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才
(中共广安市委,四川 广安 638000)
学习践行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
肖友才
(中共广安市委,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对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作风建设核心思想来源于长期的历史实践之中,具体表现在善学活用的学风、敢中求是的思想作风、实干为民的工作作风、多谋善断的领导作风以及质朴乐观的生活作风上。广安在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的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行学用结合之道,转变学风;谋改革创新之策,转变思想作风;施务实惠民之举,转变工作作风;强民主集中之制,转变领导作风;固艰苦奋进之本,转变生活作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在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党中央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作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
在实施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进程中,认真学习和践行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对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助推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形成于长期的实践之中
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只有把“知”这种科学知识与“行”这种人的实践统一起来,即做到知与行的合一,才能得到“善”这一圆满的结果。毛泽东认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而真理又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习近平在高度评价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作为实干家的邓小平,承先启后,兢兢业业,通过自己毕生的言行,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地将自己的认识放到不断变化的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邓小平同志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本文就邓小平理论中“作风建设核心思想”的精要之处试析如下:
(一)学风:善学活用
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他16岁离开故土,先后赴法赴苏,迈开了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进行职业革命的步伐,逐渐形成并验证了他关于学习的许多精辟论述,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邓小平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善于学习,又灵活运用。无论在战火纷纷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十分注重实际,把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陪同人员告诉他,现在时速是240公里,你感觉如何?邓小平回答说:“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样的车。”当时,他访问日产汽车公司,了解到其生产量高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几十倍时,邓小平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就在当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重大历史时期,经过长期深入学习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毅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没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崭新道路,逐步引导亿万中国人民顺利越过温饱、昂首迈向小康,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日益繁荣强盛,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惊叹,这就是邓小平善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最经典之作。
(二)思想作风:敢中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果断执着、敢为人先的胆略;实事求是,则要求我们站稳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
邓小平思想敏锐,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敢”、“是”上,不懈追求,矢志不渝。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一生,沉浮的政治生涯,为他“敢说实话、敢讲真话”的胆略做出了充分的诠释。每当关键时期,这种敢中求是的思想作风往往使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招招出奇制胜。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他主持国务院工作,大胆实施“全面整顿”方针,使全国各系统行业拨乱反正,迎来一片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敢于打破思想禁区,大力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华大地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以过人的胆识提出建立经济特区,探索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新路子,取得超常规高速发展的喜人成就;他以超人的智慧提出“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天才构想”,为解决类似争端提供了全新模式,这是邓小平敢中求是思想作风在现代化实践中的最得意之笔。
(三)工作作风:实干为民
邓小平是思想家,更是实干家。他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分外朴实的语言,袒露出自己崇高的内心世界。他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4〕他告诫大家:“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5〕
实干,自始至终是邓小平工作作风的中心内核。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白天做工,晚上刻印党的宣传刊物《赤光》杂志,成为著名实干家——“油印博士”。在江西瑞金红色革命根据地,他亲自上门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武装,带头下田栽秧种菜,发展生产,成为“干群一家亲”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下农村,进工厂,查实况,访实情,解民困,分民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头等大事,随时与人民心心相印。就在他下放江西劳动期间,也时刻关注百姓疾苦,一面认真当“钳工”,一面行进在“小平小道”上,思考着国计民生之大事。他后来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等英明决策,既是他实干为民工作作风带来的成效,也是他对祖国和人民一往情深的体现。
所以,人民会从内心迸发“小平,您好!”的呼声,也在最后送别他时“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邓小平同志永远在人民中间,也永远在人民心间”。
(四)领导作风:多谋善断
从我党民主集中制这一优良传统原则入手,邓小平为干部的领导作风确立了基本原则:“我们党是统一的,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党。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统一;没有集中统一,党就没有战斗力。”〔6〕他还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我们是党委领导,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重要的事情党委要好好讨论。”〔7〕“党员要按照党的章程办事,遵守党的纪律,不能搞宗派主义,树山头,垒山头,或者站到这个山头、那个山头。如果这样,党就分裂了,就没战斗力了。”〔8〕“各级党委的第一书记,对日常工作要负起第一位的责任。在党委的其他成员中,都要强调个人分工负责。要提倡领导干部勇于负责,这同改变个人专断制度是两回事,不能混淆。”〔9〕
邓小平作为杰出领导人,在领导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工作中展现出了明确的多谋与善断的领导作风,既有深谋远虑的谋略,也有“快刀斩乱麻”的气度。在面对任务繁重而复杂的问题时,他能够在扑朔迷离的诸多头绪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处理重大问题时,一旦形成正确的思路和决策,在行动上决不拖延,而是当机立断,果敢决策。解放战争时期,刘邓指挥大军,每当战役开始,他常常是集思广益,反复比较作战方案。对具体指挥作战则敢于放手交给下级指挥员,强调个人分工负责,自己则坐镇中枢,沉着调度。正是这种“放手”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指挥员。20世纪80年代,当许多国家都主张让中国做第三世界的领袖时,邓小平强调,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埋头做好自已的事情,绝不当头,我们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从而避免陷入由于苏联东欧剧变带来的激流、陷阱。1992年,就姓“社”姓“资”之争,他的论述至今还振聋发聩:“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10〕,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不争论”的要求,清除重重思想障碍,有力地统一了当时处于迷茫中的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五)生活作风:质朴乐观
邓小平力倡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他谆谆告诫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计较享受。”〔11〕“艰苦创业,首先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我们不是反对特殊化吗?这是一场严肃的斗争。”〔12〕
邓小平十分注重艰苦朴素的教育,对反腐倡廉态度也十分坚决。他指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于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腐败、贪污、受贿,……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到惩罚。”〔13〕
面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荣誉和挫折时,邓小平总是直面人生,乐观地面对生活给予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他人生中三次大的打击和迫害能够走过来、站起来,邓小平曾说靠的就是乐观主义。邓小平坦言,自己对什么问题都能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他的女儿毛毛《在江西的日子里》一文中描述到:“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评价自己过去的成绩时邓小平也不突出自己、不写自传,归功集体。有人问他“长征时候都干了些什么工作”时,他回答“跟着走”;问他抗战时期在前方领导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情形,他回答:“我没干什么事,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苦”;面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时,他曾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我是出了力的,但不只是我一个人。所以,不能把九年来的成绩都写到我个人的账上,可以写我是集体的一分子”。他也从不隐讳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还不断地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批评。
在生活物质条件上,邓小平过着勤俭朴素的日子,却总能以宽阔博大的胸襟乐观地对待生活。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条件是极其困难的,邓小平都以乐观的精神带头节衣缩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当他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仍始终如一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邓小平办公室秘书王士斌回忆说:“首长去世以后,首长的那些衣物是我去处理的,都烧了……他穿的内衣都是有窟窿的,都是破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确确实实是穿着破了的衣服。”邓小平不仅自己能够这样做,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家人也要养成勤俭朴素的习惯。曾在邓小平家做过厨师的管建平回忆说:“他家有一个习惯,——不浪费,剩饭剩菜一律下顿做成烩饭、烩菜接着吃,就是炖菜剩下的汤都要留到下顿吃。”生活条件好起来后,邓小平还抓住各种机会,潜移默化地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让他们都能始终保持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这充分展现出了一代伟人难能可贵的传统美德。
二、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对广安实践的指导效果显著
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善于从生动实践中进行科学理论总结,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优势。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作风建设思想涵盖方方面面。学习伟人理论,弘扬伟人风范,重在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使理论回归实践、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
作为邓小平故里的广安,在学习践行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铸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高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大干实干,率先作为。
(一)行学用结合之道,转变学风
治学之道贵在学用结合,重在精学活用。广安近几年广泛开展“学习小平理论,弘扬伟人风范”主题活动,重点放在教育党员干部身上。2015年初,广安市委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创新体制机制,共建“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育。迄今为止,已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0000余人,相当于过去8年培训干部总量。广安实施借脑引智工程,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原北大校长周其凤等作为高端决策咨询顾问暨投资促进专家;邀请国际城市规划大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知名教授马黑亚先生给市委中心组成员讲授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课程。自2014年开始,广安还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低碳智慧城市发展论坛,加紧助推低碳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把人类文明成果、先进经验都努力应用于广安建设的生动实践。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大力倡导学用结合之风,精学实做,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二)谋改革创新之策,转变思想作风
改革创新是邓小平理论耀眼的闪光点。作为邓小平的家乡,广安始终致力于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各大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探索新经验。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四川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广安大胆试验,创新体制机制,设立川渝合作示范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大园区,组建发展建设、金财投融资、交通投资建设、检验检测等四大国有企业集团,多点出击,简政放权,为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向纵深推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采用“抽签招标法”,有效预防工程招标中的腐败行为,基本实现了“零”投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广安市人民医院为依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共建“华西医院广安分院”,聘请华西医院知名专家任院长,引来优质医疗技术管理资源,服务百姓,赢得赞誉。同时,牵手中信集团,在国内率先试行ppp模式,开展“洁净水”行动,效果明显,在全国引起关注,为今后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施务实惠民之举,转变工作作风
干事创业重在求真务实,旨在一心为民。广安在获得和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的基础上,又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一张新的综合性国家级名片,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广安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党建与经济工作“双百分”绩效考核制,出台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庸、懒、散、浮、拖”行为问责暂行办法,强化工作作风建设。为保障改善民生,广安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14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高出四川省5个百分点。为实施精准扶贫,全市派出上千名“第一书记”进村,有3000多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结“穷亲”,不脱贫不脱钩。广安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扶贫与社区扶贫相结合,把城镇居民贫困户列入扶贫对象,解决新型城镇化中农民进城新群体的实际问题,确保全市“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四)強民主集中之制,转变领导作风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作风建设重要一环。广安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规范各级党员干部的言行。强调党内集中下的民主,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各自职责,分工合作,既不搞“一言堂”,也避免各自为政。市委还建立了市人大党组、市政协党组、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机制,确保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广安市委推出预防腐败“广土”工程,作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18项具体规定,以“八个坚决调整”对待不称职干部,以“八个坚决不能用”严格选任干部,扎实推进“高效、廉洁”干部队伍建设。同时,全市树立了邓德勤、杨淑芹、沈前文等一大批身边优秀党员干部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查处腐败案件1630件,处理违纪违法人员1540人。其中,县处级干部 46人、乡科级干部326人。全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在参与这些活动或从正反典型中受教育、量思想,对照检查、查摆问题,洗洗脸、治治病,收到“正党风、转作风、树新风”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党内民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锻造出小平故里党员干部的“钢班子、铁队伍。”
(五)固艰苦奋进之本,转变生活作风
蝼蚁之穴可溃千里长堤。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腐败往往从生活细节逐渐蜕变。广安发挥“邓小平故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优势,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化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实地参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缅怀馆和“邓小平廉政思想与实践”固定专题展,观看“邓小平遗物故事”影视片等,加强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教育,学习弘扬邓小平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高贵品质。
为切实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十一项规定”,着力狠刹“四风”。同时,结合实际,专门出台“三公”经费管理规定,严格控制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境)等行为。建立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作为干部年终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各级领导干部办公用房,全市按规定标准统一清理,全部予以整改或退出。对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及家属经商办企业等情况,均如实登记在册,有案可查。通过采取系列措施,管住了干部,影响了民众。过去的“四风”不良现象大大减少,崇尚节俭的风气浓厚,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得到明显好转。
三、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中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切划时代理论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这样。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真理长河中保持其理论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无限趋近,必须深化发展、与时俱进。
邓小平以优良的作风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作风建设核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成功地肩负起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在继承弘扬我党的优良作风、探索发展作风建设理论上有崭新的建树。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的政治自觉与党的优良传统,把作风建设看作是党的生命线,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党中央,一是对作风建设理论一脉相承,并加大了研究、创新和发展力度;二是从各个角度对党建工作和民族振兴事业进行了实践探索、科学总结;三是明确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出台了“八项规定”,提出了反“四风”、“三严三实”、“五个坚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将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征程。这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南、找准了实践基点,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作风建设进入到有章可循、有规可鉴的新常态之中。
未来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以邓小平作风建设理论为代表的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与时俱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和长效化,努力营造优良党风和政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根本好转。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一个生机勃勃、日益强盛的中国正从风清气正的环境中阔步走来。
参考文献:
〔1〕〔10〕〔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72,297.
〔2〕〔3〕〔7〕〔8〕〔9〕〔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143,83,13,341,260.
〔4〕〔6〕〔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307,15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25.
(责任编辑王生胡学举)
勇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评《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创新研究》
胡学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增强社会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各族群众中的认同和接受状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一个民族成分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较多的区域。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变革,西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正在不断分化重组。这些将深刻地影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和谐稳定。基于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极端重要性,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张书军教授等撰写的专著《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和机制,构建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实现路径,深化了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研究,对于推进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很强指导性和对策参考价值。该专著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该专著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理论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专著以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研究对象,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角和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结合来分析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抓住了西部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四个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自然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途径。专著阐述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基础,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方法分析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指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和繁荣稳定的现实需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各族群众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既体现了研究选题的强烈现实关照,又对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对策参考性和指导性。
第二,该专著结构严密、论述充分、重点突出。课题始终围绕“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主题来设计研究框架,在分析探讨“什么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论述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原则与重点,进一步建构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从而力求全面审视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动图景,客观揭示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为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现实指导。在分析论述上体现论从史出,以党的文献和实践为基本依据,将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到改革开放和信息传播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中来加以考察研究,既避免了简单就问题谈问题的狭隘分析,又能全面把握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形成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科学认知。课题探究的重点和落脚点是如何有效地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新时期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参照。因此,课题重点围绕“如何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述了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原则、重点,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以及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路径。
第三,该专著研究视野宽广,研究方法新颖。课题对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分析研究,始终是放在国情变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分析的,而不是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狭隘论述,体现出分析视野的宽广。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课题注重从交叉学科知识来阐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制约因素、运行规律、实现机制、创新路径等,特别是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创新问题,体现了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总之,张书军教授等撰写的这部专著,拓宽和深化了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和实现路径的研究,是研究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学术力作。
(责任编辑王丽娟)
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研讨会综述
胡永干沈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为贯彻中共中央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文博系统等多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杨胜群,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李洪峰,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李殿仁,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发言。会议围绕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会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既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彰显了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会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对话。
一、 关于邓小平及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小康社会
与会学者在探讨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时,“小康社会”始终是一个话语焦点,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专题探讨。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以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阐释及其意义为主题,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明确表达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阐释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探索成为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而“小康社会”的提出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发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四个基本现实维度:第一,“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到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第二,“小康社会”是以“中国式的现代化”为其基本内涵的;第三,“小康社会”是以中国经济的一定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一定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第四,“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新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认为“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不是对中国传统词语简单随意的沿用,而是“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比较的结果,是对中国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定位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王爱云认为,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目标,是邓小平描绘中国发展蓝图的核心框架,其价值指向是实现共同富裕;虽然“小康社会”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概念,但其辐射范围却是全世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具有积极的国际作用。
武汉大学吴默闻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及其当代转化的视野来考察小康社会的历史文化渊源,认为传统文化中“小康”是相对低于“大同”而更有可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实际上把“小康社会”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实现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往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标准,符合中国的国情。
江汉大学李腊生则从理想与现实的双向视野来观照“小康社会”思想的演进轨迹,在立足小康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通过“三个立足”来构建其发展模式脉络图,即小康社会在战略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对超越阶段理论;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提倡富民政策;立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国家富强。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大都认为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的构想不仅仅是指经济指标,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一个整体布局和战略系统。
(二) “三步走”战略
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三步走”战略是绕不开的一个理论热点。“三步走”战略从整体上规划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逻辑过程,学界已经形成诸多共识,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理论成熟度颇高。但此次会议中仍有学者另辟蹊径,从更加微观的视角分析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武汉理工大学毛传清以邓小平“翻两番”思想为突破口,指出“翻两番”思想作为“两步走”、“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其思想形成过程包含着深刻的决策方法论,是邓小平现代化发展设计的“初构想”,使建设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轮廓搭建和方向指引,也真正将“小康社会”思想从天堂拉向人间。
中央文献研究室姜淑萍对“三步走”战略提出的现实环境和目标契合度进行考察,认为“三步走”战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关于发展水平的量化和定性指标;第二,关于确定目标原则的依据点,即承认现实、适度原则和防止急于求成;第三,关于目标的实现条件或可行性,并指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则从邓小平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总体高度,对其战略设计构想进行了解读,认为从“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实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对中国未来发展进行的科学规划,既体现了雄心壮志,也表明了脚踏实地的态度,并将“三步走”战略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发展线索中进行比照思考,来深化对于“三步走”战略现实路径的理论观照。
(三)中国现代化战略设计构想
关于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设计构想,与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多元的视角来进行阐述,形成了一个相对立体化的研究视域。
田克勤从邓小平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宏观层面,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相结合这一全新视角,来把握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设计构想,通过历史回溯,梳理了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的演进脉络,并概括了这一顶层设计下的“四大政策基础思想”,即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战略思想、“台阶式”的发展思想、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和靠法制的思想,廓清了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理论与现实关系的迷雾,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武汉大学赵士发从改革开放的维度探讨了邓小平的战略设计,认为邓小平用世界历史眼光设计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与方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武汉大学杨军着重探讨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提出要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武汉大学宋俭从法治建设维度阐释了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政治发展问题,把党的领导放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提出党的领导法治化的思想,也引发了部分学者对于邓小平制度反腐思想和从严治党思想的现代化意义的阐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亮东从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维度出发,分别从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立场、争取和平环境的外交目标、全方位对外方针这三个层次来构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桥梁,指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是放置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的,是邓小平对于国际局势进行深刻思考和高瞻远瞩的估判后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华中师范大学吕惠东也从政党外交的维度,阐述了邓小平政党外交的多维意蕴及历史贡献。
西南大学陈跃从邓小平的发展观出发,分析了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阐述了其当代价值: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统一不动摇;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
武汉理工大学王智着重探讨了“中国特色”和“摸着石头过河”等理论,认为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不但不是为了拒绝,恰恰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调即使改革涉入深水区,“摸论”也需要一直延续下去,不能指望一个人设计好一个先验的、完美的目标,即可解决一切问题。
(四)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是与会学者的重要关注点。学者们从多元视角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历史贡献,高度肯定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有的学者通过对邓小平现代化战略思想的考察,阐述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提出要维护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问题。杨胜群从批判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入手,以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被一些人误解为是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为例,一方面,他以邓小平始终关注贫富分化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到改革成败的高度来认识的事实,反驳了上述误解;另一方面,他指出再伟大、再有智慧的人都不能回答和解决他预见到或者没有预见到的所有问题,我们不能苛求前贤,必须维护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有的学者通过考察改革开放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讨邓小平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秦宣以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主题,从如何看待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视角切入,提出了三点看法:其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的许多论述和毛泽东的论述是一致的,这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并不矛盾。其二,邓小平这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后面的很多论述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有过的。所以说,邓小平的一些思想在毛泽东时期就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反映出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其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的学者通过考察邓小平在地方工作时的一些思想和实践来论述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小静、武汉大学李向勇着重考察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实践,论述了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时针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针对干部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开展批评和教育,倡导“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等方面,探讨其现代价值。
有的学者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考察和经验总结,来看待邓小平的重要历史作用。国防大学林蕴晖认为,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在于没有能够突破苏联模式,邓小平则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突破了苏联模式,成为“对斯大林模式说‘不’的第一人”,这既需要智慧,又需要胆略。有邓小平这样一个具有极高智慧、富有胆略、又在党内享有极高威望的领导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幸运,是中国人民的幸运,是我们能够走出一条正确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热点议题。与会学者分别就“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意义及定位等不同维度来进行阐释。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是探讨“四个全面”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把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野下,从宏观上探讨“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
杨胜群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体现了更加明确的治国理政的目标导向,又体现了更加明确的国家发展的目标导向,即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利益至上这一境界的追求。
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从中国道路、国家形象建构以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等宏观层面,论述了“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认为“四个全面”是中国道路的新表达,是国家形象的新建构,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新机遇。
姜淑萍从“四个全面”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探讨其内在逻辑,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主要目标,就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进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是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就是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定位及意义
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定位和意义,学界进行了见仁见智的探讨。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重大理论成果说”、“新境界说”和“理性看待说”。
杨胜群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反映了党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基本经验和新的认识,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全局性、长期性的保障。从思想史的角度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李洪峰将党的历史经验与十八大后新的实践相结合,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阐述“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认为“四个全面”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
武汉大学石云霞在分别考察“四个全面”的基础上指出, “四个全面”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新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治国理政作出的新的科学回答。它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陈金龙认为对“四个全面”的评价应当理性,避免无限拔高,要为后面新的理论的出台留下空间和余地,同时要考虑“四个全面”能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期间所有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关于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
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契合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综观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观点高度一致,可以概括为: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四个全面”的理论渊源,“四个全面”是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在论述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视角。
杨胜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认为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是“四个全面”的历史和思想渊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到语言逻辑,都是对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成果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中山大学郭文亮从南方谈话的视角阐述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的关系,认为“四个全面”是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继承与超越:在小康社会方面,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把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构想提高到战略布局和战略目标的高度,赋予其更高的地位,而且描绘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清晰的路线图,使之更具可行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上,“四个全面”继承了邓小平“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需要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全面的顶层设计的思想;在依法治国的问题上,继承了邓小平“搞法制靠得住些”的法治理念,强调要依宪执政以及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同时将治国、执政、行政共同推进,国家、政府、社会一体建设,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超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继承了邓小平“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的治党思想,但力度更大、要求更高、治理更严。
同济大学丁晓强从小康社会的视角考察小康战略构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认为“四个全面”是对邓小平小康构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是踩着小康社会战略构想这个步骤来进行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指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李良明以对《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的文本梳理为切入点,把邓小平现代化战略思想归为四个方面,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动力问题、制度保障问题、核心理念问题,认为这四点正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体现了新的内容,非常接地气,非常顺当,非常得民意,又是很大的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陈答才以邓小平的发展战略为坐标,考察其与“四个全面”的关系,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四个全面”的理论贡献,认为邓小平率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最早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讨论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道路、总体布局、领导核心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陈答才对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不应当把邓小平理论装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去,理由是邓小平理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点,邓小平理论实际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搭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南京师范大学王跃把关注的视角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名上,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是用人名命名,尚未发现用理论内容来命名理论体系的情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提法,虽有一定道理,但用人名来命名思想体系可能更科学。
武汉大学李楠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说明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认为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述有其前因后果,也能够恰当体现其理论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与会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进行了探讨。陈金龙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官方作出了明确界定,学界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都未能上升到本质的层面来诠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与认同,为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出发,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显得尤为必要。基于这种思考,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中国协调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道路自信,澄清海外关于中国道路的误解,塑造国家形象。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的观点,与武汉大学项久雨在考察中国现代化战略崛起的文明特质与世界意义时所提出的中国道路拓展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文明新路的观点形成呼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
政治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孙秀民重点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他对比考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认为当代政治发展过程证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西方以政治民主化为发展目标的取向不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应该将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必须以保持政治稳定发展为前提条件,朝着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稳定发展的方向转化,以政治稳定为近期目标,以政治民主化为长远目标。
经济建设方面,武汉大学简新华从适应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出发,提出要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实行三大战略转变:第一个战略转变是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上,要由更重视发展各种私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的战略,转向更重视做大、做强、做优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比重要开始止跌回升的新战略;第二个战略转变是在收入分配上,由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转向强调合理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战略;第三个战略转变是在农业改革和发展上,由实现“第一个飞跃”的战略转向逐步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战略。
文化建设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韩美群从分析文化自觉的自知性、反思性和创新性内涵着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一方面,在于对文化已有的保守性、落后性和狭隘性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就是要从新的视角对文化的进步性、发展性及生命力进行扬弃,揭示其新的发展可能性,推进文化革新。他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前进方向。武汉大学倪素香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特征,即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武汉大学余永跃等从群众路线的视角,论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坚持群众路线,并认为这是由历史经验的启示、现实路径的选择和价值目标的驱动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党的建设表达了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武汉大学丁俊萍着重探讨了邓小平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及意义,认为邓小平党建思想主要围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两个问题展开,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改善党的领导,其中包括:明确党的领导的内容,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正确划分党和国家机关职能,改进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袁北星等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角度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政治生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提出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举措。
郑州大学吴宏亮等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问题导向而形成的管党治党的理论与实践,着重论述了党的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龚先庆探讨了党内民主,提出了警惕和防范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和关爱党内“贫困和弱势群体”的问题等。
此外,有的学者回顾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以期为当前的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历史借鉴。井冈山大学刘家桂通过考察井冈山时期党的规矩,从执行党的规矩是实现从严治党的关键、党的规矩是加强党内团结的坚强保障、党的规矩是政治生态的“净化器”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当代价值。福建师范大学李方祥从反对“四风”着手,考察了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勤俭节约思想,探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依据。
也有学者通过考察地方党建实践思考党的建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黄宇以浙江全面加强基层党建的实践为例,分析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地方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二是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组织作用;三是在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四是在社会建设中的协调作用;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这次学术研讨会既紧扣主题,又视野广阔、视角独特。在研讨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既有对历史的回溯又有对现实的观照,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对实践的思考,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探查,既有对热点问题的争鸣又有对重大问题的共鸣,呈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形成了一些新观点,体现了很强的学术性。这为把握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厘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邓小平研究》2016年重点选题之一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1-0137-08
〔作者简介〕肖友才(1965),男(藏族),四川金川人,中共广安市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党政工作实务及其理论研究。 胡学举(1965),男,重庆大足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编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胡永干(1978),男,江苏丰县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沈鹏(1991),男,湖北十堰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0 2015-12-10 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