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原地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及培养
李 娜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都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作为传播中原文化、塑造中原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的旅游业,在促进中原“走出去”和经济全面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中原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如何让世界更了解中原文化,就给涉外导游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本文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原地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原因,并积极探讨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和融合,而跨境旅游成为人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异质文化的首选方式之一,这种追求异质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熏陶是促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是世界各国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外导游就在这样的跨文化情境中承担着文化解释者和传播者的重要角色,搭建起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如果中原区涉外导游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向多元化的外国游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充分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这对有效地传播中原文化、培育中原区的文化品牌、促进中原区的经济发展都将大有裨益。因此,对中原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和培养,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际过程,要求交际的双方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价的文化意识,才能避免交际过程中的失误,保证交际顺利、有效的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国内外的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一定的构成要素。英国语言学家Bela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认知能力有助于交际者了解异质文化背景,识别文化差异,进而改变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情感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具有跨文化意识,能够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主动适应目的文化系统的交际模式,努力改变自身文化体系的交际习惯,以目的文化的审美标准为本,实施符合对方审美习惯的交际行为[1]。行为能力是指通过交际者具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要求交际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语用能力、灵活的行为能力和社交技巧,这三种能力互相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层面。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入境旅游服务和中国人出境旅游服务的导游人员,通常包括接待国外旅华团队或散客的中方全程陪同导游和地方陪同导游,中国人出境旅游团队由中方派出的领队以及旅游景区点从事涉外旅游讲解工作的景区点讲解员[2]。跨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涉外导游在国际旅游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名优秀的涉外导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熟练的外语技能,更能了解自己的母文化和对方的文化,具有良好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共感性,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在跨文化情境中与游客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跨文化旅游中,涉外导游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跨文化旅游交际和文化传播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在语言语用、非言语交际、文化认知、交际行为等方面来讨论中原区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语言语用交际能力分析
中原区涉外导游语言能力的失误主要体现在语音、语法、听力、口语和语用等方面[3],具体表现为听不懂、表达不流利、不知道该说什么等问题。大多数的涉外导游都毕业于国内的本科或专科院校的旅游专业,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的旅游专业管理类的课程,对于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训练都比较匮乏,或者是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学生一旦参加工作,就很难适应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当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他们很难习惯或听懂对方的口音和惯用表达法,特别是来自母语不是英语的国家,比如印度、菲律宾、南非等国家的游客,就更难听懂了。有的涉外导游在交际过程中,无法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或者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会被母语的思维方式困扰,不能和游客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和交流。中西方文化在语用知识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涉外导游不清楚在表达问候、邀请、拒绝、称赞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语用失误。最常见的是当外国游客对涉外导游的帮助表示感谢时,他们总是很谦逊地回答:“这是我的责任”。显然,这种回答是不恰当的,外国游客也会觉得很奇怪。
(二)非言语交际能力分析
在跨文化旅游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体态、手势、面部表情、会话距离、会话沉默这些非言语行为也在传递着信息。有关研究称非言语行为可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以上,由此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由于文化差异,非言语符号的表达及理解也更为复杂。比如面部表情中的“笑”,在不同的文化里意义也大不一样。美国人特别看重“笑”,认为这是表示友好的象征,所以他们特别爱笑;日本人就不太爱笑;在我们中国,微笑既可以表示赞赏,又可以表示不同意、不屑一谈、接受对方的好意以及回避及其他多种不便或不愿明确表态的含义。由于非言语交际符号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涉外导游对非言语交际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比较欠缺,容易忽略非言语交际过程中细微的文化差异,造成非言语交际能力偏弱。
(三)文化认知能力分析
文化认知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者通过理解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异同来改变自己对环境的认知,这种能力不仅要求交流者根据情景来决定自己说什么、怎么说,更要了解对方的思维表达方式、形体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很多中原区的涉外导游在与国外游客交流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不能表达自如,不能和游客进行顺利地交流,失误率比较高,造成游客的不满。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区涉外导游文化认知能力的欠缺,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感知,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比较零碎,在实际旅游服务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得不到有效运用,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四)交际行为能力分析
涉外导游的工作包括导游翻译服务和旅行生活服务,因此,交际行为能力要求涉外导游不仅能够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流,还要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以协调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交往。一名优秀的导游擅长求同存异,通过寻求两种文化的相通点,使游客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并产生亲切感,使游客虽在异国他乡,却如置身故地[4]。但事实上,很多国外游客对涉外导游的交际行为能力不甚满意,中原区的涉外导游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涉外导游,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丰富的社交经验和技巧,反应不太灵活。面对一群异质文化的游客,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更好地沟通,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文化和风俗。涉外导游交际行为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游客跨文化旅游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也会影响旅游文化传播的效果。
前文分析了中原区涉外导游在语言语用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认知、交际行为等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具体情况和要求,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中原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语言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具体到涉外导游,需要提高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听力理解、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些导游在用外语进行交流时,会带有浓重的口音或者使用中国式英语,确实不利于交流。旅游局或者旅行社可以对涉外导游进行统一培训和强化,邀请专业的外语老师进行指导,纠正其发音,训练强化听力技能和口语表达,也可采用情景式模式训练涉外导游的语用得体能力,通过对比和比较学习,掌握中西文化在会话策略、礼貌策略、言语行为策略等语用策略上的异同,避免交际失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涉外导游多到一些外国游客多的地方,比如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景点,主动跟外国游客接触,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从中积累导游经验,多说多练,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需要通过不断训练、实践,逐渐积累形成。对于从事跨文化旅游交际的导游来说,首先要注意培养文化敏感性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自觉克服民族优越感和文化偏见,发展对异质文化传统、社会规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认同,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处理文化冲突。其次要克服从自身的文化立场理解异质文化中的语言和行为,要充分认识和熟悉异质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只有置身于交际对方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既不困于自身文化的局限,又不盲目地跌入另一种文化的俗套和框架中,在观念上自觉地建立起两种文化协调机制,促进双方的交际和沟通[5]。此外,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了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法和讨论法来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感受和体验外,只有经常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和训练,才能培养真正的文化移情能力。
(三)加强岗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
中原区涉外导游的岗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是在他们大学期间已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涉外导游岗位能力培训,这种培训更具有实践性和有效性。他们可以通过观看行业类人员的行为示范、案例分析的归因训练、模拟行业场景、实地任务等活动来提高自己对跨文化的认知和交际能力[6]。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行业资深人士的经验讲座、分析导游案例中的成与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个人素质,也可以在行业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实地任务实习和体验,增强对景点文化的认识和感知,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涉外导游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提高涉外导游专业服务质量和国外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原区文化的传播者,涉外导游要加强本土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克服文化障碍,积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利完成跨文化旅游交际任务,促进中原区旅游业的有效发展。
[1]严明.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Yvette Reisinger & Lindsay Wu. Turner 著. 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 朱路平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安晓宇. 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 旅游经济,2012,(3):151-152.
[4]王济华. 解析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40-143.
[5]赵桂华.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障碍及其克服[J]. 学术交流,2006,(3):167-169.
[6]赵德芳. 上海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弱项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5):43-47.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9-08
李娜(1979-),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
H319
A
1671-5330(2016)06-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