠带病的残叶和种子传播,近年来在河北部分地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迹象;小麦锈病也有三种,虽危害很大,但是在新耕作方式施行以来,并没有大面积流行发病;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是通过昆虫传播,其特征是染病时间早、染病植株丛矮,感病越早越严重。
2.2 虫害
虫害的种类有:吸浆虫、蚜虫、地下害虫、红蜘蛛等。其中小麦吸浆虫的危害性最强,夏季过多的雨水和农作物浇灌次数过密,都会成为吸浆虫大面积爆发的因素,个别田地有可能会因为吸浆虫为害而颗粒无收;与吸浆虫相反,小麦红蜘蛛的大面积爆发是因为春季干旱少雨,虫害灾情与当年干旱程度成正比。
2.3 草害
麦田杂草包括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当然每一种杂草都可以被详细的分成很多种类。草害的特点就是发展蔓延速度快、危害性强,很多杂草都能会对小麦田生产造成严重减产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危害。由于不规范的种子调运和大型农机具跨区作业等原因造成麦田草害呈发展蔓延趋势[1]。
3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法是保障小麦产量的基本措施
3.1 播种阶段
播种以及播种前的准备阶段是麦田的重要预防阶段。首先要从挑种开始,选用正规厂家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种子,根据土壤情况及周边水源情况选用不同种类的麦种;有计划地布局麦田。虽然新的耕作方式特点是免耕,但是免耕的三年后也必须对土壤进行一次彻底的深耕和清理杂草,以减少各种病虫草害的存活和生长空间。然后将有机肥应用于土壤中,选用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加磷肥和钾肥的量,以改良土壤环境,从而提升麦种的抵抗能力。在这一阶段常见的病虫害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在麦种播种前,应该根据常见病种进行种子的药剂处理工作,将一些预防药剂和种子混合,以达到杀灭附着在种子上病菌的作用。播种时间的选择也会对某些虫病害预防有一定的效果,适当晚播可减轻灰飞虱危害及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发病程度。
3.2 苗期
在小麦的生长期,监测工作显得异常重要,根据温度和湿度情况,实时判断麦田有可能产生的病虫草害问题,在发生早期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在病害扩散之前控制在初期状态。小麦苗期病虫草害主要有:根腐病、冬前苗后蚜虫、越年生杂草及恶性杂草[2]。冬前是各类杂草生长的季节,这时杂草的抗药性较差,除了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作业外,结合中耕,人工将杂草连根拔除也是很有效果的。
3.3 中后期
这一时期是控制小麦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时期,当然同时也是各类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的时期。由于小麦植株多已长成,因此无论是病害、虫害或是草害,化学药剂的使用计量和浓度不易过高、次数不易频繁,因为在除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会给小麦造成一定的损害。小麦生长中后期常见的病虫害是:白粉病、吸浆虫、麦蚜虫。除了适当的可以选用一定剂量的化学药剂外,使用害虫的自然天敌帮助灭虫也是很生态的灭虫方法,因此在使用药剂的时候要尽量避开天敌生长的时期,尽量选用对天敌伤害小的药剂,以保护天敌的生长环境。
3.4 科学作业
有时候,很多不良的耕作方法和习惯也会给病虫害提供机会。比如当小麦田的群体面积过大,农民单次性追施速效氮肥过多且灌溉面积过大、浇水次数过多,会造成土壤透水性差,易积水,这样会造成麦田小气候高湿,极易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农业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但也需要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科学化的作业方式能够帮助农业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使用机械化作业时,应当及时的对机械进行清理和消毒,以防止有害生物随着机械而四处扩散;为农田喷洒农药和浇灌时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喷洒和浇灌作业,保证不浪费的同时也能保障小麦能够得到所需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邓秀霞. 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14,20:28.
[2]张立烟,李 宏. 小麦播种期及苗期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 河北农业科技,2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