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家庭医生
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许多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的国家,都能将80%以上的患者留在社区,处理大部分常见病。
根据澳大利亚最大全科医生协会的解释,家庭医生的服务,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医院为中心;是对病人持久的健康照护,而不是一次性的医患关系;是对病人身体全面状况的了解,而不是哪不舒服检查哪;是对病人从生理、心理到社会生活所受影响的综合考察,而不是只了解和处理身体的不适。
家庭医生有自己的诊所、医生助理和护士,抽血、B超、X光等常规的医学检查都可以在诊所内完成。他们通常与服务对象保持长期的关系,对其进行日常的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和疾病筛查,并为每一个服务对象建立完整的医疗档案。通常而言,大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都可以在家庭医生那里得到处理。因此,家庭医生被视为医疗体系的“守门人”,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王医生告诉《环球》杂志记者,按照加拿大的医疗制度设计,当地居民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有病先去诊所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负责常见病和普通外伤的诊断治疗,以及提供疾病预防、母婴保健和健康咨询等其他基础医疗服务。家庭医生可以为病人开处方药以及建议各种化验检查。如果病人的病情家庭医生处理不了,才会被转到专科医生或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对于新移民来说,安家落户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申请医疗卡并找到一位合适的家庭医生,一般可以通过朋友介绍,或是搜索当地医疗系统的网站,里面会列出所有家庭医生的信息,并标出哪些医生可以接收新的病人。
病人与家庭医生是个双向寻找的过程,病人如果对某个家庭医生的服务不满意,可以换另一个;而医生如果对某位病人感觉不好,也可以婉拒新病人的申请要求。
家庭医生掌握患者的病史,大体了解患者需要接受哪些检查和治疗,因此有助于防止反复检查和过度治疗给患者造成的不必要伤害,在理想情况下还可以避免误诊。
在德国,目前至少80%的就诊者可以在家庭医生那里得到妥善处置。如此一来,专科医生就可以集中精力治疗各自领域的重症病人,减少急需治疗的患者的等待时间。
而对病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多年熟识的家庭医生能带给他们其他医生难以给予的信任感,从而化解看病时的紧张情绪。德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在健康问题上最信任的是家庭医生,其次是专科医生和综合医院的医生。
除诊断能力外,家庭全科医生应该具备管理风险、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此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病情和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理解病情,规划治疗,根据个人能力管理健康状况。家庭医生就是居民日常健康的监护者。
在澳大利亚,一旦生病,如果是急症,可以直接前往医院急诊室接受救治;如果并非急症,则需要先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诊断后认为病情需要进一步诊断或治疗,会将病人转诊给专科医生。没有家庭全科医生的转诊证明,除非是急诊,否则到了医院也看不上病。
由于家庭医生肩负分诊转诊的职责,所以他们还需要与当地的专科诊所、综合医院以及病理检查机构进行良好的协作。家庭医生对于自己所在地区的各领域专科医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该往何处转诊。
优秀的家庭医生,一方面从病人家庭考虑,为他们设计最省钱而高效的治疗、保健方案,另一方面也从国家角度考虑,尽量高效地利用公共资源,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
与家庭医生一样,专科医生也有自己的诊所、设备和医疗辅助人员,大部分专业医学检查、治疗甚至门诊手术操作都可以在诊所内完成。而医院则主要负责急诊和必要的住院治疗服务,并提供大型手术平台和CT扫描、核磁共振等复杂的医学检查设备。
比如,一位家庭医生怀疑病人患有心脏疾病,首先会将其转诊到心脏科医生的诊所,进行专门的检查和诊断;如需手术,心脏科医生通常会在其签约的大型医院对病人实施手术,病人术后住院接受观察,出院后回到专科医生诊所接受检查和健康评估;如果专科医生判断病人康复或病情基本稳定,则会将其转回到家庭医生那里,定期接受基本的健康检查。
在这个体系当中,医疗保险发挥着独特的资源调节作用。通常,居民在加入一项医疗保险计划时,保险公司会根据其所居住的地区提供一份属于该保险计划范围内的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和医院的名单,并划分出“核心网络”“推荐网络”等不同等级,通过不同的保险赔付比例引导病人到属于“核心网络”的诊所和医院就诊。而多数保险公司都要求病人到专科医生那里就诊,同时必须有家庭医生的转诊书才能获得较高额度的赔付。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是对病人进行合理的分流,并保证由家庭医生进行初级诊断和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错配,降低医疗成本。
在家庭医生诊所看病,病人一般都要通过电话提前预约,按时到诊所就诊,省去了不少排队等候的时间,看病环境也相对安静舒适。
然而,正是这种预约制度,有时候让病人等待时间过长而失去耐心。“预约的时候得描述病情,如果家庭医生认为不是很急,就会把你往后排。排起队来那是很慢的,一般的头疼脑热就不去看了。但是涉及到儿童的病症,家庭医生会优先安排。家庭医生如果觉得你的病比较复杂,就会写信推荐你到指定的诊所(可能是私人诊所,特别是牙医)或者医院,但当时你是不知道被推荐到哪里的,只能在家里等,等上半个月或者一两个月是常事。这里面确实会耽误病情。”
温哥华的Helen女士可以说是家庭医生和转诊制度的“黑粉”。她向记者讲述了一次难忘的看病经历:“我之前有子宫肌瘤,先看的家庭医生,她说月经不准,是更年期,又让验个血,而验血需要重新约,几周之后验血报告出来了,家庭医生看过之后说有几个指标不行,需要做B超,约B超又得好几周,B超结果出来之后又要再约家庭医生,然后家庭医生再给转诊,而专科医师都很忙,等了一两个月才约到,所以我的子宫肌瘤从看病到做手术,前前后后用了快一年的时间。”
所以,Helen更喜欢去免预约诊所。同在温哥华的王医生介绍,免预约诊所每周7天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9点都开门,病人可以随时进去,十分方便,唯一的缺憾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很松散,不像家庭医生对病人的病史和健康有长期的跟踪和了解。王医生周末休息或度假的时候,病人就会去免预约诊所看病。
Helen也表示,有些新移民就没有家庭医生,这是因为,好的家庭医生名额都满了,而愿意接受新人的家庭医生“都不怎么样”,找到一个同性别或同语言的家庭医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尽管对家庭医生有些微词,但Helen表示,家庭医生的资质都是合格的,“都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道路”。
在澳大利亚,要想做一名医生,无论是家庭全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专科医生,都要在十二年级(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医学院学习,本科4年或研究生6年毕业后,再进入医院实习。在实习的一年里,他们一般要转遍药房、急诊、手术室等多个部门。实习阶段结束后,他们进入住院医师阶段。通常在这个阶段,大家开始深入到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获取各种证书。等住院医师阶段结束,就进入了注册医师阶段,这个阶段,医学生们要确定自己是要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外科大夫,还是其他。如果选择成为全科医生,则需要在导师监督下在注册医师阶段完成至少两年实践并通过考试。
虽然家庭医生主要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但美国对家庭医生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和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每位家庭医生都要经过10年以上的专业训练。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在美国,一个年轻人要想成为家庭医生,首先需要完成本科学位并且成绩优秀,通过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进入医学院,经过4年学习获得“医学博士”职业学位,然后需要接受至少3年的家庭医学专业的临床实习,接受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外科、急诊医学和老年医学等多个专门科目的训练,再经过一系列考试,他们才能获得行医执照。
不仅如此,家庭医生还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进修。根据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的“家庭医生资格维护计划”,家庭医生需要在“专业化”“自我评估/终身学习”“认知能力”“实践表现”4个方面定期接受继续教育,进行自我评估,学分达标且评估通过才能继续持有行医执照。可以说,这样一套长期且严格的教育培训方案,是美国家庭医生为民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基本保障。
但近年来美国医疗体系面临很多挑战,家庭医生数量的短缺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美国卫生资源和服务局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如果美国保持现行的初级医疗服务体系不变,到2020年美国家庭医生将短缺20万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对家庭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美国医学院学费高昂,学生毕业以后通常都要承担不小的还贷压力,而家庭医生的收入要明显低于专科医生。相关统计显示,家庭医生的初始年薪通常不到骨科、泌尿科、心脏外科等专科医生的一半,医学院的学生会更愿意选择专科医生作为职业。
(摘自《环球》2016年第14期)