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的策略探究

2016-03-19 15:41方锐
大科技 2016年2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方锐

(重庆 400021)

关于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的策略探究

方锐

(重庆 400021)

自然环境是建筑建设的物质前提,所有建筑都是依靠环境建设完成的,建筑建设完成后,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建筑与地形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建筑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文首先对地形建筑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建筑与地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地形适应的设计策略和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地形建筑;形态;设计

1 引言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业是十分重要的生产产业,建筑安全和质量影响因素较多。建筑地形会对建筑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地形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因此,对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地形建筑概述

2.1 地形建筑形态分类

地形建筑形态包括消隐型地形建筑、拟态型地形建筑两个分类。其中,消隐型地形建筑指的是,减弱建筑本身的视觉效应,凸显建筑的设计本质。这种地形建筑设计弱化了在建筑高度、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更加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有效融合,不再以单纯的视觉效果为目的。拟态型地形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形象设计中,将自然地形、特征作为适应场地,搭建建筑与地形之间的桥梁。比如,采用建筑形象设计后,这些原本褶皱、断裂的自然特征被有效地融合到建筑地形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被拉伸、切割的效果。

2.2 地形建筑形态特征

地形建筑形态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凸显感的弱化。该建筑设计方法体现了对环境、场所的尊重,不再以凸显自身形象为主要目的。这种表现形态减少了建筑与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比如,西班牙某墓园分为两层,中间留出了很大空间,以便来访者祭奠。从建筑外形来看,墓园的形态显然不突出。然而墓园与地形实现了有效融合,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②水平方向的延伸。建筑形态具有多中心、多向联系的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水平延伸性。这种空间变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多样化的视觉体验,而且提高了建筑物本身的活力。③具有连续感与流动感的特征。这种形态主要是在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比如,上海青浦新城的人工湖就体现了空间上的流动感。④复杂的非线性形体特征。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非常隐秘。比如,某项目中已、的整体造型为螺旋状。在起始处,与大地景观连接。在另一边突然向对岸的河流开放,从而营造了一种分割的效果。可以看出,该设计使建筑空间更加灵活,激发了人们挑战未来的欲望。

3 建筑与地形的双向适应关系

地形是建筑设计的形态基础,同时也是建筑活动中十分重要的自然要素。地形特征为场地坡度、地势情况等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地形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建筑与地形之间为双向适应关系。

在建筑设计建设过程中,建筑不仅需要适应地形特征,同时,建筑的基地地形结构也会对建筑形态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设计建设必须适应基地地形的轮廓特征、植被覆盖情况等已有环境。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设计应该尽量顺应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工程平面布局、空间构成以及形体造型,都需适应原有的自然环境,强调地形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我国很多传统民居是沿着坡地等高线阶梯状进行布局的,比如过街楼、吊脚楼、通廊以及吊层处理等处理方法,同时为了提升建筑地形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度,还可以应用踏步、楼梯、空廊、平台与地形相协调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生产、生活以及交通等功能要求,还能够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工程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适应关系,相互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4 地形适应的设计策略和形式

4.1 建筑主导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处理建筑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时,还需要明确建筑设计的的取向。建筑主导指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地形作为场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展现出与建筑所在环境不同的、具有人工特质的主体。这种表现方式要求建筑设计需要对地形背景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与自然地形的、材质以及肌理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够强调出建筑在所在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另外,具有鲜明理性主义以及激进主义色彩的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经济型,提倡建筑底层架空,采用建筑接地设计方式,突出建筑的主体性。

4.2 地形主导

4.2.1 穴居建筑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地形为主导的建筑形式是最早的居住形式,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利用天然洞穴地貌居住,后期,通过开挖洞穴可以在自然地貌中嵌入建筑空间,即“穴居建筑”,这类潜藏于自然地形中的建筑形态是在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这类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坡地地形特征,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完整性,比过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土壤环境的保温隔热性能促进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4.2.2 台阶建筑

地形主导型设计第二种设计形式为台阶建筑,早期台阶建筑指的是人类在山地地貌上顺着山体走势情况,开垦小片平地,为人类提供从事农业耕作的土壤环境,同时,还需要顺应自然坡体,逐层筑台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山地台阶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在环境地面以及坡度情况,采用平行、斜交或者垂直于等高线的布置形式,同时,还可以采用跌落、错层以及底层架空的方式,更好的适应地形地貌,从而形成较小单元层相互叠加的台阶状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能够与山地地形地貌相互协调,与自然环境共生。

4.2.3 覆土建筑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方面也确立了生态建筑观,“穴居建筑”形式也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和积极推广,并且衍生出很多掩土建筑以及覆土建筑,这类建筑指的是在空间支承和围护方面,均不依赖周围土壤层的建筑屋顶上覆盖一定深度的土层,使得建筑能够与当地原生地标环境形成“次生地面”。现如今,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对此,可以应用这种设计方式,从而达到节约用地、恢复生态以及保护文脉的作用。

4.2.4 地形建筑

地形主导性设计取向的最新表现形式为地形建筑,地形建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地形建筑是在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在地貌学、大地艺术、材料学、景观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心理学多学科的支撑和新的理论指导下,地形学会在对象、方法和策略等多个方面对建筑设计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互相融合的产物。因此,当代地形建筑的建筑形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在地形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折叠、变形、平滑等设计方式,使得建筑形成隆起、切割、楔入、掀起、翻转或者扭曲的结构形式,更好的与地形地貌相呼应,从而形成拟态的、簇状物结构的、取消图底关系等各类地形建筑。虽然地形建筑的设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地形建筑的核心强调立足于建筑与基地自然环境和场所精神的关系,积极探索人工建筑与自然地貌之间的模糊性,是建筑设计建设与大地环境相协调统一的重要形式。

5 结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以达到共生的目的。地形建筑是建筑设计中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地形建筑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地形与建筑之间的融合。通过运用地形建筑设计形式,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更加符合生态节能实际需要。在地形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征,选用符合实际需要的地形建筑设计形式,这样才能够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

[1]李帅.地形建筑设计构思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36.

[2]钟 歆.地形建筑设计构思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16~17.

[3]张伯榕.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2(08):9~10.

TU201

A

1004-7344(2016)23-0323-02

2016-8-3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