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2016-03-19 03:01王雪
初中生 2016年4期
关键词:抗疟青蒿青蒿素



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中,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因为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此殊荣。

屠呦呦的贡献,获取诺贝尔奖当之无愧!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青蒿素是什么?熔点156℃—157℃的无色针状晶体 ,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218——这些来自屠呦呦小组的测定结果,读起来似乎并不怎么有趣,但它是我国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靠自己研制出的抗疟疾良药。发现青蒿素的历史,就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出有因,皆因越南战争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肆虐,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国和越南交战,两军深受其害。1967—1970年,在越南的美国军队因疟疾而造成大量减员。疟疾同样困扰越南军队。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灵感,来自传统医学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最古老的汉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就对植物青蒿有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名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仍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所在。

从神奇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这种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药物,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成功,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姗姗来迟。

屠呦呦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近年,她的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的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当时尚无译文,宁波一位赴美留学的生物化学博士曾翻译了全文。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得以看到屠呦呦在献身科研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蒿素药物:中国发明 外企制造

“我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参与研究中国草药。从1959年到1962年,参加了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这引导我走向中药那美丽的宝藏。”

1967年,全民抗疟疾“523”项目启动。屠呦呦和她的同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并用在小白鼠身上作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东晋葛洪的处方给了屠呦呦灵感。1971 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屠呦呦:我的梦想是用古老中医药促人类健康

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正如屠呦呦所言:“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王雪)

猜你喜欢
抗疟青蒿青蒿素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THE 1,500 YEAR WAR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屠呦呦获诺奖赞
乡野里的青蒿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