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李安 做电影如写字 有回锋才完整

2016-03-19 09:17
北广人物 2016年8期
关键词:花莲李安

李安永远记得父亲教他写毛笔字,“写字要回锋,走到尽头时要回来,要圆润才完整、好看”。1954年10月23日,台湾屏东潮州,时任花莲师专校长的李升家里,新添了一个大胖小子。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个孩子属马,其命纳音为砂中金命,流年纳音为长流水。金水相生,运势不错,但琐碎,劳碌。

此时是李升到达台湾的第四个年头,这是他的第三个孩子,另外的一儿一女不得不留在老家江西省德安县乌石门村,一同留下的还有他教育部主任秘书的头衔,一栋五井大宅院,以及开在九江的“恒裕商行”。1954年,世事如棋,倏忽万变,每个人都如风中漂萍。对于客居他乡的李升来说,这个孩子的出生,使得中国人的随遇而安和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找到了更切实的着力点。李升给儿子起名为安,把他当作长子养。很多年后,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李安解释说,父亲起的这个名字,一是要后人不要忘了老家德安,一是纪念来台时搭乘的“永安号”货轮。

当时谁都不会料到,这个叫李安的孩子,成了家里最不争气的那一个。他没有做到父亲希望的那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甚至在李安结婚,有了孩子之后,父亲还写信骂他,要他“像个男人一样”。但也正是这个父亲口中的“鬼样子”的李安,成为目前最成功的华人导演。他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一次金球奖最佳导演,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被供奉进世界电影史。他打破了好莱坞对外裔导演绵延了近百年的偏见,也打破了民族、种族的文化界限。现在,他忙于自己的第14部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一部“伊战版的《第22条军规》”。他叫李安,他说他一直是个失败者。

他的成绩“比糟糕还糟糕”

小时候的李安在花莲长大,对于花莲,李安的记忆是“很单纯,泥土性很强”。就像很多人对小时候的记忆一样,李安对花莲的记忆也是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他记得每年过年时候家里要拜祖宗,但他不记得拜祖仪式和随后对父母大人的叩拜,在细节上有什么不同了。他记得每次吃饭时候,气氛都很端庄,因为父亲教导过“食不言,寝不语”。他也记得,父亲还会在吃饭之前告诉他们,“不要把饭都吃光,留一点给内地的哥哥姐姐”。

很多年后,李安总结说,在花莲“接受的是美式自由开放的实验教育”,他像一匹野马,可以随意奔驰,但家里是典型的老式儒家环境,一回到堂屋,他必须安下心思,抚平所有纵横交错的念头和举动。但作为一个小孩子,李安永远不会做到收放自如天衣无缝,弟弟李岗也说,“哥哥小时候挨揍比较多”。父亲对于长子的期望,从一开始就沉甸甸地压在李安身上,这是他直到现在为止还在心系念念的,每当家里出现了任何大事小情,他的第一反应都是,“我是长子,这个应该由我来”。和爸爸的严厉不同,妈妈和李安“是一伙儿的”,他最高兴的就是和妈妈去看电影。十岁之前,李安记忆最深的,是和妈妈看了李翰祥的《梁祝》,九岁的李安哭得稀里哗啦。这件事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李安对李翰祥的崇拜绵延至今;二是换来了父亲更大吨位的失望。李升第一次对儿子说出“要像个男人一样”这句话,当时他不会料到,此后,这竟成了他对家中这个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李安不止一次地承认,“不是个合格的儿子”。从小李安就没有表现出父亲所期望的胸怀和担当,不但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就连“仁义、好施、慷慨、重诺”都磕磕绊绊。失败的儿子当到十岁,李安又迎来他生命中另一个更失败的身份,学生。10岁那年,家里搬到台南。“老师都讲闽南话”,而且台南实行的日式教育,李安“上课第二天,就因为数学考不好被打耳光”,“打完还要谢谢老师”。这让李安再一次生出外省人之感,10岁的少年开始学习此后他一直需要学会的融入。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融入一个环境,首先得在学习上占据话语权,而这恰恰是李安作为一个家学渊源的孩子,最感到丢脸的,他的成绩“比糟糕还糟糕”。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失败的学生,李安另一方面的优点开始浮出水面,唱歌、跳舞、书法,他都冠绝全校。但每次放学,他又暗暗企盼,这些要是能反作用在他的科目上,该有多好。大概每一位天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撕扯吧,自我与他者的厮杀,要么以向现实缴械而终结,要么以涅槃重生为起点,而每一个这样死里逃生的天才,这一番挣扎最后都成为其赞美诗中的一个特别的注脚,以供旁观者津津乐道,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有多凶险,有多煎熬。尤其是16岁之后,他进入了由父亲做校长的台南一中。

我要是有日本丈夫的气节,早就剖腹自杀了

李安不止一次地和媒体说起,在台南一中时候,看见父亲时的复杂心情以及他远远避开的举动,听者无不莞尔,李安亦憨厚地笑着。作为成功后的点缀,任何艰苦都有了足够盛大的理由,但少年李安的艰苦,似乎应该更被记取其艰苦本身的意义。李安说,他至今遭到两个重大的磨难,一是两次高考落榜,第一年差了六分,第二年差了一分,也就在得知第二次高考失利的当天,李安摔了桌上的台灯和课本,他说那是他“这辈子最激烈的举动”,其恢弘可以和当年因为在戏剧社里扮演女生被父亲骂,他摔门逃走相并列。第二个磨难就是从纽约大学毕业后,在家赋闲了六年。

这六年仍然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奇,想想看,一个后来震惊世界影坛的大人物,在毕业后整整六年的时间里,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老婆要下班的时候,就和儿子规规矩矩地坐在沙发上,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是不是比一部好莱坞电影还要惊险刺激?在一次和朋友闲聊的时候,李安说起那段被人赞叹为“起跳前的下蹲”的六年时间,说“我要是有日本丈夫的气节,早就剖腹自杀了”。妻子林惠嘉是李安去芝加哥替中华荣工青少棒比赛加?由的时候认识的,在关于李安的各种文字里,林惠嘉被誉为奇女子。这个伊利诺大学毕业的生物学博士,比李安酷得多。

大儿子出生,她居然没有通知李安,“第二天我搭飞机赶到伊利诺,医院的人都高兴得鼓起掌来。原来半夜惠嘉独自进医院,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和亲友,她说不用了,院方还以为她是弃妇。她感觉羊水破了,自己开着快没油的汽车就到医院生孩子去。二儿子出生时她也赶我走,说你又不能帮忙,又不能生!”李安功成名就后,和妻子去菜市场买菜,有人羡慕“你命真好,先生还可以和你买菜”,她答“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买菜的”。即便酷如林惠嘉,也曾被李安那六年弄得几近崩溃,她打电话和妈妈诉苦,妈妈要她离婚,放下电话,林惠嘉自责“我怎么变成这样子的女人了”。难怪老父亲写信骂他,就连李安自己都丧失了信心,想去学电脑,聊以度日。妻子林惠嘉骂他,“学电脑的人这么多,不在乎你李安一个”。也许,很多人不相信的“成功与失败永远一步之遥”这种泛酸的话,是大多数人碌碌无为的主要原因吧,起码这句话的光芒折射到了李安身上。他的成名作《推手》是献给父亲的,也是献给妻子的,在影片最后他专门写有郑重鸣谢林惠嘉。这个失败的儿子、丈夫,终于等到了极有可能等不到的这一天。

在父亲面前的失败,造就了李安的成功

李安的电影被誉为打破了东西方界限,曾有专家为此专门研讨,他跨越种族与文化的藩篱的原因,结论是李安对人的思索是基于人性本身出发的,而人性从来都不曾被时间和空间围剿得手过。这或许只是一家之言,当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被纳入到大众视野的时候,其解读永远都带着仰视的切入点。换句话说,李安的成功正在于他对自己失败的直视。李安的电影一直没有走出他的少年阴影,他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探讨的是两代的隔阂,所以,他把这三部电影命名为父亲三部曲。他借着电影怯生生地和这个以父亲为代表的世界讲和,他试着去理解,去沟通,去勇敢地到父亲面前大马金刀地坐下来。但他到底还是那个在花莲疯跑完了,在进入堂屋之前,先整理了衣服的孩子。对父亲的敬畏,是他探寻那些他所不知道的世界的缘由。父亲高大的背影一直出现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中,在这样的背影的笼罩下,长大了的李安依然背负了那个小小的李安的全部,努力地和每一个风车战斗,希望得到来自父亲的认可。他说,从《绿巨人》开始,他走了出来,但这也是迄今为止他不甚成功的作品。在影片巨大的投入产出的压力面前,最后还是父亲对他说,“要是不行,你还是回来当老师吧”。在父亲面前的失败,造就了李安的成功。

据《看电影》整理

猜你喜欢
花莲李安
弘道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花莲的那朵莲花
花莲的山风海涛
“总统瓜”
花莲强震!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