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健(河池市环境应急和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广西 河池 547000)
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策略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尹健(河池市环境应急和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广西河池547000)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新区、新城、新村、新貌、新风”为基础的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长效管理力度,有效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维持农村环境长久清洁,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是确保这一重大工程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以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广西河池市为例,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符合西部实际的对策和措施。对在新形势下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西部地区;农村环境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新区、新城、新村、新貌、新风”为基础的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长效管理力度,有效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维持农村环境长久清洁,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是确保这一重大工程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开始得到各方面重视,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1]。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2]。通过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对策的研究,对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政府部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助力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位于东经106° 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全市土地面积3.35万km2,河池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3]。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河池“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河池市以加快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和基础建设为重点,结合“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以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建立与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工作责任机制基本建立
河池市为切实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对“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的领导,确保相关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成立了“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同时,制定了《“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美丽河池”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和《河池市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10余条方案。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办)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工作班子并制定工作方案。
2.2绩效考核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河池市组建了督查指导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区)“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督促整改,严格问责,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全市共组织开展专项督查4次,发出通报2份,下发整改通知书15份。同时,把“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畴,制定考评工作方案和评分细则,对全市11个县(市、区)当年的“美丽乡村”活动4个方面工作内容进行评分考核。
2.3舆论监督机制已经形成
河池市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推介先进典型,曝光落后案例,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清洁乡村”活动期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6400多份,仅2013~2014年新华社、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等中央、区内外媒体就推出河池市相关报道90多篇(条)。
2.4农村环境管理保障机制初步发挥效力
河池市精心制定并组织实施选派工作队方案,由包乡工作组组织乡镇挂村干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库区帮扶队员、村“两委”干部组成1643支驻村工作队,进驻全市1643个村(社区),并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以上国家干部长期驻村工作。驻村工作队员围绕“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扎实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3.1教育引导机制不健全
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农村环境整治依然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市、县、乡(镇)重视程度较高,工作力度较大,但部分社区、村(屯)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敷衍,走过场,对老百姓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突击整治,应付检查考核的思想观念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西部地区农民环境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态度不成熟,环境保护预期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4]。一些群众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不屑一顾,明显的表现出对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可有可无,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干部扫地,群众围观”现象依然存在。
3.2垃圾处理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一些农村仍然存在着人畜混居的现象;同时,农村垃圾呈现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和危害严重化等特点,由于缺少垃圾箱或垃圾箱放置不合理,农民将垃圾就地堆放、填埋、焚烧,甚至就近丢到河里,饲养动物产生的粪便更是无人问津,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5]。缺乏垃圾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部分镇、村的垃圾收集、处理设备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的能够实现从源头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染问题。
3.3普遍性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部分村屯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村规民约的操作性不强,群众认同度不高,群众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导致一些乡镇出现“干部在忙,群众在看”的现象。现有农村环境保洁员和管理员还不能满足农村环境长效管理需要,现在清洁乡村活动中“突击一阵子,长期没法子”的现象依然明显。
3.4农村保洁经费保障机制缺乏
当前,农村公共环境的维护主要来自于保洁员,保洁员的社会地位低,工资低导致保洁员招聘难,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保洁员的工资来源于群众自筹的保洁费。群众自筹资金量少,每户每月5~10元不等的标准难以满足,部分群众缴纳保洁费不积极,容易影响其他群众缴纳保洁费用的积极性,导致保洁费用的收缴困难。各县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日常保洁方面的资金困难。
4.1进一步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开展“生态村”、“绿色村屯”等创建活动,树立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农村居民转变生活方式,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让“保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秩序,倡导和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
4.2进一步健全综合治理队伍建设机制
①环境监管队伍建设,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是人力资源的组织保障。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乡镇及行政村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监管员队伍[6]。建议在乡镇设立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在行政村设立环保监督员,授权各乡镇组建环境监督管理执法队伍,推行乡镇委托执法。②环卫队伍体制改革,推行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引入市场资本,把清扫转运推向市场,以市场化运营,由社会企业负责环境卫生清理、保洁工作,政府负责行使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建立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运行机制。
4.3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稳定投入长效机制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投资力度,对村级环境治理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采取村办企业、群众基础好的村可实行一事一议,县、乡财政、村经济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配套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筹措资金,配备垃圾箱、垃圾收集点等硬件设施,对于废弃设备应及时修补或更换,充分发挥环境治理设备应有的作用,确保环境治理工作质量。同时,也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路,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7]。
4.4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西部大石山区地域广阔,交通不便,村屯集中度不高,“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每个村屯的实际,而每个乡镇各自建设填埋场,不仅财力浪费巨大,也难以选择符合要求的建设场地。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建议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流程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各个过程的管理,对各个环节相关配套设备进行监管,建立健全与本地区相适应的农村垃圾处理日常保洁、清运和管理等制度;运用技术手段,从实际出发运用生态的方式消化处理垃圾,实现垃圾的就地处理,减少清运垃圾的成本费用。在生活污水处理上,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立污水处理设备日常管护机制,确保设备的日常运行,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引起的水体、土壤和农作物污染。
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变突击任务为日常工作,需要从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入手,不断完善宣传教育机制、综合治理队伍建设机制、财政稳定投入机制、基础设施保障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的长久清洁,农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助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1]任晓东,高新才.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及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3):107~112.
[2]梁正高.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3):37~39.
[3]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20)年[R].2010.
[4]张义,韦少雄.对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必要性与对策的探讨——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文教资料,2014(8):117~119.
[5]王晓飞,黄小卜.广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探析及污染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9):13~14.
[6]赵 凯,刘冬晴,张曼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长效机制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5):18~22.
[7]刘洪滔.浅谈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绿色视野,2012(4):75~78.
尹 健(1990-),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G633.55
A
2095-2066(2016)11-0001-02
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